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第一中学 郑建忠
新课标的制定,新教材的推行,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在中学语文教改实验中,我们不少老师遇到以下一些困惑:
1)现行“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但这种学习方式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慢,所以有时不得不上课少让学生提问题,还是自己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比较。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许多时间。但是老用这种方法用新课标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培养。
2)课堂上让学生讨论问题容易,而让学生静心阅读,潜心感知教材较难。 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然而,我们又碰到以下的困惑:课堂上的讨论十分热烈而且频繁,而学生自己个体静心阅读,潜心感知教材即《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时间不充分,只是蜻蜓点水。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出现下去,至少会导致两个不好的结果:一是学生静思默想习惯和实际阅读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二是可能容易使学生养成一种虚华浮躁、夸夸其谈的不良习惯。
3)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与个人备课时间不足的矛盾
新课程实验中,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权,但正由于课堂教学开放度的提高,要求教师必须有更宽的知识面,以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既要继承自己以往好的教学方式,又要及时转变观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如此之快的知识加能力的转型,如此之高的方法加技术的要求,需要老师在备课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我们大多中学语文老师每周的课务量有14节,每天至少一个新教案,任两个教学班,每个班60人左右,作业尤其作文批改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这样的负担使我们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尚且吃力,开展校本教研更是困难重重。很难有时间保证进行教研。
4)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与学校配套资源的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新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我们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但这些资源相对短缺,我们必须在教学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这影响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对策:
1)在备课时可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尽可能等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然后再根据学生提问情况把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而老师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再向学生提出。如果学生已经提到的问题就不再重复了。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决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2)课堂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那些单凭学生自我思考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它的进行应建立在学生自我充分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才有必要和意义。所以,课堂上主要时间我们要尽量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也应让自己成为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成员之一。而且,进行讨论时我们还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调控。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毫无边际的课堂讨论是没有休止的,也是很难有结果的。当然,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存疑也可以,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
3)订阅几种语文杂志,如《语文教学与参考》、《语文报》、《作文成功之路》等,积极开展科研,多听课,多学习别人的长处,经常反思,撰写教后札记、教学心得、教学随笔、学案与论文等,以提高个人素质。并理论联系实际,多实践,不断改进方法。
4)有条件者,最好能购置电脑,只要有时间,就到网上去搜集有关教学资源,以备使用,还应购买一些书籍,包括各个学科的,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
本文发表于2005年2月26日《湛江日报•教育周刊》上,刊登的文章有删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