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2023-01-27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2010051

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学分:48 / 3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适用对象:经济管理各专业一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经济学、高等数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围绕统计工作的统计调查、统计资料的整理及统计分析三个内容阶段进

行。第一章绪论,对统计学的性质、特点与基本任务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主要介绍统计调查的各种方法;并对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步骤和内容加以阐明;第四章至第八章详细介绍了统计分析与推断的方法与理论,如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法、统计指数法、抽样调查及相关分析法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统计学原理》是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具有灵活应用所学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理解统计的涵义及统计学的特点,重点掌握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节 统计与统计学

一、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历程;主要学派;近期争论;我国的统计状况

二、统计与统计学

1、统计的涵义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统计学的特点

三、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

1、基本任务

2、统计工作过程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二、标志与指标

1、标志与标志的种类

2、指标

3、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三、变异与变量

1、变异(广义及狭义上的概念)

2、变量及其分类

四、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1、统计指标的概念及种类

2、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

五、流量与存量

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应了解统计调查的种类,掌握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明确获得准确、完整、系统、及时的统计资料对统计工作全过程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应了解统计整理的原则和步骤;重点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并能编制统计表和统计图。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

一、统计的调查的意义和要求

二、种类: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一、确定调查目的

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三、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

四、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五、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一、普查

概念、组织方式、组织原则

二、统计报表

概念、特点、种类

三、重点调查

重点单位的选择,调查方法

四、典型调查

意义与作用,典型单位的选择,典型调查的方法。

五、抽样调查

概念、特点、应用范围

六、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第四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作用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步骤

三、统计分组的意义

四、统计分组的作用

五、分组标志的选择

1、分组标志选择的原则

2、统计分组的类型

六、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和分组体系

第五节 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二、组距数列的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组限与组中值

2、组距与组数

3、等距分组和异距分组与频数分配曲线图

三、累计次数分布

1、向上累计 2、向下累计

四、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一)钟型分布 1、对称 2、偏态

(二)U型分布

(三)J型分布 1、正J型分布 2、反J型分布

第六节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与作用

二、统计表的结构

三、统计表的种类

四、编制统计表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 综合指标

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在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中,综合指数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其主要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及标志变异指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对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熟练掌握各种指标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应用。本章重点为各种平均指标的计算。难点为各种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和灵活运用,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三、总量指标的计算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方法

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2、结构相对指标

3、比较相对指标

4、比例相对指标

5、强度相对指标

6、动态相对指标

三、运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算术平均数

三、调和平均数

四、几何平均数

五、众数

六、中位数

七、各种平均数之间的关系

八、应用平均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标志变动度

一、标志变动度的概念和作用

二、全距 R

三、四分位差 Q.D

四、平均差 AD

五、标准差 σ

六、离散系数 V

第四章 动态数列

动态数列是社会经济现象随时间变化而呈现出的具体变化,是人们认识社会经济变规

律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从数量方面对动态数列进行水平分析、速度分析,掌握根据动态数列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趋势分析和季节变动分析的方法。本章重点为水平分析指标及速度分析指标的计算;难点为长期趋势测定中最小二乘法的使用。

第一节 动态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一、动态数列的概念和作用

二、动态数列的种类

1、绝对数动态数列

2、相对数动态数列

3、平均数动态数列

三、编制原则

第二节 水平分析指标

一、发展水平与平均发展水平

二、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第三节 速度分析指标

一、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二、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1、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关系

2、平均发展速度

第四节 长期趋势

一、长期趋势测定的意义

二、测定方法

1、间隔扩大法

2、移动平均法

3、最小平方法

第五节 季节变动

一、季节变动的概念

二、季节变动的分析方法

1、按月平均法

2、移动平均法

第五章 统计指数

统计指数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动方向和程度的重要指标,是进行复杂现象因素分析的重要手段。其应用已超出动态比较的范围(如地区间比较、实际与计划的比较)。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各种指数编制的方法,并可进行因素分析。重点为着综合指标指数、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使用。难点为区分总量指标指数体系及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编制及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与种类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和作用

二、统计指数的种类

第二节 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意义和种类

二、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三、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第三节 平均指标指数

一、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标指数的关系

二、平均指标指数的基本形式

三、平均指标指数的作用

第四节 平均指标对比指数

一、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二、平均指标对比指数之间的关系与指数分析

第五节 指数体系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二、指数体系的编制和作用

三、指数体系中的因素推算

第六章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人们认识社会经济规律的一种快捷、经济的方法,在市长经济环境下,其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理解抽样调查的概念及作用,抽样调查的几种形式,掌握抽样误差的计算,抽样估计的几种方法,以及抽样方案的设计等内容。本章重点为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难点在于区分不同抽样组织形式下全及指标的推断。

第一节 抽样调查的概念及作用

一、 概念与特点

二、作用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

1、全及总体与抽样总体

2、全及指标与抽样指标

3、平均数、成数、方差、标准差

4、抽样方法与样本可能数目:

(二)抽样推断的理论基础

大数法则、中心极限定理

第二节 抽烟平均误差

一、抽样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

1、抽样误差的概念

2、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3、样本数目的多少

4、总体方差的多少

5、抽样调查的方式

6、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

二、抽样平均误差得计算方法

1、抽样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2、重复抽样情形、不重复抽样情形

3、抽样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4、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

第三节 全及指标的推断

一、抽样极限误差

二、可信程度

三、必要抽样数目的确定

四、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

第四节 抽样组织形式的设计

一、设计的原则

二、随机性、实现最大抽样效果

三、抽样组织形式

第七章 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得手段,通过相关分析人们可以了解现象间存储程度及内在联系的表现形式,从而较深刻的把握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相关分析的概念,能够计算相关系数。能会用回归方程。本章重点是相关系数的计算,回归方程的估计,难点是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第一节 相关分析的概念及内容

一、相关分析的概念

二、相关分析的种类

1、单相关分析

2、线性相关与线性相关非

3、正相关与负相关

4、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与不相关

三、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直线相关分析

一、散布图与相关表

二、相关系数的测定

第三节 线性回归分析

一、回归分析的概念

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三、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第四节 估计标准误差

一、概念

二、简单直线回归估计标准误差的测定

三、相关系数与估计标准差的关系

三、课外习题及自学要求

课程总体要求为: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有疑问随时提出,随时解决。

2、认真、及时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后练习题。

各章复习思考题为:

第一章 绪论

1. “统计”一词有几种的涵义?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 统计学的特点有哪些?

3. 什么是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4. 什么是标志、指标?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5. 列举感兴趣的五个问题,并针对一定的研究目的指出其总体及总体单位。

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1.什么是统计调查?进行统计调查的意义何在?

2.什么是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试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3.什么是统计调查误差?其产生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控制和减少统计调查误差?

4.什么是统计调查方案?其包括哪些内容?

5.什么是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其特点和适用条件是什么?

6.什么是统计资料整理?其包括哪些内容?

7.什么是统计分组?如何选择分组标志?

8.什么是统计表,其包括哪些主要构成部分?

9.什么次数分配?

10.社会经济现象中的次数分布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其分布特征如何?

第三章 综合指标

1. 什么是总量指标?怎样区分时期总量指标和时点总量指标?在社会经济统计中,总量指标由那些重要作用?

2. 什么是相对指标?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相对指标有何作用?常用的相对指标有哪几种?试述他们的特点。

3. 什么是统计的可比性?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进行比较和评价时,要注意哪些原则?

4. 什么是平均指标?在社会经济中,平均指标有何作用?常用的平均指标有哪些种?试进行相应的比较。

5. 什么是“权数”?在计算平均数中,权数采用平数采用频数和频率是否相同?如果各组频数等比例变化,权数的影响是否变化?

6. 什么是离散指标?常用的离散指标有哪几种?标准差系数和标准差有何区别?什么情况下要用标准差系数?

第四章 时间数列

1. 什么是时间数列?时间数列有几种?其相互关系如何?

2. 什么是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两者有哪些区别?

3. 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是什么?

4. 什么是平均发展水平和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水平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有哪几种?

5. 简述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水平法和累积法 及其应用场合。

6. 常用的季节变动分析方法有哪几种?其要点是什么?7.配合直线模型、指数曲线模型和二次抛物线模型的条件是什么?其参数估计的方法和要求是什么?8.时间数列构成的经典模式有哪两种?

第五章 统计指数

1. 什么是广义的指数?什么是狭义的指数?在社会经济统计中,指数由哪些作用?

2. 什么是总指数?什么是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

3. 什么是综合指数?编制综合指数怎样确定同度量因素?

4. 什么时平均数指数?它有哪两种平均方法? 平均数指数和综合指数有何区别?各适用于何种情况?

5. 什么是指数体系?怎样进行指数因素分析?

第六章 抽样调查

1. 抽样调查的广义及狭义概念

2. 试述抽样调查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3. 抽样调查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4. 什么是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平均误差的意义何在?

5. 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有哪些?

6. 什么是抽样极限误差?它与抽样平均误差是什么关系?

7. 简述确定必要样本单位数的原则及依据

第七章 相关分析

1. 什么是相关关系?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它与函数关系有何不同?

2.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联系与区别?

3. 相关系数 r 的意义是什么?

4. 直线回归方程中的a、b参数在社会经济统计中代表什么意义?

5. 什么叫估计标准误差?它有哪些作用?

6. 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之间有何关系?试以数学公式表述之。

7. 简述相关系数与估计标准误差之间的关系

四、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全程运用多媒体手段组合教学。每一章节均编写电子教案,制作幻灯片教学,部分章节还采用录像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育理念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的,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内容方面,由“知识点”向“知识体系”转变。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针对各章节的重、难点和学生特色,为学生设计了3种课:理论课、习题课、课外讨论课。其中理论课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作业:?使用教材配套的练习自测题,进行综合性的练习,以巩固理论课讲授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课外讨论课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分成学习小组,搜集资料后进行课外讨论,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协作学习的作用。

成绩考核:?《统计学原理》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程度的考核方式,不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成绩、讨论课成绩等平时成绩(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80%)进行综合评定。

五、学时分配

学 时 分 配 章节 讲课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2 6 习题课 讨论课 其他 合计 2 8 2 第三章 综合指标 第四章 时间数列 第五章 统计指数 第六章 抽样调查 第七章 相关分析 合计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6 6 6 4 6 36 2 2 2 2 2 12 8 8 8 6 8 48 推荐教材:

《统计学原理》,李洁明、祈新娥着,复旦大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

1.《统计学原理》,刘汉良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统计学原理》,刘良惠主编 警官教育出版社

3.《统计学原理标准化题型习题集》,栗方中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讲义》,杨曾武等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