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慧眼巧辨“比喻与比拟”

2021-02-08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慧眼巧辨“比喻与比拟”
慧眼巧辨“比喻与比拟”

微课设计简介:七年级第三单元的《春》和《济南的冬天》,其中用到很多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初一有近半数的同学对于这两种修辞手法辨识不清。而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在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当中运用较多。结合微课“短小而精”的特点,本次我的微课设计是从课本中的难句出发,明了比喻和比拟的特点并慧眼巧辨“比喻与比拟”。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和比拟修辞的定义及特点 2、能够区分比喻句和比拟句 教学策略:讲授答疑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这节微课我主要针对大家刚学习的两篇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其中运用到的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大家觉得有困惑的地方,针对性的教给大家一些辨析的方法。 (PPT展示:)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两个句子都是比喻句,不是比拟中的拟人句。不难发现,当把一种物比成人的时候,大家容易把比喻句与比拟句弄混淆。

二、 了解比喻和比拟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一)、比喻 比喻的定义:

用具体、形象、浅显的事物来描绘本质不同却有相似点的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的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本体+比喻词+喻体 常见的比喻词有:像、好像、如、如同、似的、宛如、好比、仿佛、像……一样、如同……一般。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2、暗喻:本体+暗喻词+喻体 常见的暗喻词有:是、就是、等于、成为、变成。如: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3、借喻:直接叙述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比喻三种基本类型的区分:

暗喻有本体,喻词无或者用是、就是、等于、变成等;借喻只有喻体。

比喻的使用

1、比喻是修辞手法的一种,通过进行语言的调配达到修辞的预期效果。在运用比喻时,需要注意几点以实现修辞效果。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2、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注意区分比喻和非比喻,如比喻和比较形式上相同,而实质上是不同的。

比喻生动而形象的修辞效果

1、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语言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

(二)、比拟

比拟的定义: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者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比拟的种类:

1、拟人(事物人化)、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

2、拟物(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这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高尔基《海燕》)

比拟的修辞效果和与之相对应的需注意点:

1、运用比拟可以鲜明地表达爱憎之情。比拟要注意避免褒贬不当。

2、运用比拟可以使语言风趣幽默。比拟要注意语体。 3、运用比拟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比拟要注意与情境相协调。比拟的拟体要符合本体的特点。

三、 把握实质,慧眼巧辨

1、比喻重在“喻”,以甲事物比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将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2、比喻,不论是哪一种比喻,有无本体和比喻词,喻体始终会出现。比拟,始终都无拟体。比拟靠的是想象把本体模拟为人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

四、 小试牛刀

1、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比拟)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