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5’*10=15’ 二、单选: 1.5’*20=30’ 三、名词解释: 3’*5=15’ 四、简答: 6’*5=30’ 五、论述: 10’*1=10’
1. 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和解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
何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学科。
2.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的
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同时兼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3. 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发生、发展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科本成为基础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基本原理应用于人们实际生活问题或社会问题研究的学科被称为应用心理学
2)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条主干
3) 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 4.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内容)可分为四个层面:
①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感念、人生发展、社会认知等) ②人际层面(人际关系及发展、人际交往、竞争与合作等) ③群体层面(群体及其发展、群体规范与压力等) ④社会层面(社会变革心理、现代化心理等) 5. 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1)实验室实验 2)自然实验 3)模拟实验 6. 社会心理学的“独立日”——1908年
7. 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对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的划分: ①哲学思辨阶段(孕育期) ②经验描述阶段(初创阶段) ③实验分析阶段( ) 1. 社会化定义:在特定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
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2. 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也称自我,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
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 自尊:是指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具有
一定的评价意义。
4. 自我监控: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调整自己的动机与行动,以达到所预
定的模式或目标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一种人格特征。 5. 自我预言: 6.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以及响应的心理状态。 7. 自我认知:是自我的认知成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感觉、观察、分析和评价。 8. 自我证实:人们倾向于去追求和解释那些可以加强他们现有自我概念的情境,他们会避
免或者拒绝与他们已有自我概念不一致的情景和反馈信息。
9. 社会视角: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的视角就不同,对行为的解释就明显不同。 1. 社会认知及其特殊性:
①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
JK
JK
推论。
②社会认知的特殊性:1).认知对象的选择性 2).认知过程的复杂性 3).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4).具有个体的投射性 2. 图式:图式(schema)是人脑中已有的关于某个特定概念的知识经验网络。(是我们组
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 3. 印象形成的模式:
1).印象:印象是人们头脑中有关认知对象的形象。印象的内容通常包括人们对认识对象的能力、性格、品质等总体特征的反应。 2).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的三种模式: . ①加法模式(1962):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②平均模式(1965):将各个特征的值加以平均,根据平均值对他人的好或坏的总的印象。
③加权平均模式(1968):人们平均化所有的特质,给他们认为更重要的特质一更高的权重。
④.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的印象。
4. 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形成是
接受信息,印象管理是输出信息。)
5. 归因:人们对于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或推论的过程。 6. 海德的归因理论:
1)分析了归因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将人们的归因分为两种: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3)“共变原则”即特定性为和导致这种行为产生原因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联系。 4)认为人们更偏好内部归因
7.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任何事件的原因可以归于三个方面: 行为者 行为对象 情
境
行为是否特别(特异性) 行为是否普遍性(共同性) 行为是否连续(一致性) 8. 维纳的归因理论:
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 稳定性和非稳定性 可控制和不可控制
六个因素:能力 努力 工作难度 运气 身体状况 别人的反应/外界环境 9. 常见的归因偏差及动机:
基本归因偏差:一般来说,我们倾向于把他们的行为归因于其内部因素而忽视引起行为的外部情境因素。
1) 当事人与旁观者效应:当我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倾向于把行为归因于其内在
心理特质,但是对于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却倾向于用情境因素作解释。 原因:①双方接触的信息不同 ②双方的视角不同
2) 自利性偏差:人们常常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因,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因;将别
人的成功归因于外因,将别人的失败归因于内因 自利性偏差的动机:①维护和加强自尊心的强烈需要; ②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③维持对环境的控制感
10. 偏见、偏见的特征、后果及消除偏见的方法:
1) 偏见:指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不公正的态度,它是一种负性的预先判断。
有三部分构成:情感、行为倾向和认知(或观念)。
2) 偏见的特征:①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②偏见就是刻板印
JK
JK
象。③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④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⑤偏见是内隐的态度 3) 偏见的后果:①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②偏见导致歧视;③自我实现的预言 4) 偏见的消除:1)社会化 ——早年生活经历教育 2)群体接触——基于共同目标
的合作性相互依赖;群体必须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接触;群体间的接触必须是增加那些增加相互熟悉度的接触;对群体间的接触要有制度性的支持 3)重新分类
1. 态度的定义、成分:
态度:是对个体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性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
迈尔斯将态度的成分分为: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行为成分 (认知成分是基础,核心是认知成分)
2. 态度的形成过程:
1) 依从:个体总是按照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上与他人一致(行
为)
2) 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情感) 3) 内化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一个
有机构的组成部分(认知)
3. 认知失调的理论、人们如何减少认知失调: 认知是关于自己的想法、态度与行为等的知觉。
1) 认知失调理论(L.Festinger,1957)认知失调泛指任何情况下的不和谐。包括
态度不一致,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消除:a.改变认知b.改变行为c.增加信认知d.别无选择e.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f.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2) 心理抗拒理论:250当一个人的行为自由受到威胁时,他将发生心理抗拒。罗
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3) 两种加工途径理论:244①中心途径:系统深思熟虑的对信息本身进行加工处
理,自己思考某个观点的正反面 ②外周途径:与对象有关但是与论点的正真价值并不相关的线索,包括信息来源的吸引力和名气,或者是情境的愉悦性。 4)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249
4. 睡眠者效应/事后效应:传递者的可信性对人们态度的影响在其信息刚刚传递后的效果最
大,时间一久,就逐渐减小,然而,原来低可信性的宣传说服者的效果却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
5. 留面子效应:在向别人提出自己的真正要求之前,先向别人提出一个大要求,待别人拒
绝后,在提出自己的真正的比较小的要求来,别人答应自己要求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凳门槛效应:人们一旦接受了他人较小的、交易容易完成的要求,为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留下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较大的要求。
1. 人际关系的定义、原则:
人际关系:在人们的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直接的心里联系。 原则:相互性原则 交换性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平等原则 增减原则
2. 首因效应: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首次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多的作用。 3. 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由于最近的印象对于交往过程中的影响。
4. 晕轮效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的品质有了一个良好或者不良好的印象之
后,就会影响对这个人的整体印象。
JK
JK
5. 自我暴露:自我暴露就是把自己的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随着信任程度和接纳程度
的提高,交往的双方会越来越多的暴露自己。
1. 人际沟通的定义: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进行情感和思想的沟通。 2. 人际沟通中使用的符号系统:
1) 语言符号系统:①口头(语言):包括交谈、电话会议、讲座、谈判等;②书面(文
字):包括通知、信件、备忘录、协议等
2) 非语言符号系统:①衣着服饰:服装是人与人是觉得第一问候语 ②目光接触 ③面
部表情:面部表情可以清楚的表明一个人的情绪,一般是非随意的、自发的,但也可以控制的 ④身体语言 ⑤身体接触 ⑥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⑦时间 ⑧人际空间
3. 霍尔对人际距离的划分:
1) 亲密距离:0——0.5m 亲人夫妻之间沟通和交往的距离,可感受到对方的气味
体温等私密性刺激
2) 个人距离:0.5——1.0m 在这个范围内亲切交谈,又不致触犯 3) 社交距离:1——3.5m 具有公开关系的个体之间,如商业交往等 4) 公众距离:3.5——7m 在正式场合或公共场合演讲等 4. 沟通结构模型中的七个基本要素:
信息源 信息 信息通道 信息接收者 反馈 障碍 背景 5. 人际沟通的特点:312
1. 人际吸引、原则: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亲近的状态,是对他人所持有的肯定
的特性。
人际吸引的规则(影响喜欢的因素):①临近性:其他条件相等时更倾向于喜欢邻近的人;②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③互补: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者的一面,也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④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等;⑤能力:一般来讲,人们更喜欢聪明、有能力的人⑥人格品质:热歌品质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吸引力最稳定的因素。
2. 爱情:是指身心性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
3. 侵犯:个体违反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如何判断:伤害他人
的行为;是否违反社会主流方向规范;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 4. 解释侵犯行为的理论(把握):
1) 内在因素视角:①本能论:死亡本能有内外向之分;②习性学(洛伦兹)侵犯是人
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必须定期加以发泄;③生物进化学:强调人类生物因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进化阶段的作用④生理学:染色体、激素、遗传基础 大脑神经系统:下丘脑和杏仁体
2) 外在因素视角:①挫折——侵犯学说(美 多拉德米勒)挫折导致侵犯,一对一因
果关系 修正 米勒 一对多观点;伯克维茨观点 多对一②社会学习理论③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5. 如何有效控制和减少侵犯行为(把握)
1)有条件的惩罚 2)宣泄 3)认知干预 4)习得性抑制:①社会规范的行为习得 ②反三注意力 ③痛苦线索 ④对报复的畏惧 5)置换 6)寻找替罪羊 7) 6. 亲社会/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如分
JK
JK
享、合作、安慰等。可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利他是指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助人是指自愿帮助他人。亲社会行为是个连续体,从利他行为到助人行为。 7. 利他:
8. 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
1) 你是否注意到紧张事件正在发生
2) 你是否将该情景解释为需要帮助的情景 3) 你是否要担当自身的个人责任 4) 你拥有提供帮助的技能和训练吗? 5) 你是否决定采取行动
否 你提供帮助 是 提供帮助
9. 旁观者效应的涵义及原因:旁观者效应是指出现紧急情况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
害者提供帮助,在场旁观的人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几率越小。 原因: 1)责任分散 2)情景解释的模糊性 3)评价焦虑
4)助人为乐的文化差异
1. 社会助长:他人在场导致个体作业水平提高的现象。(美 特里普利特最早发现) 结伴
活动提高效率的现象成为结伴效应;观众效应是指有人在场观察某人从事„„与观众效应都可以促进活动完成。
2. 社会抑制:他人在场干扰个体活动的完成,抑制个体活动效率。随工作难度的加大,社
会助长作用会变成社会抑制。 3. 社会惰化:/社会懈怠:
4. 去个性化及原因:是指在群体中人们感到自己淹没在群体中,丧失了自我的控制,失去
了所谓个性感,并进而丧失了其个性身份。 原因:匿名性 责任分散 自我意识降低
5. 从众及原因:从众是指受外界群体行为的影响,个人在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与群
体行为一致的行为方式。
原因: 1)群体因素:①群体成员的一致性②群体规范③群体凝聚力④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2)个体因素:①年龄和性别②知识经验③人格特征④自我卷入水平
3)情境因素:①刺激物的性质和内容②时间因素,群体交互作用的早期更容易发生
从众行为
6. 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是哪三个方面:
定义:是指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表现在成员的心理可受方面:
1) 认同感:个体在认识和评价上与群体保持一致性的情感倾向——知 2) 归属感: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情
3) 有力感:当成员的表现符合群体规范和期望时,群体给予个体特定和强化,使得成
员信心更足、意志更强——意
7. 群体规范及其作用:
群体规范:群体在形成后,制约其成员信念、价值观与行为并保证群体目标的实现和群体活动一致性的准则。
作用: 1)维系群体,保持群体一致性 2)统一认识,提供行为准则
JK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