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2023-11-24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新的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革新,就像医生治病

一样,只有找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存有的弊端,我们才能够对症下药。刘兼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指出:今天中国的数学教育最大的悲剧有二:第一,学生的学习生涯不幸福,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成人社会所注重;第二,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是外部,更多的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这是数学教育的两大“悲剧”。不可否认,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三是失去了学习的水平和习惯,变得低能;四是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急需改革,对此,新课标为数学教学揭开了新的一幕。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何理解、贯彻新课标的教学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本人就针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和做法:

一、结合新课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

新理念的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能够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探索新知识。但凡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例如:一年级数学下册,“六一”节到了,要布置班级想买些气球东西来装饰,哪种颜色更适合呢?该如何办呢?如何能让更多的学生来接受呢?学生说出各种自己的设想,引起小朋友强烈的表现欲望,他想告诉大家他知道解决方法,于是小朋友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小朋友们认为应实行“统计”,自不过然地转入到学习的主题来,学生跃跃欲试,谈论出好几种统计的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达到了学习的要求,进而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比较出哪个同学设计的方案更实用统计出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刚才的成就感激励学生继续探索,小朋友们开动脑筋,认为还应展开游园活动,统计出了学生绝大部分喜欢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六一”

实际布置教室,比赛活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感。课堂引入学生熟悉的事物,不但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更

容易引导他们探索新知识,发展他们的实践水平和创新水平。 二、注重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中的“单价”,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让学生想想本周内到商店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怎样计算?教学新课时,联系买东西的实践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单价,就是指每件商品的价钱。又如,“小括号”的教学能够这样实行:先出示“9+8×5”与“9×8+5”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王师傅上午工作5小时,下午工作3小时,每小时做24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学生列式计算如下:“24×5+3=24×8=192(个)”,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从而成功突破教学难点。再例如,“面积单位”能够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能够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能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能够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

“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三、 教学中体现数学实用性

数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从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实用性是使某一事物延续下去,而不至于中途“夭折”的深层根基。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虽然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但他们也会对“毫无用处”的知识产生反感。“购物”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场景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例如:“买文具”这个课,学生在班级的小小回收站中,收集的物品回收再利用,卖了一些钱,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经验,理解了小额人民币。想买些文具奖励在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课堂上让学生来到小卖部,许多文具标了相应的价钱,应如何买多些学习文具呢?你想买哪些文具?要付多少钱呢?够不够?还差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让不同的学生自己选择心爱的文具,小朋友们顿时精神百倍,马上选好文具并算出了价钱,这时,再出示书上类似的题目,小朋友们都能迎刃而解。这样,小朋友们以后去商店买东西,都可以自己计算所付的钱数了。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这样不仅解决了知识的应用问题,学生还能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中体现数学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的最大驱动力,只要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拿了打开只是宝库的钥匙,手握这把金钥匙,学生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新课程教材不仅注重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还充分注意到了趣味性地展现知识,及在趣味性中运用知识。例如:《小小运动会》就是以一幅生活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呈现出运动会活动的程序情况。当这一幅幻灯片一出现,就吸引了小朋友们的注意力,画面色彩丰富,而图中小动物们表演节目精彩,比赛活动又是那么有趣。虽不能亲临现场,但也能感

受其中热烈的气氛,于是小朋友们一下子就来了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教师适当引导,运用所学几何图形设计了奖杯,渗透了思想教育。这样不仅解决了知识的应用问题,学生还能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五、加强探究性操作,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探究性操作,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再现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现数学规律的操作性训练。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形成科学认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而且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在教学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指导学生制作移动的角,通过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结论,发现过程中还学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不是教而得之的,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才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就需要给学生的自主活动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营造一定的问题氛围,让他们从自身的活动出发,得出种种新的看法和认识。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把课本中的内容改变成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反过来作为教师也要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尝试。

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与能力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知识是获得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能力的获得又能促进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如果“教”是启发式,把教与探有机的结合,则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既深刻理解,掌握了新知,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教”是把基础知识教清、弄明,突出重点、难点。“探”,即探索、探究。在教学时要有目的、有方向地引导学生对新知的内容、结构、实质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索,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操作,教师应让学生表达自己在探究中形成的见解,并且与他人进行交流。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人与人之间所蕴含的创造潜

能又可能是不同的,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应给他们一定的方法指导更要手把手地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发现过程,避免使课堂活动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表演场所,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

新课标实验教材的编写非常有特色,不论例题或练习,大部分都以漂亮的图画出现,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进而学会在生活场景中提炼有效的数据,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下的教学应注重素质培养,并让人人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它充分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常见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学会应用,获取知识并培养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在无形中发展思维,为未来的创造新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