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撤资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3-10-11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撤资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撤资的原因 影响及对策研究 邵汝军1,2 (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2.扬州教育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 要】外商直接投资撤资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立面,外商撤资将对我国的就业、技术进步、外贸等方面产生较 为严重的影响,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因此,探讨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的原因、影响和对策,对于我国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外商撤资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7)12—0064—03 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美国学者博迪温的撤资条件说探讨 外商从我国撤资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同时具备了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条件下, 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公司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 各国产业结构的调 率为12%。在美国,据哈佛大学20世纪70年代末对180家美 东道国的区位优势是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国跨国企业撤资的调查结果表明:从60年代中期以来新建的 整、制度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的。 海外子公司中,撤资事件一直在增加,1971年一1975年撤资比 因此,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三个优势的变化就很可能使得开  率达42%。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 始同时具备三个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逐步地不再同时具备。家之一,统计止2005年7月来自192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者在 鉴于此,美国学者博迪温将邓宁的三个前提逆转过来,提出跨 华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万多家,实际投入外资6 000多亿 国公司从东道国撤资的三个条件:(1)厂商不再拥有比其他国 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近450家在华投资,其中 家的企业更强的竞争优势;(2)虽然厂商还有竞争优势,但该厂 30多家设立地区总部,外商设立的研发机构600多个。但随着 商认为,与其自己利用这些优势,还不如将其出售或租赁给国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区位优势 外企业;(3)当厂商认为,凭借其内部化了的竞争性优势在国外 也在发生变化,外商撤资事件时有发生,53万多家外资企业中 进行生产不再有利可图时。 相当一部分外企已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仍在注册运行 以上三个条件只要满足其中一个,跨国公司就可能从东道 的只有28万多家。比较典型的案例有:1998年,法国标志从广 国撤资。当然,仅仅将外商直接投资条件逆转为撤资条件,还不 州汽车公司的撤资,美国惠而浦公司从北京雪花电冰箱厂撤 足以说明外商从我国直接撤资的原因,我们还需结合我国国情 资;2001年,美国壳牌集团决定放弃中国液化石油气项目;至 和跨国公司具体情况考虑外商撤资的动机、撤资的诱发事件、 2001年5月,韩国撤走资本总额1 125亿美元;2002年,美国美 撤资公司的战略和内部管理等具体因素。 泰公司从荣事达集团撤资;2004年,日本三洋电机已经决定撤 二、外商从我国撤资的实际原因分析 出部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将数码相机主要的生产项目从中国 1.中国加入WTO后,根据《中美wT0协定》,中国将把工 转移到越南;2005年耐克公司将主要生产基地从中国转移到越 业品的平均关税从1997年的24.6%降至2005年的9.4%。关税 南。 外商直接投资撤资(divestment)是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对立面,主要是指外国投资者(包括外国公 司、企业等经济组织)出于某种原因,通过一定形式,全部或部 分地抽回资本,终止其在东道国或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终止 其对海外子公司的拥有。据日本“东洋经济海外企业总览”记 载,日本在1976年~1986年期间,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撤资比 英国著名学者邓宁综合并吸收了以往的对外直接投资理 论,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跨国公司 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也削弱了对外资企业的保护, 外商直接投资撤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政治都会产生严重影 那些为了“绕开关税壁垒”而来我国投资的外商投资行为将会 响,而且主要是负面的。实际上,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对外直接 减少,甚至已投资的可能会撤资,改为向我国出口;另外,中国 投资的撤退是受一定的客观经济规律所制约的。因此,研究外 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这可能会引起因为市场 商直接投资撤资的原因、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如何处理对于我国 的不完全性引致的直接投资的撤减。 政府制定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商撤资的理论原因分析 2.某些区域经济国际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不仅能引起世界 其他国家和地区对该地区投资的增加,而且也能引起该地区对 在什么条件下外商直接投资会考虑撤资,撤资的动机是什 么?其后果又会怎样?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理清跨国公司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撤资理论。本文旨在根据英国著名学者邓 外直接投资方向的转移和内部相互投资的增加,即发生投资转 移。例如随着欧共体和东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有些跨国公司 为进入欧盟或东盟的统一大市场,有可能会从中国撤资而投向 【收稿日期】2006—03—16 【作者简介】邵汝军(1963一),男,江苏宜兴人,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扬州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投资理论、产业经济。 6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欧盟或东盟地区。又如:墨西哥在20世纪80年代加入北美自 由贸易区以来,迅速推进的经济自由化使墨西哥成为世界上最 为开放的市场之一,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此投资设立生产和销 售基地。这不仅可以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政策,而且 可以以此为跳板,北上进入美国和加拿大,南下拓展南美市场。 经济一体化区域对非成员国保持贸易壁垒,非成员国在成员国 任何一国投资就可以绕过这些贸易壁垒进入经济一体化的任 何其他国家。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非成员国向成员国 的投资。 3.跨国公司为规避贸易摩擦将生产基地转移至第三国。近 年来,随着我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出口量的增加,与欧美 国家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这导致我国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 时有发生并有加剧的趋势。例如中国纺织品贸易与美国、欧盟 的贸易冲突,可能导致投资纺织行业的外商从中国撤资,转向 没有受到贸易限制的第三国如越南、印度等国家投资生产,再 出口到原有市场所在国。 4.随着周边国家投资环境的改善,区位条件发生变化,我国 有些相对比较优势逐渐弱化。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国内企 业生产和竞争能力大大提高,国内竞争的日趋激烈,劳动力成 本及土地成本大幅提高,许多投资商为降低生产成本,分散集 中投资的风险,他们可能将撤出部分在中国的投资,投向周边 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例如近年来印度和越南大力 改进硬件设施,制定许多比中国更加优惠的鼓励外资流入的政 策,他们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新兴的市场,再加上毗邻的 地理位置,从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5.投资商母国的原因。因为FDI来自国外,其流向和流量必 定受母国政治与经济的影响,如由于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日 本近年对华投资明显减少,据日本大藏省公布的数据,1999年 度日本对华投资总额为838亿日元,与1998年相比减少 38.6%,对华投资锐减的同时,日本对外投资总额却有增无减, 达74 390亿元,增幅达42.5%。再以韩国为例,由于受本国金融 危机的影响,对华直接投资1997年为58.3亿美元,1998年为 51.3亿美元,1999年下降到46.2亿美元。 8.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由于人民币小幅升值和存在升值 预期,使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再加上国内市场竞争 激烈,这可能影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甚至会出现产业转移和 撤资现象。 9.外资企业内部管理因素。由于外资企业对我国的环境、语 言、文化、市场情况不太熟悉,对华投资与在母国投资相比具有 更大的投资风险,如果管理不善,特别是财务状况恶化,可能会 诱发投资撤资。 三、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撤资对我国的影响 由于国际直接投资撤资活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资金的 获得、技术与管理的引进和提高,国际收支的改善乃至政治诸 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总体上要大于正面影响。因此,外商对 华直接投资撤资不可避免地对我国产生种种负面效应。 1、对就业的影响。当母公司将它的海外子公司,尤其是劳动 密集型企业关闭时,众多受雇于该公司的我国劳动者将面临失 业,若撤资达到一定规模,我国的就业状况就会恶化,而失业率 和潜在失业率的提高,对国家经济、政治将产生很大的压力。另 外,外资企业在我国进行生产经营,可能会产生对我国所制造 的零部件的需求,以及对交通、金融、技术与市场服务的需求, 这有助于创造“辅助就业”,增加这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因而撤 资将会减少这些行业的就业人数。 2、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对我国而言,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带来 了资本等有形资源,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艺、企业管理方 法、国际化销售理念与网络,尤其是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的直接 投资带来的先进技术产生了明显的外溢效应和扩散效应,大大 提高了我国的技术水平。因此,如果外商撤资,则将直接影响技 术等无形资源向我国的转移和扩散,影响我国技术的进步和管 理水平的提高。 3对利用外资和资本形成的影响。根据国际投资引力律和 国际投资的带动效应,如果外商直接投资撤资事件时有发生, 而我国政府不采取措施改善这种状况,则首先会影响外商直接 投资为我国带来的后续性追加投资和跨国公司上下游企业的 辅助性投资;其次,撤资现象必然影响其他外国投资者到我国 投资的信心,甚至可能会诱发其他外商撤资,从而影响我国的 资本形成;最后,影响我国国内的储蓄投资,因为外商直接投资 可通过我国的资本市场用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动员当地储蓄, 有利于资本的形成。 4.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外商直接撤资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平 衡及以此为基础的其他经济目标总体是不利的。首先,撤资意 味着资本从我国的流出,意味着我国在资本项目下的外汇减 少;其次,撤资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而言,会引起由外资企业带 动的出口大量减少,相应的进口替代减少,进口增加,从而给平 衡经常项目带来消极影响。 5.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 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借贷资本已成为我国实体经济的有机组 成部分,无论是实业投资的扩张,还是国内实业银行信贷投资 的扩张,外资都占据重要的地位。据统计1995年我国外资与 GDP之比已达0.414。邹青霞、王海欧等人的研究表明,外资对 国经济增长贡献取决于外国长期资本占该国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的比重,因此如果发生外资撤减,这种贡献必然减弱,我 国经济的增长必然会受到影响。从微观角度出发,外商直接投 资的撤减,一方面该企业本身的撤减,影响生产规模与税收;另 一一6.投资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和有限信息的因素。首先,从决策 者的有限理性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者的理性都是有限 的,他们的决策要受到他们的技能、价值观、对投资项目的了解 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是根据主观判断来进行直接投资 决策,这就可能造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从一开始就是不正确 的;其次,造成决策失误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外直接投资者和东 道国间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对东道国的信息掌握较少,即便 有也可能是失真的信息,而东道国可以掌握较完全的信息,这 可能导致投资者对投资前景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投资决 策的失误。一旦投资者掌握较多较全的投资信息并作出理性决 策就可能会调整投资的方向、区位和规模。 7.公司战略因素。在经济逐步全球化的今天,扩大企业规 模,进行多元化经营已成了众多企业追求发展和获取利润的主 要手段,这也导致了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直接投资的热潮。 虽然企业多元化经营能够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和分散风 险,但多元化也会带来粗放式管理,使企业庞大臃肿以至难以 适应环境的变化,许多投资失败案例表明多元化经营也是一种 高风险经营。因此,许多多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进行业务调整 和紧缩就成为越来越普通的企业行为,而撤回对外直接投资或 转移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是企业紧缩和调整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方面国内与该企业相关的辅助性企业也将受到影响,从而延 适时撤资的战略可以促进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恢复乃 缓经济增长。 至增强公司的竞争优势。 6.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外资集中进入的行业,主要是技术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资金密集的行业,这些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的行 业。根据对二次大战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形成 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有利于东道国新兴产业 的发展,有利于东道国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有利于推动东道 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撤资将延缓我国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7.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 外贸易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从1992年一2000年我国外 贸出口额增长的63.4%是依靠外商投资企业实现的,并且随着 外商直接投资逐步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机电产品出口十 分迅猛,优化了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 比重由1983年的56.7%上升到2000年的89.8%。如果考虑到 外资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补充效应及市场扩张效应, 其作用还要大。因而如果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撤减必然对我国的 国际贸易产生负面影响。 由上述分析可知,外商直接投资的撤减对于我国的负面影 响是广泛的、严重的,我国政府和企业应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相 应的对策。 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逐渐形成了竞争激烈的吸引外资的格 局。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将中国与东盟四国(印度尼西亚、马来 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的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国的 优势在于劳动力供给、生产成本和市场增长上,而在基础设施、 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政策的透明度等方面明显落后于马来西亚 和泰国。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在这方面加以改进,完善引资的配 套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如资产评估资度、投资咨询机构、产权 交易市场、融资担保资度、会计和审计制度等,为外商直接投资 创造一个尽量完善的政策法律环境以及较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增强我国在外资制度安排上的国际区位比较优势,保持对外资 的长久吸引力。 四、预防外商撤资的对策建议 1.有许多外商是为了获得廉价劳动力来到中国的,而随着 经济的发展,沿海许多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与许多 周边国家相比已无竞争优势。因此,我国政府应利用我国产业 多层次并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梯度分布的特点,制定相应 的政策,改善中国西部地区投资环境,采取明确的产业和地区 倾斜政策,变外资撤减为外资在我国境内的转移。 2.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提高行政办事 效率。由政府牵头成立由专家组成的投资咨询机构,为外商提 供更安全、更真实的投资信息,尽量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 发的撤资。 3.保持稳定的环境。首先,要保持政局和政府的稳定,政府 的更迭应有序地进行,并要妥善处理各种经济问题,降低外商 直接投资的国家风险;其次,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各 项政策尤其涉及投资等各项经济政策要保持相对稳定,以降低 外商直接投资的商业风险和汇率风险;最后,政府应完善宏观 调控体系,对经济实行经常性微调,尽量避免宏观经济出现大 起大落的波动。 4.关于外商的国民待遇问题。国民待遇原则是多边国际贸 6.适当放宽外商投资领域,广开利用外资的新渠道,优化外 资结构。我们首先应该逐步减少外资进入银行、保险、商业、电 信等服务业的限制;其次,利用外资多渠道,多形式优化外资来 源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外商投资必须与我国社会经济 发展和产业政策相符,必须注意外资项目的技术含量和社会效 益。多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尽量避免吸收游移性产业, 不要接受高能耗和污染严重的投资项目。我国以往吸引外资以 建立新企业为主,包括建立新的独资和合资企业,但是,在全球 跨国投资中,主要的方式是收购兼并,即外商出资收购兼并原 有企业,而不是设立新企业,例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90% 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以兼并方式进行的。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 为跨国并购创造条件,以利于外资进入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7.加快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应依据中国与 东盟各国签署的《货物贸易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以及 APEC定原则和目标,推进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亚太地 区经济一体化,促成一个庞大的开放式的良性互动与合作的亚 太内部市场。加快商品、服务、投资领域的自由化进程,以利于 在亚太经济区域内产生投资创造效应与投资转移效应。 【参考文献】 [1]Dunning J.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M].London:Unwin Hyman. [2]Jean J Boddewyn.Foreign and Domestic Divestment and Investment Deci— sion:Like or unlik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3,14、 [3]徐艳梅,李玫.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减撤:影响、成因与对策[J].学习与 探索,2002,(6). [4]李国平.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基本分析框架[J]_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5]江小涓.中国作为FDI东道国的国际地位:比较与展望【J].管理世界, 易体制的一项重要原则,大多数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给 2003.(1). 予外商国民待遇。中国给予外商的条件比较复杂,一方面,我国 [6]殷方华,鲁明泓.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有效性研究[J]_管理世 给予外商的待遇优惠于本国企业,尤其表现在税收上;另一方 界,2004。(1). 面,中国给外商歧视性待遇,如进入要求、出1:3比例、融资和信 [7]李优树.国际直接投资中撤资问题探讨[J].当代财经,2003,(12). 贷政策等。中国未来的模式应该是为外商提供国民待遇,并且 [8]毛蕴诗,蒋敦福.当代跨国公司撤资理论及其新发展[J].四川大学学 在给予国民待遇时采取向产业倾斜和向地区倾斜的政策。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5.保持制度安排的竞争优势。最近几年,东南亚、中东欧和 [9]陈文敬.中国利用外资现状及走向[J]_中国对外贸易,2006,(2). 拉美许多国及独联体国家因恢复和加速发展的要求,对外资的 (责任编辑:×校对:Q) 需求大增,纷纷制定新的优惠政策,创造各种条件大力吸引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