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121任明德
任明德,男,汉族,1925年10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东郊街道居民。
他从军30年,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复员后甘当社区志愿者,义务清扫、热心助人,几十年如一日,用点滴真情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
任明德早年入伍,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西南剿匪、抗美援朝、西藏平叛等战役战斗,5次荣立战功。1977年,因为在部队巡查国防工事时出了车祸,造成腰椎间盘断裂,两条大腿肌肉萎缩,半个身子瘫痪,任明德担心留在部队给组织添麻烦,毅然领着家人回到了故乡通辽。安顿下来后,他马上开始为群众服务,还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社区志愿者。任明德勤勉负责,义务打扫环境卫生37年。他总忍着腰伤疼痛,拄着拐棍去清理公共厕所,跪在地上一镐一镐刨,几次累的晕倒在厕所。看到社区公共卫生区的垃圾池坏了,他就拉来沙子、水泥和砖,把垃圾池修好。 任明德是社区学生爱党爱国的校外辅导员,又担任着街道的义务网吧管理员,有的孩子痴迷网吧、有的孩子淘气打架,他总是耐心教导,孩子们都听他的。
- 1 -
在任明德住了近40年的平房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组织上曾要给他解决楼房,可他拒绝了。多年来,任明德资助贫困学生、帮助社区困难家庭申请低保、给没有职业的青年找到工作岗位,慷慨解囊帮助了很多困难群众,可是他从没因自己家里的事向组织张过一次口。他唯一的女儿下岗后打零工;二儿媳一直没有工作;小儿子媳妇下岗后卖过冷饮、给超市打过工,现在自己承包小区车棚经营,这些困难,他都坦然面对,不找组织麻烦。 任明德荣获全国首批五星级志愿者、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北疆楷模等荣誉称号。
156 敖其尔
敖其尔,男,蒙古族,1957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中心支行保卫科主任科员。 30多年来立足平凡岗位学习雷锋精神,他自掏腰包帮助困难孩子读书,积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把爱心和温暖送给最需要的人。
自1981年从部队退伍分配到地方工作,他的岗位几经变化,但以博爱之心致力于公益事业却历时30多年从不停步。他自己拿出26万多元帮助48名贫困和残疾孩子读书、找工作,也为此曾经一度负债;四处奔波,借助传媒力量和社会帮助,积极争取爱心善款120万元,帮助400多名贫困大中小学生顺利走进学校大门,帮助100户残疾、特困和重病患者家庭的300多人次得到及时的救助;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移动公司投资300多万元,安
- 2 -
装移动信号接收塔,解决了几百户农牧民家庭的手机通讯问题;为汶川、雅安、鲁甸地震灾区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区慷慨解囊,捐出了包括为女儿读研所备学费在内的6万余元;呼吁和争取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为巴彦淖尔市辖内的100名贫困中小学生爱心捐款3万元;2014年12月,“敖其尔爱心基金”成立并启动,将所筹集到的3万元善款全部捐给了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残疾人和重病患者家庭。
近年来,敖其尔的爱心资助额度每年以几千元甚至几万元的速度递增。由于用多年的积蓄都去做了爱心,夫妻俩没钱买房,现在临河城区租住一套60平米的陋室。
敖其尔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敖其尔荣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58 谢明
谢明,男,汉族,1962年3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主任。
路遇歹徒抢劫,他奋勇舍命搏斗,即便被砍倒在血泊中,也决不让歹徒逃跑,歹徒最终被制服。
2013年5月9日23时,谢明路过呼和浩特市国贸批发城路口,听有人高喊:“大哥,救救我,救命啊!”他看到一持刀歹徒,正抢夺一瘦弱男子的背包,便立即上前制止。歹徒抢下东西往北逃跑,谢明奋力追赶并与之搏斗。在连中三刀、血流如注情
- 3 -
况下,谢明一边捂着伤口,一边死死抓住歹徒,直到民警赶到并将其制服。此时的谢明意识渐渐模糊,倒入血泊。
谢明的伤非常重,太阳穴一刀,刺穿了小动脉,只差1厘米就伤到眼睛;肋骨一刀,险刺破脾脏外膜;腹部还有一刀,因他失血过多,浑身僵冷麻木,到第二天凌晨才发现这处伤还在流血。谢明曾2次做过两次心脏支架手术。这次激烈搏斗,导致他再次心肌缺血,又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他心脏的支架由两个增加到四个。人们问他:后怕吗?后悔吗?谢明说:“有点后怕,但不后悔,再遇到这样的事,我还是要管。”
平凡之中见精神,瞬间的大义源于日常的修养。谢明在医院的职责是检验师,工作很平凡,但他始终兢兢业业。2003年抗击非典中,医院成立发热门诊,他首先自愿报名上一线,工作近50天没回家;2009年,为集通铁路沿线职工体检,即便心绞痛经常发作,仍坚持巡诊45天,随行医生强令他返回呼市时,马上做了心脏支架手术;他还曾在深水游泳池和北戴河海边,2次救起溺水者。
谢明荣获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313刘巴彦尔
刘巴彦尔,男,蒙古族,1974年4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展旦召嘎查牧民。
- 4 -
面对父亲离世的变故及其留下的40万元巨额债务,草原汉子斩钉截铁地承诺:“父亲的债,我还,绝不能让父亲的信誉受损。”十年艰辛,始终不渝,终于还清债务,他用决心和行动兑现了诺言。
2003年,刘巴彦尔的父亲去世,并留下了40万元债务。此时,家中还有年迈体弱的祖母、疾病缠身的母亲和尚未成年的女儿,一家老小的生活连同巨额债务,如同大山一样压在刘巴彦尔的身上。从此,他走上了负重还债的艰难道路。
十年来,刘巴彦尔和妻子没日没夜辛苦劳作。他们种着100多亩地,每日天不亮就下地,直到天黑才收工。除了种地和养羊,他们还养过鱼、养过猪、卖过鸡蛋、修过车、搬过砖……赚回点钱,就赶紧还上一些债务。2005年,他将一部分土地承包给他人,十几万元转租费全部偿还了债务。10年间,家里没添过新家具,家人没买过新衣服,连逢年过节也不买肉,他常年劳累,落下一身病。
2007年的一天,有人上门,开口索要2万元,却没有任何凭据。有人说,这样的债无凭无据,可能是骗局,完全可以不理。但他说:“这笔债我有印象。我凭良心还债,吃亏也要讲信誉。”他硬是东挪西凑,将没有凭据的2万元还上。
艰辛难诉的十年,刘巴彦尔挺过来了,终于还清了父亲所有债务,住上了新的砖瓦房,开始积累属于自己的财富。他常说,
- 5 -
“我给我娃做了榜样,让她永远记得,做人得有诚信,要做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的人。”
刘巴彦尔荣登“中国好人榜”。 319 李元吉
李元吉,男,汉族,1949年1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宜里农场退休工人。
创业受挫,债务缠身,却始终把诚信看做立身之本,他和妻子靠打工和拾荒偿还外债,用10年时间还清所欠23万元,用坚守写下了一曲诚信之歌。
1994年起,李元吉做个体运输生意。由于生意不顺,欠下23万元债务。李元吉变卖了包括土地、房屋、屋子里的一切财产,就连豆种也给人拉走了,所得16万元全部用于还债,但余下7万元债务还像块大石头压在心头。为了赚钱还债,夫妻俩远走海拉尔。李元吉筛过沙子、卸过煤、打过井,50岁的人了,超负荷重体力劳动,加上心理压力大,省吃俭用营养不良,他很快就病倒了。妻子周凤英看到丈夫卧病,就到街上捡废品,到百货商店前捡纸盒、饮料瓶。为得到废纸箱,她经常主动帮货主卸货扛箱子;一次在纸盒里发现了一部手机,她挨个摊位寻到了失主,商场职工都被周凤英感动了,对她更加尊重和关照。 李元吉的身体好转后,晚上给人家打更,白天也干起收废品工作。10年来,他们吃市场卖剩下的处理菜、住的是小仓房、没买过一件新衣服。为了省钱,夫妻俩一冬天只烧一小推车煤,
- 6 -
墙壁结满了白霜,他们因此落下不少病。李元吉就这样一分一毛积攒着,每攒够500元,就汇出一笔。有人劝他:年纪大了,赚钱不易,债主都放弃了,债就别还了!他们却说:“人家在我危难的时候帮了我,人活着要凭良心、讲诚信,这是做人的根本。”凭着这个信念,他们用了整整10年,还清了所有债务。 李元吉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409 吉日嘎拉
吉日嘎拉,男,蒙古族,1973年8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农牧业局局长。 面对草原熊熊大火,为保护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冲到一线投入战斗;生死瞬间,掩护他人先撤,不幸壮烈牺牲。
2015年4月22日中午12时左右,高日罕镇发生草原大火,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正面临威胁。接到电话后,吉日嘎拉立即带领几名同事火速赶赴事发现场。火灾现场草木茂盛,八、九级大风刮得他们睁不开眼,火势借着风势,快速形成的几条火龙横在他们面前,滚滚浓烟让人窒息。吉日嘎拉拿着灭火器冲在最前面。在扑灭了一个山头后,风向突然转变,大风夹带着大火、浓烟,从山上向大家猛然扑来。吉日嘎拉迅速安排大家往山下撤离,但现场的网围栏给撤退带来巨大困难。危险面前,吉日嘎拉压住网围栏,为同事打开逃生缺口,而他自己却被烈焰吞噬。一位年仅
- 7 -
42周岁的年轻干部,就这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青春、汗水和生命献给了他深爱的草原。
吉日嘎拉生前始终能以一名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自我要求,他爱岗敬业、勇挑重担,不论工程建设、项目研究,还是救灾抗灾,都走在一线;他心系群众、为民解忧,经常上门看望困难牧民,帮他们解决困难。在高日罕镇工作的4年里,他走遍了全镇1400户牧民家。在吉日嘎拉的办公室里,家人整理出46本工作日记,每本都记录着工作要求,记录着群众所需所盼,承载着一名党员干部应尽的沉甸甸的义务。
吉日嘎拉被荣获锡林郭勒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424 苏和
苏和,男,蒙古族,1947年1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政协退休干部。
一名厅级退休干部,连续9年和老伴在沙漠中义务植树,栽植了3000多亩梭梭树,在漫漫沙海中建造了一片绿洲。 2004年,原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政协主席苏和提前两年退休,返回故乡额济纳旗植树造林,治理沙漠。在黑城遗址西面的风口上,他请来工程队盖了一排平房,在黑城安家落户。苏和每天早晨5点就起来种树,直到晚上10点才完工休息,苦干三个月栽下了一万多株梭梭梭苗。然而,由于没水,他的树苗90%因干旱枯死。苏和凭记忆找到了这里的一口已被沙埋的旧井,花了十几天把井重新淘汰洗出来,重现清澈的井水。
- 8 -
为了提高成活率,他总是从井里一桶桶提水,然后用水车拉到林地浇树。苏和定的每株苗两桶水,每桶40斤,夫妇俩为此累得双手起满血泡,但也得到了树苗成活率达70%的回报。为了节约最为珍贵的水资源,苏和发明了一种节水水枪,用水泵连接起来后能直接插到树苗根部注水。这项发明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还给他的林地带来无限生机,新栽的梭梭苗成活率提高到90%。以前种的梭梭苗更是见水疯长,一年就能窜出一米多高。 为了更好栽植,他筑围栏、建苗圃、打水井、配水泵。通过努力,苏和逐渐把苗圃面积扩大到10亩,每年可育苗6万株,不仅满足了自己需要,每年还能无偿提供给其他牧民3万株。2004年至今,苏和已经在黑城种了11年树,治理沙漠3500亩,他的林地成为阿盟面积最大的人工梭梭林之一,平均高度达到四至五米,黑城变绿城指日可待。
苏和荣获时代楷模、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444 范志佺
范志佺,男,汉族,1955年6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华能北方电力公司乌拉山发电厂咨询。
40年来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恪尽职守,勤于钻研,完成大量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和多项攻坚任务,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以平凡人生造就了不凡业绩。
- 9 -
1975年,刚满20岁的范志佺,从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来到当年的“180”战备电厂,即乌拉山发电厂。他从一名电气学徒工干起,很快就把全厂电气设备摸了个遍,成为厂里的技术能手,在同批工友中,率先成长为电气班长。
多年来,他爱琢磨、善创新,制作全厂电气一次系统、直流系统模拟图,为厂里节省7万多元;针对值班员巡回检查任务重、容易遗留隐患的情况,制作了标有时间刻度的指针罗盘,辅助工作;研制出小阀门电动研磨机,比原来的搬运研磨提高效率7倍多;由于革新了技术,仅2012年至2013年,他主抓的磨辊补焊装置改造和磨煤机检修堆焊工作,就为厂里节约238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由他牵头的技术改造多达30多项,公司级技术革新达10余项。
面对任何工作,范志佺都力求做到极致,现在的他既精通电气专业,又是中压焊工,既是出色的木工,又是盐碱地上搞绿化的专家。
作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范志佺廉洁自律、心系职工。看见谁家生活困难,就主动上门嘘寒问暖,送去钱物;有人工作不热心,就与他们交朋友,动之以理,晓之以情。他与患骨髓瘤的妻子相濡以沫、省吃俭用,却把积攒下来的钱一次次捐给子弟学校、灾区孤儿和困难职工,累计捐助十几万元。
范志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纪检监察系统先进个人、北疆楷模等荣誉称号。
- 10 -
519 米德格玛
米德格玛,女,蒙古族,1969年12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耐日莫德勒嘎查妇代会主任。
她先后接纳并抚养了贫困亲友的8个孩子、5位老人,为身患重病或残疾的其中4人奔波求医,爱心比草原还广阔,比大海还深沉。
1989年,米德格玛结婚成家,当时小两口只有60多只羊,收入微薄。当时她大姐家生活更困难,有4个孩子需要抚养。米德格玛与丈夫商量后,决定把两个大一点的外甥(分别为4岁、5岁)领回来抚养。1994年,米德格玛一家靠着勤劳能干,牲畜已发展到100多只,并且先后有了自己的三个孩子。
在此期间,米德格玛还收养了儿时邻居乌云其木格的三个孩子(两个结核病,一个智障),并照料乌云其木格的智障丈夫。从此,丈夫带着布德在外面放牧,米其德玛一个人在家拉扯八个孩子,劳作之余以制做奶制品和搓毛绳维持生计。直到2000年,她家的羊群已发展到1000余只了。在此期间,她先后为布德的两个孩子治好了结核病,并为患上软骨病和尿毒症的老三四处奔波、求医问药,始终用母爱呵护这个不幸的孩子。
2002年,本嘎查牧民巴图苏和因放羊时冻掉双手和一只脚而丧失劳动能力,走投无路之下,带着68岁的老母亲和两个孩
- 11 -
子找到米德格玛。米德格玛一家热情地接纳了他们,并和他们一起一直生活到现在。
米德格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百名优秀母亲、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553 海日汗
海日汗,男,蒙古族,1987年7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苏木干部。
80后的他孝顺侍亲,为病危父亲捐出自己60%的肝脏,描绘出一幅“割肝救父”的当代孝行图。
2003年6月,海日汗陪同患乳腺癌的母亲在北京结束三个多月的化疗、放疗刚刚回到二连浩特,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长期肝硬化的父亲突然大口吐血,紧急送往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检查,确诊为肝癌晚期,只有进行肝脏移植手术才有一线生机。但当时在全国范围内O型血的肝源极为紧张,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找到合适的肝源。海日汗决心捐肝救父,并瞒着家人做了身体检查,结果各项指标都符合捐肝配型的条件和标准,医生激动地说:“你父亲有救了!”海日汗闻言流下了欣喜的眼泪。
直到医院召开例行的肝脏移植前的“伦理会”,他父亲才知道是儿子要把自己的肝脏捐出来。在为儿子孝心和勇敢潸然泪下的同时,父亲断然拒绝了海日汗的决定。海日汗的母亲更是伤心欲绝,家里两个男人如果都倒下了,她还有什么生活的意念。但
- 12 -
海日汗很坚定,他甚至用“轻生”劝说父母。经过一个月的反复劝说,海日汗的父母终于接受了儿子的决定。
2013年8月28日,15个小时的移植手术非常成功,父子两人康复很快,尤其是父亲陶克陶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好。面对此后的夸赞和荣誉,海日汗很淡定:“我就是想救回父亲,还给母亲一个健康的丈夫,让我们还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每一个小家好了,国家才能好。”
海日汗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
- 1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