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体美教育教学研讨交流材料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全县《关于深化教育教研工作改革的指导意见》(庄教字〔2021〕84号)等文件精神及省、市、县对艺体教学的有关要求,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提高音体美教学质量为重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我校音乐、体育、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思路
概括为“一坚持,两改革,三加强”。“一坚持”即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课程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两改革”即改变观念,推进研究性、集体性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努力探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加强”一是加强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二是加强集体教研;三是加强教研、特长生的突破。
三、工作重心
(一)音乐教育教学
1.强化音乐审美体验。音乐艺术最本质的功能,是给人美的鉴赏。培养审美体验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核心目标,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审美
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情操,是培养一代人的大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校教师采用了多种手段创设艺术氛围,提高学习兴趣。教材方面:第一,在内容方面所选音乐作品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情感性与知识性相融合。第二,在形式上体例富有新意,设计图文并茂,文字精炼可读,结构合理,能给予学生视觉上的美感享受并产生丰富的视听联想,为学生的音乐审美想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教师方面:第一,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有独特见解、有“另类声音”。教师不是用总结性的语言去限制、框死、替代学生的思考。而是提出问题,提供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第二,留出学生亲身体验的时间。“满堂灌”式的课堂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课堂中留出余地让学生自由讨论。亲身体验,让他们从真实感受出发,主动地、有意识地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中的要素变化,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第三,肯定学生的体验。教师的鼓励是促进学生自主体验的动力,为此教师克服了自己的偏见,从学生的闪光点中找到表扬的切人口,用幽默的语言肯定学生,真诚分享学生体验带来的成就感。
2.凸显音乐课程特点。音乐课程应体现音乐学习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在以听觉为先导,动觉、视觉积极介入的审美感知方式引领下,加强音乐课程、相关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结合,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尊重学生个人爱好,给予学生应有的学习选择权,为他们提供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的学习内容,在不断优化课程结构的过程中,为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里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创造条件。中小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并具有可塑性特点。首先,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有的孩子很早就显露出音乐才能,有的则晚一些,这是由于生理机能成熟的早晚各不相同。其次,音乐心理发展的个性差异明显,这是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状况、个人天赋和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不尽相同。基于此,我校音乐教育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中对学生一视同仁,给每个学生平等发展的机会,课堂教学面向大多数,对差生无歧视或放弃现象,能加强个别辅导,鼓励、期待他们,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对特长生根据个人意愿进行重点培养,走音乐专业人才的发展之路,同时也鼓励他们参加学校音乐社团,
培养高素质的音乐爱好者。
3.重视音乐实践与创造。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与核心理念。首先,在教学目标上,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和谐发展;其次,注重学生过程性发展。传统教学过分注重结果,轻视学生发展的动态变化和其呈现成果的过程。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生动活泼的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对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敢于创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位学生的表现欲,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肯定学生的想法,更进一步的提问学习,这样完全将他们的创新热情调动了起来。第二,大胆探索,鼓励学生尝试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不受教师“先入为主”观念的制约,让他们自己“试一试”,结果试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等于给学生注入了发挥创造力的兴奋剂,学生愿意用自己的心去思考、去探索,出现了令教师意想不到的“奇迹”。第三,提倡“求异”,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核心。提倡“求异”思维,我校教师树立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观念,把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摆脱教师和课本的思维圈子,在音乐的天地里展开联想的翅膀。
4.提高音乐文化品位。音乐学科是一门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课程。音乐课程内容应以音乐文化为精髓,注重艺术性、人文性、经典性、时代性、民族性以及与多元文化的有机结合;应在尊重学生音乐审美趣味、关注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精选那些既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又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作为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中外音乐文化的认同与理解,从而形成多元文化观念。一项问卷调查显示:1.大部分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交响音乐不感兴趣。2.喜欢音乐的程度大于喜欢
音乐课。为此,我校音乐教育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多元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多渠道、多方面地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开设有关流行音乐的专题讲座,把流行音乐、民族音乐、交响音乐的表现方式、审美方式等,进行生动的横向对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他们学习、了解了民族音乐和交响音乐。其他学科也是丰富的音乐教育教学资源。如:体育运用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如语文,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烘托意境;如史地,学习和了解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代表性歌曲或乐曲,以及相关的风土人情。这种融合式的音乐教学,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而且拓展了知识面,并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学习。
5.完善音乐学习评价机制。音乐学习评价是音乐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程的审美教育性质决定了音乐学习评价具有多元化与开放性、注重感受与体验的学科特点。我校将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全面纳入音乐学习评价系统,在注重评价结果的同时更注意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拓宽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施学生自评,生生、师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我校音乐课程评价坚持的原则是:(1)导向性原则。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并有利于课程的发展。(2)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3)整体性原则。无论是评价学生、教师,还是评价学校音乐教育工作,都应从整体着眼,涵盖课程目标的各层面和教学的各领域。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4)操作性原则。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评价融进教学的全过程,使自
评、互评和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生动活泼的良好评价氛围。
(二)体育教育教学
1.狠抓课堂教学,树立健康意识自觉性。“健康第一”是体育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切实抓好体育课堂教学是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前提。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向40分钟要质量,学生有笑声、有汗水。我校体育教师之间或学校之间不断听课、评课,交流经验,从而使得我们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通过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逐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
2.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学生锻炼积极性。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健身观念,初步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学校每年充分利用艺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运动会,鼓励全员参与。根据活动安排,开展了一系列校内年级竞赛活动,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通过这些体育活动,不但活跃了校园文体生活。而且确保了每一个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体育组鼓励学生自带体育器材,让他们在课间或活动课时间练习,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达到锻炼的目的。并掀起了一股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潮,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3.落实《锻炼标准》,提高健康测试合格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积极发动全体学生踊跃参加体育锻炼,高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活动,主要进行了身高、体重、肺活量、视力、坐位体前屈、50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实心球、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等项目的测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顺利进行,全校学生的测试成绩优秀,
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5%以上,其中优秀级占10.9%,良好级占80.6%。
4.打造科模小组,活跃学生科学文化生活。我校把科普教育作为教育品牌之一,大力实施“12346”科普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为学生提供科普活动的阵地和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竞赛活动,让孩子们大胆探索、主动创新,努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2007年就成立了科技兴趣小组,2015年又融入了科技体育教育模型教育活动,以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常规化的训练学习和赛前针对性集中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在万志炎、李继凯老师的潜心辅导下,对每一个模型经过反复细心组装、设计、打磨、试航(试飞),先后吸引了近千名学生来参加,远赴青岛、兰州等地参加全国和全省科技模型竞赛,有300多人次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奖励,多次被人民网、凤凰资讯、平凉日报等网络和媒体报道。2020年,以“智能教室”为契机,学校又进一步加强了科技教育的力度,不仅促进了我校科技创新特色的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学生科学素养。
(三)美术教育教学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学生来到美术课堂,感受的是生命的活力、想象的奔驰;体验的是与他息息相关的生命律动,而不简单是作画的技巧、名画的欣赏。只有在有生命的美术课堂里,才能展现学生生命的亮点。
1.设计新颖的学习活动,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一一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学校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
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讲时教师能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一来,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从而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2.磨炼教学智慧,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1)运用教师语言的艺术,化失败为鼓励,化平凡为神奇。与其他学科比较来说,美术学科更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实践必然会有成功与失败,尝试失败,就是事先不必给学生过多指导和框框加以限制,让学生在多次尝试与失败中自我进步。当学生在实践中出现错误时,或出现抵触情绪,不想画时,老师不是责怪、批评学生,而是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的契机,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心中想要表现的作品,使学生在失败中学到许多东西。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更新颖、独特的绘画方式,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这个时候,教师“四两拨千斤”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好的成功的语言能让学生走出阴影,尝试成功。
(2)珍惜学生的作品,给予学生最需要的评价。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要求将对象描绘得惟妙惟肖是不可能不实际也不可取的。当我们面对一幅学生作品时,或许会问:“这是什么”“这像什么”……但我们却忽略了一个孩子与一个成年人的不同,对什么是最重要的看法也不一样。教师要意识到对学生所做出的评判,往往会对他们今后几年美术学习的态度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我校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尽可能多地表示出
共鸣与欣赏,不嘲笑我们所不理解的学生作品,而是多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作品,让他们体会到被承认被肯定,从而树立信心,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作业展示是一条适合学生相互交流的渠道,通过不同个性色彩作品的展示,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我的被认可,体验到美术学习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无论是绘画练习还是手工制作,我校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情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作品做出积极的评价,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少做或尽量不做否定。在评价那些大人眼里看不懂、感觉很难看的作品时,教师总是找出每件作品的闪光点,比如色彩漂亮、设计新颖、有创意等,进行表扬、肯定,激发学生继续创作的热情,并在每节课总结时进行全班性的作品展示,并大声地念出作者的名字,当学生听到自己的大名被表扬时,他们是多么的开心和满足!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
3.创造教学手段,激活美术课堂的生命亮点。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在通过直觉认识美的基础上,反复领悟事物的内在美,透过对事物美的哲理把握,再升化到至美至乐的精神高度和自由的审美境地。有人认为,这个境界就是超越。不是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和欣赏都能达到超越的境界。因为只有美好的事物才具有无穷的意味和永恒的力。在美术教学中,也不是任何学生在认识和欣赏同一事物时,都能达到超越的境界,它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知识修养和强烈的审美意识,而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循循善诱和激发。
例如: 在上《设计纹样》这一课时,上课开始用2--3分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的具有漂亮纹样的日用品,如鞋垫、茶杯、围巾等,唤起发现美的欲望。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自己发现的美丽的纹样,并且通过自由发言和提问的方式说出来,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中,生活中的纹样图片交替播放,轻松的氛围使学生自然地走进艺术殿堂。通过表述和欣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切入生活实际,直观地感受生活美,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艺术,在艺术中品生活,也让学生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有高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回归
生活,为生活服务。纹样的设计方法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重点。首先出示荷花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荷花的特征。再展示用三种不同方法设计出来的荷花的纹样,并出示三种纹样设计的方法:概括简化、夸张变形、想象添加。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直觉来连线,让它们一一对应并说出原因。最后由教师点拨讲解并总结纹样设计的三种方法:概括简化、夸张变形、想象添加。本环节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比较,直观轻松的掌握设计纹样的三种方法的不同之处,通过欣赏、讨论、交流的过程,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氛围,有“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同学们在此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设计纹样的方法,也提高了美术鉴赏能力,让学生掌握到正确的创造美的方法和技巧。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的情况,再进行一步步的示范讲解。示范和讲解要同时进行,对于学生尝试中的问题,教材中的重点部分教师一边精讲,一边示范。让学生体会美的真缔,进行创造美的实践,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学生经过前三个步骤结构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设计制作美丽的纹样的方法,想要表现一下自己掌握程度的欲望之火已经越燃越烈,这时可以布置学生作业让学生去完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