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国画课程有效实施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三级课程管理模式,鼓励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备受关注。我校本着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原则,把中国画教学列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之一。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笔墨为手段,以主观对客观的认识为指导思想,助人伦、成教化,是艺术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借用鲁迅先生《播布中国美术》中的播布一词,是指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传授、弘扬中国画艺术。开设国画课程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施国画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现谈谈本人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一、在课程开设上必须要创新,从一个“点”展开教学
初中美术必修课《美术》模块包括素描、水粉、水彩、国画、版画等内容。课本以介绍性的教学形式编写,授课只能以常规教学形式进行,学生也只是大概的了解绘画基础。这样的“满把抓”,倒不如专门掌握其中之一,也就是要编写适合自己的校本教材。那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一门专业就要考虑教学的实效性和开设课程的科学性。国画按表现技法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按内容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类,技法丰富,课时却很少,都学效果不佳。开课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内容应符合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要求,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也不能过于简单。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的兴趣爱好和
掌握起来的难易程度,我们前九课时开设工笔花鸟;后九课时开设写意山水,以达到短、频、快的实效目的。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临摹一直是传统中国画教学的主要手段,方式是由教师提供范本,学生临摹。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得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一幅画,教师在评价作品时则以与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面对如此反复、枯燥的技法训练,何谈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更别说对中国画的热爱。要认清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要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不是重点培养他们的技法。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和方法,时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一)工笔花鸟画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显然,前者指“写意”,后者指“工笔”。工笔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所谓“工”,即工整细密一体的画法,笔墨和设色力求缜密细微。工笔画尤其考验一个人细心的观察力和耐心,然而不能光心细,还得胆大,要敢于创新。
1、临摹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初学国画,临摹是必须的,仿摹别人的实践经验,纳为己用,然后才能创新。不以传统为基础的创新,那就成了无源之水。为避免一堂课全班完成一幅画,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提供更多好的范本,并根据不同的喜好选择临习,正所谓“师法乎上”。但不可将临摹当做目的去运用,不止是临来临去,还得用心地将临摹升华,功夫只练在手上是不牢靠的,只有练在心中才管用。在临摹时,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品赏作品,如果只就画论画,那么欣赏就缺少深度。只有洞察画家本人,才能对其画作的
创意构思、布局落笔、施墨设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解画家生平,想象大师是如何运笔,画这幅作品状态是如何,需要学生细心观察、揣摩、体会。从一法识众法,从吸吮到咀嚼,从饥饱到消化,由内向外,由表及里,由手到心,由他而我,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风格。
2、写生训练,打开学生的思维。一味的照本临摹,不亲身体验,会使学生思维僵化。打开视野,打开思路,较好的办法是拿着笔到实际生活中去打草稿,石涛曰“师法自然”。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写生的机会,把学生“放”出课堂,到校园采风,认识一片树叶,了解一棵树的形态等。为培养学生的写生热情和对花卉的喜爱,我在教室养起了兰草,没想到学生兴致很高,还主动搬来一些花卉,通过照顾花卉,充分体验、感受物象,增进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在写生中,指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多角度观察,为创作积累丰富的资源。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让学生自由探索,找到表现物象的方法,变临摹学习为探究创造,避免了不临摹就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
3、设色训练,锻炼学生的毅力。工笔画的设色较为复杂,需要
三矾九染,即纸绢在数遍分染之后,以薄胶矾水轻涂一遍,干后再染,每染数次矾一次,可反复染八、九次。学习工笔画是件艰苦的事,染色的过程其实也是考验学生耐心和毅力的过程。比如底色没打好,就没有办法上色;设色过厚,又像水粉画;墨底太重,画面就显脏。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环环相扣,哪个环节出错都不行。设色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做事有条理和细心、精心、静心的好习惯,对其以后的学习生活也起到积极影响。因而,耐心是学习工笔画的前提,努力加毅力是画精的钥匙,做不到这些是不能学好工笔画的。
(二)写意山水画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表现力
1、认识写意与工笔的不同,提高学习兴趣。“写意”就是“写其大意”,并不特别重视视觉的真实、比例、透视、结构等,而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与工笔画的工整细致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刚开始学会不太适应,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可先从体会笔墨的乐趣入手。运用墨的干、湿、浓、淡、清,泼墨、破墨、撞水、甩色、点色、吹色、水捞等技法,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对于所绘图像不做具体要求,可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随意勾画,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2、画法训练结合实景写生,随学随用。有人说画家就像杂技演
员一样,要有精湛、准确的苦功技艺,否则只能成为评论者或鉴赏者。学习写意画,基本功训练是很重要的,写意山水主要画的就是山和水,山石、云水、树的画法是基础训练项目。古代画论中有许多生动简练的概括对象的口诀,如石分三面、树分四枝、松皮如鳞、柏皮缠身、仰为鹿角、垂为蟹爪等,口诀加练习,既有趣又实用。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利用校园、环城湖、山陕会馆、古运河等当地资源进行实景写生,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学有所用。
3、进行写意画创作,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创作就是从感性的实
践提升到理性的认识。写意画创作注重意境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创作的全过程从深入生活的实践到艺术构思再到苦心经营的创作,需要作者用饱满的情感表现其主观感受,“我画我心”。教师应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风格,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个人气质、审美趣味以及观察角度,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对意境和情感的表达会出现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创作的过程就是表达自己的过程,要避免千人一面的重复现象。
三、进行制度化管理,严格考勤和学分制度
选修课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属于外堂课,上课形式特殊,制度化管理是关键。首先,要严格考勤制度,狠抓迟到、旷课、早退现象;其次,课堂纪律是上课的关键,分派各小组组长,分散管理,教师把握总体;再次,国画所用笔、墨、纸、颜色、水,要及时清理,保持教室清洁。上述三项结合学生表现情况、作业情况,共同划分学分。
四、展开学生作品,给以评价
在选修课程结束时,利用校园宣传栏,进行一次学生国画作品展。让学生互相欣赏,对比和总结,提高学生自信心,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对国画的兴趣。此外,展览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交流,形成热爱中国画的热潮,从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校本课程的实施仍属于起步阶段,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学习;中国画博大精深,怎样更进一步的搞好中国画教学,使民族艺术发扬光大,也需要我们为之不懈地努力!但我相信只要认真去做、努力去做,我校的校本开发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