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1-03-05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认清网络本质和影响为前提,利用网络促使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向网络信息化的转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机遇,但也给教育工作者们带来了众多疑难问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在以娱乐为主的互联网应用者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30%,近7600万人。可是,青年学生不能科学、合理的利用网络来为自己的成长和学业服务,由于青年时期好奇心强但识别力差,充满激情但缺乏理智等心理特征,使他们无法抵挡网络信息对其心理需求的强大吸引力,因而很容易受到“网络毒品”的侵害。虽然许多高校采取全封闭管理模式,甚至半夜三更去网吧抓学生,但这种简单的管理手段并没有奏效,多数学生并未摆脱网络消极层面的影响。因此,我认为教育者应充分认识网络的特性及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为据,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对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增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的特性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又称现代信息网络,是一个集通讯技术、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流系统,它是在信息时代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新手段,是一种新的生产力。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已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通过网络可以快捷、准确的了解师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利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征,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设计形象直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软件,增强教育的趣味性。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教育者们必须谨慎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一) 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不良影响

网络使各个不同国家、民族、种族的各种信息交织在一起,而在这众多的信息中,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大量散发和宣扬资产阶级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观念,竭力鼓吹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甚至一些带有政治挑衅色彩的信息都充斥网上,很多青年学生分辨力差,对之盲目崇拜、效仿和追逐,从欣赏走向趋同,这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目标是相背离的。

(二) 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弱化

网络的虚拟性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作业,所有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没有谁是最终的管理者,在高度自由的网络空间中,一些意

志薄弱的青年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把个人作为一切道德行为的唯一评判者,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淡薄甚至消解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网络中做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的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三) 色情信息损害青年学生身心健康

网络的国际化使一些消极、颓废的黄色信息毫无控制的在网络中传播,许多青年学生无意间误入黄色网站,有的人会选择退出,自觉抑制黄毒的侵害;而那些好奇心强、意志薄弱者往往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越轨行为,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影响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正常发展。

(四) 网络游戏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前不久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目前中国网民中网络游戏使用率是58.3%,网络游戏用户已达到1.47亿人,超过美国35%的使用率。青年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可以满足好奇和好胜心理; 二是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某种成功的体验。长期以来, 由于学习压力过重, 加上家长期望值过高, 许多学生心理不堪重负。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 又找不到合适的宣泄途径, 而玩网络游戏不仅能够宣泄压抑的情绪, 还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是可以帮助青年学生逃避现实。网络游戏所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可以使他们尤其是那些在同学中人际关系较为紧张的学生逃避现实中的许多不愉快, 在自己能控制的这个虚拟世界中得到愉快的体验。游戏只是网络的其中一种功能,许多青年学生对之痴迷,因此荒废了学业,其玩物丧志的消极作用显而易见。

(五) 网恋的消极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77.2%,用户规模达到1.95亿人,使用率远高于美国网民的39%和韩国网民的47.8%,其中学生是上网聊天的主要成员。由此可见,上网聊天是学生热衷的事,但互联网的隐蔽性使网上聊天男女不分,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青年学生很容易上居心不良网友的当,受到欺辱,被拐、被骗、被杀等,后悔莫及。

如上可见,互联网上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等不健康的内容,学生俨然已经成为网络交往行为的最有力的践行者,极有可能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这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网络负面影响的关系

青年时期是个体在心理、生理上接近或开始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加剧了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教育者应做好及时的、必要的正面引导,防微杜渐。

(一) 交往需求扩大与心理闭锁性的矛盾

青年学生由于社会知觉和情绪体验的增多,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其他人的区别,同时,社会生活的经验告诉他们,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也存在着心理不相容。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一方面促使他们愿意通过社会交往去求得别人的理解与同情,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不愿意把自己内心的一切秘密轻易的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漏。他们已不像少年那样“坦率”和较少隐讳。青年随着内心世界秘密的增多,自尊心的增强,社会经验的日益丰富和个性的明朗化,就会越来越显露出一种特有的心理闭锁性,但是青年又迫切希望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或与同龄知心者倾谈思想、感受、愿望和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对象时往往通过写日记或上网聊天交友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交往和倾吐需求,以缓解由此带来的孤独感。

在网上与“知心人”“隐形者”肆无忌惮的倾吐真情已成为网络时代青年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主要的形式,这虽然缓解了他们心灵上的苦恼,但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识别力差使之带有危险性,尤其是网络虚恋的出现。青年学生的性成熟引起性意识的发展,它一方面可以把青年引导到正常的、健康的恋爱和婚姻,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青年在缺乏正确思想认识的情况下,出现不符合社会要求或不道德的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网络正好为他们的这种需求提供了平台,希望交往又不愿轻易吐露秘密的青年学生很容易把网友当成超越现实生活中倾诉对象甚至是父母的“知心人”,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因此上当受骗、辍学,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的例子屡见不鲜。教育者必须加强青年交友关系的指导和教育,防止由性意识带来的糊涂观念和不良行为。

(二) 求知欲强和识别力之间的矛盾

青年学生渴求知识,求知欲强烈,对社会生活领域或自然环境领域中的一切都感到好奇,都想了解和知道个究竟,青年的强烈求知愿望是符合其身体和发展要求的,但因其辨别力不如成人,有时会出现良莠不分、瑕瑜不辨的现象,把错误的含有毒素的东西也接受下来,他们不像儿童那样乐于向成人请教,而总是按照自己的需求与爱好吸取知识,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内容丰富、来源广泛的网络信息,满足了青年学生的求知欲,但也增加了形成错误世界观、人生观的危险性。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对青年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青年期是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教育者必须有意识的通过全部教学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的思想、观点,从正面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各方面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 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青年具有了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能对客观事物进行多阶段地分析和综合,能透过现象揭露事物本质,并能够运用辩证思维去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是青年理智的一面;另一方面,青年往往对符合自己的信念、观点和

理想的事件或行为会迅速发生热烈的情绪,对不符合自己的信念、观点和理想的事件或行为,则迅速的发生否定的情绪。有时他们会发生盲目的狂热、不计后果的冲动,以致做出一些蠢事或坏事,而一旦遇到失败又会灰心丧气。有的心理学家看到青年的情绪来得快,平息的也快,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就把青年期称为疾风怒涛的时期。这一切都说明青年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智,但比较容易感情用事,当认识和需要不一致时,理智上虽然知道应当怎样行动,但往往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去坚持正确地认识,以致有时会因为这种冲动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网络使明是非但自制力低的青年学生失去理智地痴迷于网络游戏、沉陷于网络虚恋不能自拔,影响学业甚至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教育者必须及时地帮助青年学生提高思想水平,加强意志锻炼,发挥理智的作用,做好正面引导与教育工作,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三、从青年学生心理特征出发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塑造期,也是人一生中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可能导致青年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而网络给他们提供了宣泄的空间。网络的游戏、聊天功能及色情等丰富多彩的信息,对于心理闭锁但渴望倾吐、求知欲强但识别力差、富于理智但情绪体验强烈的青年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他们对网络痴迷、爱不释手。纷繁且复杂的网络信息迎合了青年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这既会对青年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又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同程度的危险性。教育工作者应深入了解和透析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网络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利弊影响,在这个阶段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趋利避害,防止或减弱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使网络这个宝贵的教育财富发挥更大的正面作用,这对青年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养成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一) 加强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制力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容之中,开设网络心理课程,学生了解基本的网络心理知识,主动预防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组织学生参与网络话题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沉溺网络,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注重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同时,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优化校园网的内容结构, 实现网络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互动,要切实利用好校园网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做到心理咨询上网, 心理辅导教师能在网络平台上与学生对话。还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在网上与大学生就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 向大学生推荐社会上优秀的心理网站。此外,利用网络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方式。团体心理辅导是由心理辅导者指导, 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个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 就团体成员面对的心理问题与他们共同商讨, 提供行为训练的机会, 为团体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 使每一位团体成员学会自助, 以此解决团体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障碍, 最终实现改善行为和发展人格的目的。

(二)加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提高自律水平

我国开始步入一个网络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时代,青年学生在享受着这顿“世界大餐”的美味时,也不可避免地碰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难题. 网络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配合才能起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尽快加强对青年学生道德人格的教育,以培养起他们的自律性、自制性、包容性、坚持性和自主性等道德人格特质。基于目前网络环境的特殊性,高校网络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简单接受几条网络道德规范的层面,而应该定位于学生的人格锤炼和自身价值完善的目标,通过提高他们的自律修养水平,使他们有效地在网络生活中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塑造,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并以积极自主的心态参与网络生活、履行网络义务,把个体身上既成的健康道德人格特质及时反作用于网络世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三)提高教师素质,构建有效的师生对话机制

高校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此,除了要尽快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以外,还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教师要努力学习心理保健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要采取适当手段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另外教师要积极争取继续教育的机会,积极参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多去听听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学习一些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师,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要正确认识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要主动寻求帮助,向学校内的或者是学校外面的心理咨询机构去咨询,以求得心灵的解脱,达到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与此同时,要注重有效的师生对话机制的构建,加强师生互动。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育人功能,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设计具有时代特点的有较强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使之成为集德育的功能性与知识性、仿真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电子教材,使学生在学习时真切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彩内容. 同时处理好理论灌输与文化熏陶的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的效果,创建一种相对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无话不说”成为可能,老师作为一个普通网友,通过平等的对话,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克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积极参与、适时引导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 循序渐进, 疏导结合, 在网络中搭建与学生进行对话和情感交流的平台, 倾听学生的心声。唯有如此, 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者才能与学生在精神领域相遇、相识、相知, 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达成共识, 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② 章志光.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

③ 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④ 邓春初.论网络时代的主要特征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200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