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届高三语文写作训练《学会理性而温柔的批判》材料作文题解及例文选

2021-03-07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2022届高三语文写作训练《学会理性而温柔的批判》材料作文题解及例文选
2022届高三语文写作训练

《学会理性而温柔的批判》材料作文题解及例文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哪项成功与进步,能离得开质疑与批判。没有理性的批判性思维,一个人往往就无法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独到的思想见解、独特的分析说服力。但是极端的批判思维,往往会带来急躁的情绪、极端的言行。其实,许多事情不是那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的关系。基于尊重和通识的理性的判断、客观的分析和均衡的观点,往往可以让人们避免从赞扬的极端走到批判的极端。

理性的巧妙的批判,是一种温柔的批判,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是一种基于希望的批判,甚至可能是一种体现某种爱的批判。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此,欧阳修谈论唐朝纵囚如此,张思先提醒宋太祖食言亦如此。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的开头“没有哪项成功与进步,能离得开质疑与批判”,明确了“质疑与批判”对“成功与进步”的重要性;“但是极端的批判思维,往往会带来急躁的情绪、极端的言行”很客观的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质疑与批判”都是好的,“极端的批判思维”要不得;“理性的巧妙的批判,是一种温柔的批判,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是一种基于希望的批判,甚至可能是一种体现某种爱的批判”中指出“理性的巧妙的批判”是我们应该有的批判态度,我们应该“温柔的批判”“建设性的批判”“爱的批判”,并举例邹忌讽齐王纳谏、欧阳修谈论唐朝纵囚、张思先提醒宋太祖食言的事例,论证“理性的巧妙的批判”的重要性。

可见,批判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就会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用不好就会起反作用。温柔的批判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人们处理问题时的艺术。批判时应当含蓄,而不能直接,含蓄则使人易于接受,从而达到批判的目的。学会如何批判与人生的知识、修养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特的分析说服力,同时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极端的言行。只有这样,批判才是尊重与爱的表现,也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立意】

1

(1)巧妙而理性的批判能激发一个人灵魂深处的自省和自救。

(2)学会温柔的批判就像加了糖的咖啡,更容易让人接受,这就是批评的艺术。 (3)巧妙而理性的批判能让他人在自我悔悟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例文】

学会理性而温柔的批判

没有哪项成功与进步,能离得开质疑与批判”,但是极端的批判思维要不得,它往往会带来急躁的情绪、极端的言行。其实,许多事情不是那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的关系。基于尊重和通识的理性的判断、客观的分析和均衡的观点,往往可以让人们避免从赞扬的极端走到批判的极端。

记得前段时间,日本政府罔顾历史,非法“购买”钓鱼岛,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怒和不满。一段时间来,我国不少城市都爆发了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从不断更新的微博中可以看到这些抗议活动的进展,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如何能做到冷静克制、保持理性批判。

被掀翻的汽车、冒烟的街道、暴戾的表情——当日本媒体幸灾乐祸地称中国抗日陷入“暴徒化”,并预测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时,“非理性”的批判,正中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下怀”。泄愤式的批判,保卫不了钓鱼岛,更保卫不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失去了对法律底线的恪守,激情会使人变成恶魔。“义愤填膺”地打砸同胞的汽车、“同仇敌忾”地围攻在华日本人、吃霸王餐、抢劫店铺……这些暴行,跟爱国毫不沾边。砸车,损害的是公民的个人财产;袭击日餐店,累及无辜;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也让国货一并受损。在全球化之下,各国的经济已经彼此渗透融合,不由分说地抵制,很可能导致“玉石俱焚”。

爱国和害国,有时只有一步之遥,理性是二者的分界线。钓鱼岛之争以及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绝非“匹夫之勇”所能了断。愤怒和冲动,不是解决问题之道。保持理性,才能应对复杂的局面,才能获得支持和尊重。而一旦偏离了理性,再理直气壮的诉求,也会在“闹剧”中化为乌有。以此来审视此次游行,在谴责一些暴力行为的同时,也应向那些理性的批判者致敬。爱国,不是喊喊口号,不是图一时之快,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之争,最终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让我们记住一个年轻人的话。他说:我们不要买那个岛国的东西,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货,我们在各行各业都要比它做得好。我们的官员,比他们的廉洁;我们的街道,比他们的干净;我们的桥,比他们的结实;我们的年轻人,比他们更有未来,更有希望。

2

这才是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独到的思想见解、独特的分析说服力的批判,是一种巧妙的批判,是一种温柔的批判,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是一种基于希望的批判。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