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爱读书的故事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注: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习俗,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语出《孟子万章下》:辞尊居卑,辞富居寡,恶乎宜乎,抱关击柝。注:辞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关击柝监门之职也。柝,门关之也。本击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击木也。疏:抱关击柝之职,乃监门之木以警寇也。《荀子荣辱》: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集辞:抱关,门卒也。击柝,击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语出《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容斋三笔》卷第十五: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如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也。予读文子,其书有云:水之势胜火,一勺不能救一车之薪,金之势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块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时人,孟氏之言,盖本于此。
4、彼一时此一时:谓时虽有彼此之异,皆为圣贤出而名世之时,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注:彼前圣贤之出,是有时也,今此时亦是其一时也,五百年有王者兴,有兴王
道者也,名世,次圣之才,物来能名正一世者,生于圣人之间也,七百有余岁,谓周家王迹始兴,大王文王以来,考验其时,则可有也。集疏:正义赵氏以彼一时,为前圣贤兴,王道之时,此即今也。此一时,为孟子之时。《汉书东方朔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无,俯不怍于地。清薛雪《一瓢诗话》三四:诗道之不幸也如此,尚欲不愧不怍,侈言于人曰:近体我薄为之,作诗庶几拟古。
6、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语出《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7、不违农时:谓不违背农作物耕作的时间。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8、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语出《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9、不言而喻:谓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事的浅显者,不待言释已可晓悟。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晋书应贞传》:贻宴好会,不常厥数。神心所授,不言而喻。 10、不虞之誉:谓所得名誉初非意料所及。语出《孟子离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注:不度其将有名誉而得者,若尾生
本与妇人期于梁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没溺,而获守信之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