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应急管理制度

2022-07-10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规范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正确、有效和快速地控制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保证员工生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维护生产、生活秩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可能及已发生的安全生产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3、定义(术语)

3.1突发事件是指在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内(包括对外承、发包工程、多种经营)突然发生的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的,危及公司安全和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3.2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性质、过程和机理,经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将突发事件分为:

(1)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突发重大食物中毒、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

(2)自然灾害事件:自然灾害事件主要包括破坏性地震、洪涝灾害和气象灾害等;

(3)生产安全事件:生产安全事件主要包括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各种恶性事件或因设备实施老化而引发的生产安全突发事件。

3.3应根据工作特点、风险程度经危害识别、风险评估,确定可能发生或易发生的突发事件。

3.4突发事件应急是指针对已发生的突发事件,为控制其规模、降低其损失而开展的救援和处置行动。 4、应急管理原则

4.1实行主要领导负责下的分级管理制:在公司安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应急救援制度。健全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公司领导和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应急响应的指挥作用。

4.2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4.3预防为主,强化基础,快速反应: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常抓不懈,在不断提高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水平的同时,加强现场应急基础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制定和演练等工作。消防等各级应急预案每年演练一次,修订一次,强化一线一员的应急处置和逃生能力,“早发现、

早报告、迅捷处置、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4.4科学实用:应急预案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进行编制;应急对策简练实用,通过演练不断完善改进。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5、应急组织机构 5.1领导机构及职责

公司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指挥部)”。由总经理为组长(总指挥),安全总监为副组长(副总指挥),生产部、人力资源部、行政部等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公司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

5.1.1公司应急委的主要职责如下:

(1)贯彻落实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的法规和规定; (2)指挥、协调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工作; (3)组织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修订和演练工作; (4)监督、管理应急体系的建设和运转; (5)通报或发布应急救援与处理的进展情况; (6)协调与外部应急力量、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 5.1.2公司应急委下设突发事件应急委办公室,设在安环部。公司应急委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如下:

(1)处理公司应急委日常管理工作; (2)协调、联络各级应急机构和部门;

(3)对公司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和备案; (4)组织《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修订;

(5)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与协调。 5.2各岗位应急职责

5.2.1总指挥职责

(1)全面负责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应急处理的指挥和协调,对事故与灾害的紧急处置迅速作出判断与决策;

(2)复查和评估事故可能发展的方向,确定其可能的发展过程;

(3)指挥现场人员撤离,确保任何伤害者都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4)决定事故现场是否实行交通管制,协助场外应急机构开展服务工作;

(5)与厂外应急机构取得联系及对紧急情况的处理做出安排;

(6)及时向上级安全部门报告重大伤亡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7)在紧急状态结束后,控制受影响地点的恢复,并组织人员参加事故的分析和处理。

5.2.2副总指挥职责

负责协助总指挥做好各级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和启动以及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做好成员之间的联络、协调、配合工作,遇突发事故时因总指挥不在单位的,由副总指挥代行全面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1)接到报案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协助交通

部门封锁现场,维护秩序,疏散人员,确保道路畅通,保证处理事故的车辆进出有序。

(2)负责现场救援工作实施,根据事故的类别和性质及时协调相关警力参加救援。

(3)负责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防止和处置事故现场可能发生的刑事案件。

(4)负责对事故现场相关人员的监探,确保事故抢险和事故调查的顺利进行。

(5)负责向上级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汇报实施情况和救援情况。

(6)及时组织人员到达现场,根据事故特点组织相应的机械和设施进行事故抢险。

(7)负责事故现场受伤人员的抢救工作。

(8)负责联系和安排有关医院进行抢救,组织急救车辆和医院人员。

(9)随时向指挥部报告人员伤亡、抢救、防疫等情况。 (10)负责协调好应急救援资金的调度工作。 (11)配合事故处理,协助好伤亡人员家属的安抚工作。 (12)配合警方好好事故现场勘查、取证、录音录像等调查工作。

(13)做好公司事故性质及成本分析,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14)做好善后工作。

5.2.3应急工作组职责

公司所属各部门可参照公司的应急组织机构设置,成立各部门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明确本部门各专业、班组、岗位的应急职责。

公司所属各部门应针对本部门所辖范围内存在突发事件风险的现场,结合现场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对现场应急工作进行细致分工和准备,在各现场按需要成立以下应急工作组:

(1)抢险救援组:在第一时间内组织现场安全抢险救援工作,对抢救过程中的工艺设备、管线以及电力等进行调整和控制,并及时报告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报告现场情况。

(2)协调联络组:负责事故或灾害的紧急救险、救灾与处置情况的通讯指令的传达,保证领导指挥机构与各成员之间,本单位与上级和周边单位之间(如地方消防、医疗机构)信息及时沟通,完成调度、汇报、通告与救援工作;

(3)医疗救护组:负责对受伤人员采取及时的现场急救,联系医疗机构或急救中心,将伤员转送医院进行治疗。

(4)安全保卫组:负责建立突发事件现场警戒区域,维护现场秩序,保障救援行动、物资运输和人群疏散等的交通畅通,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伤亡。

(5)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所需的机械、装备、材料、生活保障物资的供应、组织、调集工作。 6、运行机制

6.1预测与预警

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看着危险辨识、坏境因素识别是风险评价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理。 6.2预警级别和发布

根据危险辨识、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潜在突发事故进行预警。预警级别已经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姿态,一般划分为三级:公司级(重大——可能产生特别严重后果)、部门级(较大——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和班组级(一般——可能产生较重后果)。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故的类别、地点、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级别、警示实行、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级别等。

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经有关领导批准可通过信息发布、打电话等方式进行。 7、应急处置

7.1信息报告:重大突发事故发生后,各事发源第一目击者必须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同时报告公司领导及安全管理部门。应急处理过程中,要及时续保有关情况。

7.2先期处置:突发事故发生后,事发源的现场人员与增援的应急人员在报告重大突发事故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的蔓延。

7.3应急响应

7.3.1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重大突发事故,要及时启动才、相关预案,由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工作组统一指挥或指导有关部门展开应急处置工作。

7.3.2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并根据需要具体协调、调集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携带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救援人员进入和离开事故现场的相关规定。

7.3.3需要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处置的突发事件,由安全管理部门牵头统一指挥,其他部门予以协助。

7.3.4应急救援队伍主要包括特种设备应急救援队、机械伤害应急救援队、消防队等。 8、事故救援

明确分工,各尽其责。各成员接到指令及时赶赴现场后,立即成立抢险救援组、协调联络组,医疗救护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组、善后工作组和事故调查组。并按照指挥部的安排和各自的职责、明确分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高速高效、紧张有序的开展救援工作。 9、应急结束

重大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宣布恢复正常工作。 10、恢复与重建

10.1善后处置: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

工作。对突发事故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有关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补充。还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

10.2调查与评估:对重大突发事故的起因、影响、责任、经验教训

和恢复重建等问题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评估和处理。

10.3恢复重建:根据事故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11、信息的报告与发布

11.1突发事故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重大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向主管上级和当地政府报告,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报告工作。也应当向员工发布简要信息和应对防范措施等。

11.2信息的报告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报告或发布、组织报道、接受采访等。 12、应急保障

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事故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事故的人力、物力、财力、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12.1人力资源:公司各部门班组长是应急救援的专(兼)职队伍和骨干力量。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

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动员全员有组织的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12.2财力保障:财务部要保证所需突发事故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资金。对受突发事故影响较大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研究提出相应补偿或救助政策。

12.3物资保障:办公室要建立健全应急车辆和应急物资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车辆及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并加强对物资储备与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

12.4医疗卫生保障:办公室要及时联系医疗机构,确保医院能在发生事故后能及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医疗卫生应急工作。

12.5交通运输保障:要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作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确保运输安全畅通;要建立紧急情况交通运输工具的调用程序,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及时、安全送达。

12.6人员防护:要指定或建立人员相适应的应急避险场所,完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明确各级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员工安全、有序的疏散。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 13、监督管理

13.1预案管理:安监部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

地组织对相关预案的演练。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并作好演练过程的原始记录。

13.2培训教育:由安监部门负责组织,进行应急法律法规和预案、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的培训,增强员工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应急专业技能,保存培训记录。

13.3责任与奖惩: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对突发事故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迟报、谎报和瞒报突发事故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它失职、渎职行为而丧失应急的最佳计划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处罚或行政处分。

13.4公司各类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有安全管理部进行监督管理。 14、预案管理

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由公司安委会负责制定。安委会负责预案实质内容的调整和完善,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补充备案。负责文字修改,就应急机构人员的变化进行及时更新,对预案归档管理。 15、附则

15.1本制度由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15.2本制度如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按国家法律法规执行。

15.3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 15.4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开始实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