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彩妙喻

2021-06-30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精彩妙喻
精彩妙喻

1.微生物有两种,一种是嗜氧的,一种是不嗜氧的。接着这个比喻,我想说,教学是嗜时间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时间的。

2.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却如同晴空之见云霓,会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

3.环顾四野,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该如何长进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能呢?如果星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行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样。

4.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鞋不合脚时,脚就反对了,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效率的美就荡然无存了。

5.我们有时候如同某学校的厨工一样,每顿做的菜都下得咸,原因是他认为算了成本的盐必须全用上。

6.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于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于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于5 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 是12,再加多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在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精彩引言

1.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2.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3.克来恩:“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得他们失去力量。” 4.海墨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

5.克来恩:“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史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许多教师仍坚持在黑板上写上‘名词’这个字,再解释说:‘孩子们,名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想法’ ”。他甚至认为,学校教育只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

6.哈尔莫斯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笔记(一) 一、生本教育的课程观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就是说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郭教授还提出,突出词汇语言、数学语言和艺术语言这三大语言的前提下整合课程,使各科课程本质化、综合化、活动化。只有实现了大课程

1

的整合,整个学校教育的生本化,即学生可以自主地学,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这种整合不是那种简单的仅仅“作加法”的校本课程,而是“做乘法”,即进行本质改变的课程整合,使“基础课程”本身就有活动性和研究性,通过活动和研究把各部分课程整合在一起。

1.小立课程 大作功夫

郭教授认为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断制造和大量积累了许多无用之物,学生在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应付附加的知识。致使基础教育“长满了杂草”。由于这些杂草,教师和学生都要穷于应付,根本不可能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要进行生本教育体系的改革,必须首先对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所谓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

“当毛虫要说清楚它的每一步是怎么走的时候,它就寸步难行了。” 这是印度哲学家奥修讲的故事:蜈蚣是用成百条细足蠕动前行的。哲学家青蛙见了蜈蚣,久久地注视着,心里很纳闷儿:四条腿走路都那么困难,可蜈蚣居然有成百条腿,它如何走?这简直是奇迹!蜈蚣是怎么决定先迈哪条腿,然后动哪条腿,接着再动哪条腿呢?它可有成百条腿呢!于是,青蛙拦住了蜈蚣,问道:“我是个哲学家,我被你弄糊涂了,有个问题我解答不了。你是怎么走路的?用这么多条腿走路,这简直不可能!”蜈蚣说:“我一直就这么走的,可谁会想这个问题呢?你既然问了,那我得想一想才能回答你。”

这一念头第一次进入了蜈蚣的意识。它觉得,青蛙是对的——该先动哪条腿呢?蜈蚣站立了几分钟,动弹不得,蹒跚了几步,终于趴下了。它对青蛙说:“请你再也别问其他蜈蚣这个问题了,我一直都在走路,这根本不成问题,现在你把我害苦了!我动不了了,成百条腿要移动,我该怎么办呢?”

事实上,有许多事物、是要靠人的感悟、感知、理解或直观来加以把握的。而如果用分析的方法,“毛毛虫就寸步难行了”,这就是师本教育体系中造成“大立课程,小作功夫”的原因。我们的课程也就在不断膨胀了。

2.整体领悟与知识生命 郭思乐教授认为: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激荡,才会构成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知识的生命体是说整体的知识是有灵魂的——即它的核心主题或者意义。儿童的生命体是说儿童在学习中不是可以被被动地灌注的容器,而是具有生命的最重要的表征——情感。而这一情感,受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的制约,只有在感受到知识自身的意义之后,儿童才能投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从整体入手获得意义,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我们的课程与教材应当尊重这种规律。

而师本教育体系的致命问题是过度分析,致使学生的思维变成了若干部分的拼装,不能进行有效的自主的思维。

3.大课程的整合 郭教授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可以做内部的整合。通过整合可以腾出许多时间和空间,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活动余地,提高学生的生命活动质量、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这本书中,郭教授从各个学科的角度解读了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认为学习语言其实解决了知识表述的问题、技术层面的问题。但基础教育还要使学生学习人类的许多知识,即思想层面的问题。在语言——这一技术问题被突出

2

之后,学生能够自己把握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了。因此只有实现了大课程的整合,整个学校教育的生本化——即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笔记(二) 二、生本教育的方法论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郭教授认为,儿童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不仅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而且是重要的结果。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他主张“读和做,缓说破”,通过这种方法去促进儿童的感悟。生本教育的方法,基本上是强调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1.先做后学 先会后学

墨西哥籍教授詹在学术发言前,把一双球鞋放在桌上,讲了一个故事:他为刚从乡下来的女儿买了球鞋,女儿没穿过,他就给她一二三四地讲要领,听着听着,女儿说,你还是把鞋给我吧,我穿一穿,不就会了吗?他以这个事例强调的是学生应当在做中学。

克莱恩也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一个例子。他说,如果一个移居到另一个国家的孩子,让他每天与新的小伙伴们一起自由地玩耍,完全不进行语言教学,那么他在几个月内就会掌握一种新的语言,而且还会习得当地的口音。因为他是从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活动中学习的。所以学习速度快,而且不易遗忘。而如果请一个老师去教他,在教学中使用教师认为有意义的材料,那么学习过程就会感觉困难很多。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了儿童与成人学习行为的区别。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一般来说,在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即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

“先做后学”与“先会后学”是伴生的。全身心地投入“做”,有可能使学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然而,这种把握还没有完全诉诸意识,还没有完全地系统化和理论化,所以虽然也可以称为“会”,但还不能称为“学”。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2.先学后教 不教而教

如果说教少学多是从数量上来说的话,那么先学后教就是从时间上来说的。儿童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资源,先学后教就是简单易行的办法。

也许,我们会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可以先学,那还要“教”做什么?先学后教,是不是意味着不要教呢?这里实际上涉及了我们所说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实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

3

那么教师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从郭教授列举的事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作用可以有以下几个: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二是教师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三是贯彻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教师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3.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

先学后教带来的一个效益就是可以“以学定教”。“教”不仅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在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这同时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需要了。

先学后教不仅局限于一般的预习,更多的是通过活动去学习。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学转化为活动。这里的活动,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覆盖某些必要的基础知识。

以学定教最重要的一个长处,就是始终保持学生的强烈情感和兴趣,有利于结合儿童的既有经验和调配其内部的资源。在最惬意的活动中,儿童变得心灵手巧,头脑被激活了,情绪被调动了,上课也变成了最美好的时光。以学定教同样可以保持学习的系统性。此外,教师在以学定教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也将使学生的学习重点突出、系统鲜明。

4.讨论是学习的常规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教育教学范畴中的事情大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自己来做——本体在行动中,因而讨论是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

5.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

在学习的某些环节上的确需要进行形式训练的,但它不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一般来说,训练“教大于学”的行为,是被训练者受命于外加的既成智慧的行为,它可以使一些基本的技能得到落实,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感悟,但它不能代替整个感悟活动。仅仅依靠训练,不能有所创新,创造性不能训练出来。学生创新是“学大于教”的行为,是以感悟作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

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人形成思想,要通过感悟。它犹如人体吸收的食物最终转化成奔流在自己血液之中的物质一样,后者才是主体自身的东西。没有主体的感悟,外界的东西始终是没有意义的。感悟程度越高,学习效率也就越高,因此,如果把感悟与训练结合起来,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6.读和做 缓说破——促进感悟 开发潜能

上面说到感悟只能由学生自己获得,精神生命的拓展别人无法取代。由此,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成为生本教育的显著特征。要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更有质量的感悟的一个条件,就是我们不要代替他们感悟,而要为他们的感悟创造条件。郭教授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感悟对于基础知识学习与德行提高的关系,认为通过“读和做,缓说破”的方法去促进儿童的感悟,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4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关于教育教学的认识

1.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能,不会因为知识的增加或年龄增长就消失。关键是要发展他的认识能力,以及提供一种挑战自我的创造情景。我们的任务,是要保持儿童的这种追求的天性。 2.教育者的意志不等于被教育者的意志,教育设计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应当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 3.教育总是要对人进行限制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育就是限制。教育在给人以限制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人以自由,好让他们用自身的内存、自身的自然物,去获得外部的知识、外部的自在物。教育工作想要教育好学生,却以压抑学生内部自然为能事,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伟大孔子的“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强而弗抑”的教导,在二千年前就预留下来,令人惊叹。

4.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5.无所谓者有所为。

6.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7.我们的任务是,去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去建立促使人回归人的自然的教育。 8.为听课的老师上的课一般不是好课,为未学过这一内容的学生上的课才有可能是好课;好看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而不好看的课不一定是差课。而且,犹如高产的禾苗并非十分青绿一样,好课一般不“好看”。

9.事实上,人不能离开自然,人不能破坏自然,但是人总要去在某些情况下去利用以至改变自然,在某种意义上说,由于人的内部自然的精密和改造的困难,我们对它的尊重应当多于对外部大自然的尊重,

10.教学离开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就失去本源。需知对事物发生学的了解几乎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一步,只有把握了事物本源的人才能彻底理解事物,才能有最大的幅度去开拓深奥。

11.人的知识都栖息在人的某一个整体的领悟上面,知识的形态是一种过程,是一种领悟,是一种抽象与具体的结合物。离开了学生的知识的实际形态的认识进行的知识设计,只能是一种所谓针剂教育,像我们不吃蔬菜而只打蔬菜做成的营养针剂一样;类似地,教育过程则形成“老打岔”的特征。

使学生的学习天性不能保持下去的原因之一,就是“减法”思维和割裂思维。 12.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而这种激励更多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己。

13.我们今天进行的所有改革的指向,其实都是使学生这一过去被忽视的资源获得开发,能量得以发挥,所以,学生资源的发现与利用是我们今天提高教育质量的希望所在。

14.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部科学,人的全部思想,都是某种形式的游戏。 15.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具体的计算、法则,永远是一种工具,是为思想所用的工具。而思想,需要有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态才能形成。新的学习生态,将是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统一的生态。

16.无为而为,指的是教育者的表面上的、有形的“无为”,隐含着实质上的

5

无形的有为。

17.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只有不成为负担的东西才能成为永恒。只有无一丝一毫不自然的东西才能永远永远与你在一起。

18.在教育中,教是为了不教,善教者少教或甚至不教。

19.要缩小规定性,扩大选择性。只有学生自己进行选择,自己进行体验,才能提高人格的道德的感悟,在德行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多年的经验表明,说教式的德育,很不受儿童的欢迎,而在健康美好的活动中,儿童却得到了人际的、自我的各个方面的长进。在生本教育中,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树,原理是一样的——都通过儿童的内化去实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对学生、对人的认识 1.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学或教育。 2.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的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学生资源具有自身的加速器。

3.我们进行的是培养强势的人的改革,而不是培养弱势的人的那种局部的、只注重展示性的应景和赶时髦的改革, 4.“自然的,同时又是最好的”。儿童有了具体,就能理解抽象物,能永远在抽象遇阻的时候回到他所熟悉的具体上去。

5.幸福地过好每一天,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利,同时,幸福的感受是人的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幸福的日子使人聪明。幸福会使人产生对所做事情的超智慧,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6.就以较为基础的“爱”来说,儿童会因而产生对学习的“生产性的爱”。只有在他们参与了这些知识与智慧的生产的时候,他们才会对之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这时,他的知识,就如钱钟书所说的,是由他的心血浸养的,是联系着他的神经和血脉的。儿童生产了知识,他就爱知识,也就能不同凡响地出色地用知识。至情至性而得至行。

7.作为儿童的知识和游离于儿童之外的知识,它们最大的区别是,属于儿童的知识,本身同时也是一个过程,它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既是智力范畴,又交叉着情感领域。带着某种情感所学的知识,会永远带着这种情感的烙印,而游离于儿童之外的知识,如纯粹的书本知识,就没有这样的特点。

8.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可以从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种种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 你希望他正规地学习,你就可以从他最喜欢的东西开始。天生我才必有用,而基础知识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不论他们做什么,你总能找到其中蕴涵的基础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得把他的活动,都看作是学习的一部分——哪怕它并不完善,甚至是似乎同我们原来的学校教育内容格格不入。

6

9.我们可以从其他证据来看学生具有的学习天性。例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时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人对人的有益智力创造的尊崇,似乎在所有的尊崇中居于最高的地位,所以人追求思想,追求文化。同人打交道基本上就是同人的思维打交道。反过来,对人的学习活动的贬损,几乎就是对人的思维的贬损,也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贬损,于是,累积起来,可以摧毁人的信心,可以使人无心向学,使人失去生活的欢乐。 10.儿童成为天生的学习者,还在于学习对于他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之井,他们会在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他的思维器官,会不断地获得运用的享受。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天生的阅读者。儿童是天生的计算者,是天生的艺术欣赏者,是天生的活动者。

11.儿童的所想所做,对他本人来说,有新的意义,新的质,就是进行了创新。同大人比,儿童的创新是内创新,是同自己的认识来比较的。对于儿童来说,创新的意义重在过程。儿童的创新和成人的创新都是在人的自我实现的意识下进行的。而自我实现是所有的人的共同的需要。

12.儿童的创新是儿童学习的核心的过程。反过来,儿童也是在创新中进行学习的。

13.在我们的教学实验中,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每堂课都有大量的创造的机会。上课就意味着创造,而创造就意味着成功和成就。 14..不是儿童没有潜能,而在于我们有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条件去激励它。而最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实际上是受到了一种忽视儿童潜能的局限。一个教者,如果在潜意识中低估了儿童,那么他的所有工作,他的态度、眼神、音容笑貌都会带上这样的色彩,反过来就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13.在有质量的行动中,占据心灵的,只有纯净的极为自然的,像种籽长成大树的那样一种内部动力因素,而这就是个体的独立性的最直接的表现。越是自然,像种籽长成大树那样的内部能量的发挥就越是彻底,越是强大。而这需要信任自己,自尊,以及个体对自己的接受,我们必须帮助儿童悦纳自我。

14.对人的独立性也可以这样看,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大自然对他的的赠礼,生命是如此丰富、如此美好,因之,每个人,包括那些沉默寡言的、“老实巴交”的甚至被认为是差生的那些人,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独特的存在。杜比宁说:“整个人类,每个人都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丰美世界”。 15.独立性带来了独特性,而独特性带来了成就。唯大英雄能本色。

16.为了学生的能量的最充分的发挥,我们要保持学生的精神独立性,也要让他们自己保持独立性。尊重了儿童的独立性,就是保护着他们最大发展的可能性。

17.一个小的群体,对儿童个体来说,就是一个雏形小社会。正是由于这个小社会的存在,儿童得以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我们的游戏都要求尽可能有趣味性,分出胜负,就是为了利用群体的作用去激发个体,发挥个体的能量。 18.人只有处于对他开放的世界,才能显露自我,他的所有的敏感,所有的禀赋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同样要给人施加外部的限制和压力,但这种压力不在于改变学生内部的选择力,而在于保证他的内部选择力更为自由。

外部压力用于保证人的内部自由的实现,这样的开放生态,可以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

20.成人具有了许多知识,他们在生活中或在教学上的活动,主要是以知御

7

行。他们会更重视得到了知识条文之后的运用、训练和评价,其认识规律是知行律。而儿童的认识规律则相反,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

实践操作篇

1. 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学习天性,发挥学习潜能。 2.把可以交付给学生的知识的认识任务交付给学生,他们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要求知道“为什么”,而这也就会对何时需要、何时不需要揭示知识本源作出自己的选择,找到他们合适的“度”。这个时候,教师也可以而且应当给他们提供有益的经验。

3.把要教的东西缩至最少。

4.尽少干预的原则,即教少学多。“教”是一项十分微妙的过程。“教”的最高境界是使对方“得道”(不是指“道法”的“道”,而是指获得感悟,得到内化)。 5.如果时间有剩余,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或实际活动,这样,学生可以从中提高感悟水平。

6.最好的办法就是留有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活动。

7.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

8.整体入手,获得意义,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我们的课程与教材应当尊重这种规律。 9.先学后教:“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教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10.以学定教:学生会选择他最感兴趣那个点作为内核,教师也就可以选择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点作为活动的内核。始终保持学生的强烈情感和兴趣。 11.以学定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将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整理,从而在学生已有充实的认识的基础上把所得系统化;以学定教所激发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把知识系统化,因为系统化是他们获得丰富材料之后的自然需求。此外,教师在以学定教之中,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也将使学生的学习重点突出,系统鲜明。

12.讨论:是学习的常规。事物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事物的发展。学问是头脑中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自己对自己进行讨论的结果。而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 儿童完全可以讨论起来,关键就是我们给了他什么问题、问题是否适合儿童。而有时为了适合儿童,我们可以把“问题的提出”也让学生做。

13.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人要形成思想,要通过感悟。它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感悟犹如人体吸收的食物的最终转化成奔流在自己血液之中的物质一样——只有后者才是主体自身的东西。

8

感悟既然是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它其实就是创新。感悟是人对自身的挑战,它总是在人的认识的前沿发生。

感悟支配着学生的后继的学习。感悟是所学的或所要遵守的规则赖于拥有生命力的基础或温床。感悟的东西是不会遗忘的。感悟的程度高,学习的效率就高,学习的把握面就大。把感悟和训练结合起来,是事倍功半的做法。

14.评价: 注意评价那些对人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如学习态度,对第一层次的知识的掌握,基本的技能和能力等。

15.值得做的事,做得差一点也没有关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生并纠正了的错误有积极的意义。儿童的错误,常常还包含着正确和灵气。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的一种科学认识。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各学科的方法:

数学 数学学不好的学生,大部分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数学,他们觉得数学离他太远,深不可测,数学是大学问。

语文 1.以读引读。办法有多种,一种是寻找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对这些段落或句子发议论,第二种是寻找相关的文章,另一种是寻找问题,给学生作为小小研究课题去解决。

英语 可以把班级建设成为语言交际的“小社会”,从而使口语获得相当可观的亚母语语境。

为学生的设计是终端设计,它考虑到了教育的任务的最终完成;

为学生的设计强调教育对象的资源性,从而使教育的资源总量极大增加; 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 这样的学习,具体、贴近生活,学习好像不经意地进行(他们经意的是自己活动中的乐趣),而不经意的教学却常常可以产生最好的效果。 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

我们正是由于自己的真实的思考,区别于他人,并为自己与他人贡献精神成果,从而给这个世界留下印象的。 在生本体系中,课堂不是封闭的。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其中的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

9

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内向,在家里却活泼外向,老师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在学校也走向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此,我们教师,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度过这一天就觉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学习其实就是一段短暂的成长过程,成长是段过程,而不是终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以自己的发展成长为己任,为学生成长为重任,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天天快乐,做教师足也!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