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2020-03-11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浅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浅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什么关系,应是明确的。但目前确有少数人对此认识并不十分清楚。为此笔者就此作以简单的探讨。

在两千五百年前,老子认为 “有道”之人就是独立、自主、自由的。有“道德”的人是忘我者抑或忘人者,总是绝对不害己、不害人的,是自律者、负责者,是真正的强力者,自我支持者,自我完成者。另外,天人合一的同权“真人”说是人权理念的最好支持,即人人可以做有“道”者,也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法内的自由者,而不是任意或完全自然的自由人,可以虚无化上帝,可以虚无化权贵,可以虚无化律令,但不可虚无化“人道”大法。《道德经》里包含的天人合一,万物齐一之思想是超越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存在同一观,可以自然导引出或看到“大道”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理念,是法治社会最深刻的基础理念。

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组织、团体的纪律,众人眼中口中的“道”,自己心中的“德”无一不是在制定规矩。这就是有序、有规矩,在此基础上要求人们守规矩、守序。对于法律人而言,只有走入这个“道”(存在之本质)的世界,真正的“人道”(大德)世界才对其显示自身本质。唯其如此,关于“人道”的法治的现象(德)才与其存在本质(道)达于同一,而实现法治之心(灵魂、精神)。

法律与道德相互配合。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能够清楚看到,凡是法律禁止的行为,也是道德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要求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倡导、赞扬的行为;法律规定的义务,也是道德的要求。道德一定是守法的,是支持法律实施的,反过来,法律又是维护道德的。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打击违背道德的现象,确保道德的实现。法律如果是一棵大树,那么,道德就是树根、树茎和养份。

道德补充着法律的不足,法律的制定不可能面面俱到,执行過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有错判的可能。有时违背道德但不违法,这就需要用道德规范来加以调节和补充。法律是对普遍性的问题加以规定,而社会中存在的许多个别性的问题,只能用道德的手段进行解决。就如夫妻去法院要求离婚,司法前的调解程序,就起到了道德补充法律的作用,为了孩子劝合了许多家庭。还有的民事纠纷,不一定都要经过法律来解决,通过调解、经济赔偿等仍然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

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道德通过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支持和保证法律的实施。如对违法行为的抑制谴责,对见义勇为的行为赞扬和鼓励等。当失去道德的行为对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严重后果的时候,就必须要用法律手段进行限制和制裁。道德促进法律的健全和完善。我们都知道医院是救死扶伤的,面向所有人的,但就是因为钱没到位而被拒绝治疗死亡的。医院追求的是与经济利益挂钩的制度化管理,而没有设立慈善性质的机构设置,违背了道德确不违法。这时需要用法律的手段促进道德的完善,就不会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

道德为法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我国未成年人从小就接受道德教育,这对未成年人后期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德育工作做好了,社会安定、有序、放心,

德育工作做不好,就会出现未成年人犯罪,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小则小偷小摸,大到杀人放火。没有道德的人不可能去守法,法律对无德的人是无效的,只有用法律的强制措施纠正行为。道德基础打得好,法律意识就会加强,就会减少犯罪,减轻法律体系的负担。

道德是一切法律的底线。背离道德的任何法律都最终将沦为罪恶的工具。但道德的标准又该如何进行量化并能成为法律建立的坐标系呢?必须要对道德进行系统分析,以便将法律体系建立在相应的基础之上。

法律与道德相同之处是:第一,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的规范;第二,它们的内容是互相渗透的、相互联系的。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要求常常明文规定在法律里。第三,二者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法和道德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宪法作了修改,法律、法规正在进行大量的立、改、废,道德也发生了变化。第四,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它们追求的都是社会秩序安定,人际关系和谐,生产力发展,人们生活幸福。

背离道德原理,将使法理“指向”偏移方向,从而使宪章、宪法和国法调转回头变成抑制公正的罪恶工具。因此,宪章、宪法、国法的设计和制定必需要遵从道德原理。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离开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靠法制,也要靠道德。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公民道德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进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

因此可见,政治文明与道德文明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成分,决定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在阶级性、进步性和标志性上体现其共同本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道德和法律这些本质关联,有助于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实践中,辩证把握“德法并举”治国方略,有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