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小数。如商品的价钱、人的体重和身高、土地的面积、物体的体积与容器的容积等。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三年级学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接触小数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需要联系生活中应用小数的实际事例,感受小数的意义。三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整数知识,也初步认识了分数,有条件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
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还能为第二学段系统教学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例1、2 一位小数的含义
例3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
例4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从表格里可以看到,本单元只教学一位小数。这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数学教学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安排,本单元仅初步认识小数,以后还有系统教学小数知识的安排。二是数学教学的安排应该符合学生实际,三年级学生只学习了简单的分数知识,只具备认识一位小数的条件。
一位小数的含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联系实际初步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是本单元在知识技能方面最主要的教学任务。至于比较小数的大小和计算小数加、减法,都在初步感受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都为深入体验一位小数的含义而安排。
1
(一) 联系实际事例引出一位小数,初步揭示一位小数的概念
“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是小学数学对一位小数意义的概括性表述,学生需要在丰富的感性认识中逐渐形成这个概念。本单元例1和例2紧紧抓住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内在联系,引出一位小数,让学生感受一位小数的具体含义。
例1把几分米写成零点几米,是学生比较陌生的知识。例2把几元几角写成几点几元,学生见得较多。例1以比较陌生的知识,详细展开把分数改写成小数的过程,表达一位小数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形成关于一位小数的“第一印象”。例2体验几元几角与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内在联系,丰富对一位小数的感性认识。
1. 例1突出“十分之几米可以写成零点几米,零点几米表示十分之几米”。
为了体现小数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这道例题首先创设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的情境。安排学生量出课桌面长5分米、宽4分米,并应用分数的知识,把这两个长度分别改写成5/10米和4/10米。例题接着告诉学生: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0.5读作零点五;4/10米还可以写成0.4米,0.4读作零点四。从十分之几引出一位小数,示范了一位小数的写法和读法。
显然,学生在这道例题里,以分母是10的分数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意义接受一位小数的含义。他们量出课桌面的长和宽以后,应该顺利地把几分米写成十分之几米,不需要在这个改写上耗费精力,从而集中注意于十分之几改写成一位小数的上面。如果教学过多拘泥于怎样把5分米改写成5/10米,把4分米改写成4/10米这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势必会影响新知识的教学。
2
例题的教学重点是“5/10米和4/10米分别能写成0.5米和0.4米,0.5米和0.4米分别表示5/10米和4/10米”。关于前一句话,教材已经直接指出十分之几能写成一位小数,让学生感受一位小数的具体含义;关于后一句话,教材要求学生在表示1米的直条上涂色表示0.5米和0.4米,体会0.5米是5/10米,0.4米是4/10米。
及时回顾把十分之几米写成一位小数零点几米,以及在长1米的直条上找到零点几米等学习内容与活动,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联系,初步感受一位小数的具体含义。
2. 例2体会几元几角写成几点几元,也是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小数”。
一支圆珠笔的价钱是1元2角,一本笔记本的价钱是3元5角,多数学生都知道1元2角是1.2元,3元5角是3.5元。这是生活经验的反应,教学不能因学生能进行几元几角与几点几元的简单改写而松懈。要引导他们明白,1元2角是1元多,写成小数应该是一点几元;3元5角是3元多,写成小数应该是三点几元。要组织他们比较1元2角与1.2元,3元5角与3.5元,分析1.2元里的“1”、3.5元里的“3”各表示什么,“2”“5”各表示什么。从“2角是2/10元,还可以写成0.2元”“5角是5/10元,还可以写成0.5元”,理解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几角的数应该写在小数点的右边,继续感受“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例1写出的0.5米、0.4米为什么小数点左边是“0”?例2写出的1.2元、3.5元,为什么小数点左边不是“0”?用5分米、4分米不满1米,1元2角、3元5角都超过1元作出解释,使学生对一位小数的初步感知尽量充分一些。
3
3. 归纳过去教学的整数,指出现在教学的是小数,介绍小数的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
在本单元之前,教学的几乎都是整数知识。无论是1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还是10000以内的数,教材都没有给出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本单元在例2的后面指出“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首次用列举的方式给出了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这是对以前认识的数的一次归纳,也是学生接受“小数”的认知背景。在数学里,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0,其中的正整数和0都是自然数。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负数,所以教材说“它们(指1,2,3,…和0)都是整数”。这是既遵循数学知识结构,又符合学生实际的表述。
教材联系例1和例2里出现的新的数,指出“0.5、0.4、1.2和3.5都是小数”,用列举方式第一次给出“小数”这个名词及其含义。教学应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接受“一位小数”:一方面在形式上,它与整数不同(小数中间有一个“.”),另一方面在内涵上,它表示“十分之几”。
教材接着指出“小数中的圆点叫作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教学应该联系实际例子,让学生意义接受这些知识。如,0.4米的整数部分“0”,表示0.4米不满1米;小数部分“4”表示4/10米,是4分米。又如,3.5元的整数部分“3”,表示3.5元比3元多;小数部分“5”表示5/10元,是5角。
教学小数点和小数的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还应该规范一位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读小数要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然后读小数部分,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要写在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上,写成“小圆点”。
4
4. “想想做做”进一步突出一位小数的含义。
配合例1和例2的“想想做做”编排五道题,分重温、概括、具体化三个层次设计和编排。
第1、2两题重温把十分之几写成一位小数的活动,继续体验一位小数的意义。第1题对照着表示1分米的直条,先把1厘米、3厘米、7厘米、9厘米写成十分之几分米,再写成零点几分米。第2题把8角、9角、1元3角、2元4角分别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这两道题都让学生再次经历“十分之几是零点几”的思考过程,丰富对一位小数含义的感知。
第3、4两题适当进行抽象,帮助学生深入体验一位小数的意义。第3题里,三个同样的正方形都被平均分成10份,分别涂颜色表示出3份、5份和9份,要求先用分数十分之几表示涂色部分,再改写成一位小数。这里的正方形,既是一个具体的图形,又能代表1米、1分米或1元。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相当于把1米、1分米、1元平均分成10份;涂颜色表示正方形里的若干份,相当于取1米、1分米、1元里的若干份;用十分之几和一位小数表示正方形里的若干份,相当于用十分之几和一位小数表示1米、1分米、1元里的若干份。所以说,这道题既有其直观形象的一面,还有抽象的一面。第4题在直线(数轴)上表示小数。学生已经有在直线上表示十分之几的能力,现在表示一位小数,可以根据十分之几写成一位小数的经验来思考和解题。先写出十分之几,再写成一位小数,他们对一位小数含义的体验就深刻了。
第5题了解一些商品的价钱,并试着写成“元”为单位的小数。学生需要到商店里调查,如果看到的价钱是几点几元,则应理解成几元几角;如果看到的价钱是几元几角,则应改写成“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他们这时接触商品价钱,把几元几角的表示与几点几
5
元的表示沟通起来,不再是过去生活常识的水平,而是认识一位小数以后的数学思考。
(二)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里,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以后,例3安排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例4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都可以看作是小数意义的实际应用,也是小数概念的继续加强。
1. 例3给出雪糕、冰棍、冰砖、蛋筒四种冷饮的价钱,从比较“雪糕和冰棍,哪个贵一些”的实际问题,引出比较0.8和0.6这两个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
这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都是“0”,教材要求学生联系一位小数的意义,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无论是把0.8元转化成8角、0.6元转化成6角进行比较,还是把0.8元转化成810元、0.6元转化成610元进行比较,都没有离开一位小数的意义。通过独立解决比较小数大小的问题,能加强对小数意义的体验。
教材统筹安排比较两个一位小数大小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试一试”里安排了三个内容。一是比较雪糕和冰砖的价钱,即比较0.8和1.5的大小。其中一个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另一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是“0”。仍然可以联系一位小数的意义进行思考,比出两个小数谁大谁小。二是在直线(数轴)上表示出0.8、0.6和1.5,整理这三个小数的大小顺序,初步体会比较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找到直线上表示0.8、0.6和1.5的点,要依据这些小数的意义,通过寻找8/10、6/10和1加5/10的点,得到表示三个小数的点。直线上能直观地看到0.6<0.8<1.5,从而获得比较一位小数大小的数学方法。三是任意选择两种冷饮,比一比价钱,探索两个整数部分都不是“0”的一位小数的大小,完善比较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与经验。
6
教材没有用文字语言总结比较两个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其意图是让学生联系一位小数的意义进行思考,加强对一位小数的认识。只要能联系小数意义,怎样想都可以。再说,本单元只教学一位小数,以后还要教学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现在就给出比较小数大小的规律也为时过早。如果学生自己能得出一些比较一位小数大小的经验,如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一定比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大,整数部分大的小数一定大于整数部分小的小数,也都是可以的。
“想想做做”编排五道题。前两道题要求学生看着直尺图、人民币的图、正方形的图,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小数的大小。各个小数在图画里的具体意思,给比较小数大小的活动增添了形象思维的色彩,学生可以重温比较一位小数大小的思考过程。后三道题没有提供现实的情境,直接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促使学生压缩思考过程,积累比较大小的经验。
2. 例4给出馒头、豆浆、馄饨、面条的价格,在购买早餐的问题情境中,教学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买1个馒头和1杯豆浆一共要多少元?”第二个问题是“1碗面条比1碗馄饨贵多少元?”分别涉及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解决“买1个馒头和1杯豆浆一共要多少元”的问题,列出算式0.5+0.7。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计算,从“5角加7角是1元2角,即1.2元”的思考中,体会“5角”和“7角”应该直接相加,得数满10向“元”进1。再按这样的计算思路,写出笔算竖式。竖式上把表示“角”的数对齐、表示“元”的数对齐(小数点对齐),便于直接相加;小数部分的5和7相加,得数“满十”向整数部分进1;为了使得数是1.2元,应该为竖式的得数添上小数点。
7
解决“1碗面条比1碗馄饨贵多少元”的问题,教材写出了竖式,让学生利用整数减法的经验和小数加法的体验,完成一位小数减法的竖式计算。教学应引导学生反思这道题的计算,获得这些体会:小数减法的竖式和小数加法一样,都应该“把小数点对齐”;小数减法的计算和整数减法一样,都从最低位算起,哪一位上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作10”;小数减法,应该为得数写出小数点,如果得数的整数部分是“0”,这个“0”必须写出来。
“试一试”在例题的情境里,任意选择两种食品,先求两种食品价格的和,再求价格的差,内化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初步形成计算经验,掌握算法。
(三) 精心编排练习题,加强概念,发展数感
练习十一是全单元的综合性练习,在扎扎实实练习有关一位小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十分重视一位小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以帮助学生发展数感。
1. 数形结合,加强一位小数的概念。
数概念总是抽象的,如果把数与图形相结合,就能利用图形的直观来表达数的抽象内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学生借助直观理解数的意义。第1题用小数表示正方形里的涂色部分,以抽象的数表达图形里的数学内容。写出的小数中,有些是零点几,有些是几点几。通过写小数,能体会零点几的数表示十分之几,是小于1的数;几点几的数是“几”与“十分之几”合起来的数,是大于1的数。第3题写出数轴上的点所对应的小数,与第1题一样,也是用抽象的数表示图形里的数学内容。只是第1题利用正方形的形象,等3题利用线段的直观。第5题在数轴上找到小数的位置,把抽象的数以形象的“点”表示出来。0.6表示6/10,在0~1之间;1.3是1和3/10合起来的数,比1
8
大、比2小;2.4是2和4/10合起来的数,在2~3之间。第3题在写出0.3、0.9、1.7、2.8以后,指出这些小数中,哪个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可以先在数轴上找到表示0.5和2的点,根据哪个点与0.5的点最接近,哪个点与2的点最接近,得出哪个数与0.5最接近,哪个数与2最接近。这也是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策略。
2. 比较数的大小,感受数之间的关系,发展数感。
数之间有大小关系,数与数有时很接近,有时不接近。按大小顺序排列的一连串数,其发展趋势,往往会逐渐接近某一个数……数感蕴含在这些现象里,学生接触这些现象,能发展数感。第7题给出六道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要求指出得数比1大的算式。有些学生会先算出得数,再把得数与1比大小;有些学生不算出得数,就能作出判断。感受哪些算式的得数比1大,哪些算式的得数比1小,并形成初步的估计能力,数感就有了发展。第10题给出三个数列,要求根据每组数的排列规律,接着往下写。0.1、0.3、0.5、0.7、()、()这组数,逐个“大0.2”,接着往下写出的数会越来越大,先接近1,再超过1。8.1、7.2、6.3、5.4、()、()这组数,逐个“小0.9”,接着写下去的数会越来越小,先小于5,再小于4。发现数列的规律,体会数的发展趋势,数感就得到了发展。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