1、论述少年期的心理特点?
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1)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2)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3)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4)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了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
(5)他们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6)他们的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2、论述性格差异的表现及其教育含义?
(1)性格的特征差异: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指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及坚韧性。
(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可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也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两类;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还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3)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3、试论述有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
(1)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
(2)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答案要点: (1)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习观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当问题呈现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合乎逻辑的某种解释。
5、论述小学生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 小学生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外部行为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心理品质特征的注意;(2)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4)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5)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6、综合中学教育教学实际,试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答案要点:(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
7、试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案要点: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简述学习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
答: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在性),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如果将此三个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可组成六种归因模式,即能力高低: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归因;努力程度:不稳定、内在的、可控的归因;任务难度: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归因;运气好坏:不稳定、外在的、不可控归因;身心状态:不稳定、内在的、不可控归因;外界环境:不稳定、外在的、不可控归因。
9、简述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构成?
答: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10、联系实际论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这是根据成就动机理论提出的。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此外,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低。这一定律称为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型曲线)。
根据叶克斯—多德森定律,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较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这是根据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提出的.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但表扬和奖励使用过多或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11、联系实际如何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
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低。这一定律称为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型曲线).
根据叶克斯—多德森定律,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
2
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较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12、论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二)原有认知结构: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通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即促进和阻碍,所以定势既可以表现为正迁移,也可以表现为负迁移.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四)其他因素:除前面所涉及到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13、试论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如何根据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理解和记忆的方法。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 (2)、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3)、进行组块化编码:所谓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4)、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5)、合理进行复习: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
14、论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事物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因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在教学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 (3)、科学地进行比较: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异类比较不仅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清楚,而且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最常用的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15、论述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答案要点:(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16、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
3
答案要点: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①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 保护好奇心;
②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⑤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课程,教授创造思维策略 ① 发散思维训练; ② 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 自我设计训练; ④ 头脑风暴训练
17、试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2)智力:创造性和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为:①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②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③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④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3)个性:研究表明,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
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18、论述如何通过教学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19、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一)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数量和质量都影响问题解决。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四)其他因素对问题解决的影响: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4
20、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案要点:(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② 社会风气;③ 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① 认知失调② 态度定势③ 道德认识水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1、试论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个体品德发展的动力。 (3)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2、论述在态度与品德培养过程中如何给学生树立榜样?
答;(1)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不可高攀或望尘莫及之感。
(2)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榜样本身也容易成为学生向往的、追随的对象,激发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上进心.
(3)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充分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 (4)教师、家长作为学生的榜样,也应注意其示范作用,必须言行一致。
23、论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24、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态度和品德? (一)、有效的说服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给学生呈现榜样时的注意点:(1)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之感.(2)另外,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榜样本身也容易成为学生向往的、追随的对象,激发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上进心。(3)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充分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4)教师、家长作为学生的榜样也应注意其示范作用. (三)、利用群体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
5
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除上述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25、论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作用?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6、结合加涅提出的教学观点,谈谈教学中要完成的有关教学事项. 答案要点:(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27、论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3)、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
28、论述加涅提出的九大教学事项/
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教师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注意:(1)激发求知欲.(2)变化教学情境。(3)配合学生经验。 (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29、联系教学实际论述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2)练习律: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3)准备律: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3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①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用: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而模象直观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在教学中应先进行模象直观,再进行实物直观.②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①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②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越容易.
6
③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④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或报告。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