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素质与企业教育对策研究
摘 要:劳动者素质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源开发程度较低、科学素养偏低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是目前劳动者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创新意识以及能力训练和提供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套餐来逐步提升劳动者素质。
关键词:劳动者素质;存在问题;企业教育
一、经济发展中劳动者素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劳动者人力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在20世纪初,世界大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20%左右靠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取得;由于20世纪中叶发生了新技术革命,到70年代,这个比例就上升到60%-80%。正如马克思所说:“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历史生产率,这是一目了然的”。统计表明,目前中国的劳动者人口中有1.2亿人在企业里干活,其中有大约7 000万是技术工人,而在这分成五个等级的7 000万技术工人当中,高级技工只占4%。即使是在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上海,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不足7%。我国的劳动者人才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形,最大最底层的部分是非技术人才,在技术人才中,初级工大约占45%,再之后是中级工,也有40%多,最后才是那很小一部分的高级工。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它们基本上是一个鼓形的结构,初级工只占15%左右,中级工占50%,高级工占35%。有些国家高级工可以达到40%以上。技术工人素质低,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据资料显示,我们国家每年由于工人的技术水平低而造成的损失是2 000多亿,而我们国家的GDP每年是10万亿,即每年增长的8%里面由于工人的技术水平低而白白糟蹋掉了2%。中国企业平均产品合格率只有70%,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许多工厂的生产线比国际著名公司的还要先进,但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本不能和人家竞争。
(二)劳动者科学素养偏低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一个国家的劳动者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劳动者不仅能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对于国内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对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2002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即每千人中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
养。“2003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显示:2003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98%,这也就是说,平均在100个人中,只有不到两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无论在对科学知识还是在科学方法的理解上,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都处于落后的状况。而美国公众1985年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1990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6.9%。资料还显示,中国劳动者中有13.3%的公众真正迷信;20.4%的公众相信(很相信和有些相信)“求签”;26.6%的人相信“相面”;14.7%的人相信“星座预测”;4.8%的人相信“蝶仙或笔仙”;22.3%的人相信“周公解梦”。从另一份材料看,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劳动者中的比例偏低,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不容乐观。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人文发展报告2001》,1987-1997年,我国每十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仅为454人,而日本为4 909人,美国为3 676人,俄罗斯为3 587人,韩国为2 193人,我国与这些国家相差5-10倍。
(三)国民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
我国各类行业及职业从业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队伍整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部分行业人员素质的2002年国际比较中,我国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与日本相比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日本农林牧渔业是中国的58倍,建筑业是中国的5倍,金融、保险、房地产业是中国的1.5倍,社会服务业是中国的6倍。随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结构的调整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一些科技含量低、生产设备和技术落后的体力劳动密集型岗位将逐渐减少,一些科技含量高、生产设备和技术新的脑力劳动密集型岗位将快速增加。事实已经表明,中国的成人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已从1990年的60.1%,21.4%,18.5%变化为2003年的49.1%,21.6%,29.3%,而且这种变化趋势将逐年加快。而我们过去的包括职业教育的教育是要把学员培养成为专门精通某一专业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不仅存在着严重的“理工”分家、“文工”分家的问题,而且专业口径搞得非常细,非常窄,把人才培养得很死,不适应日益加速变化的社会要求。人才培养数量、规格、层次、类型以及质量不符合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多层次、多样化、富有创意的人才需求,这也是造成结构性从业困难、大批员工失业的重要原因。
二、提升劳动者素质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以支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人力资本是对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等基本要素的总称,也指人们在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意义。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进学校、做学徒,花费不少。但是,人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与其他任何种类的资本一样,是劳动者财富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而且是第一位的生产手段。人的知识、
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者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人力资本投资是一切投资中收益最高、活力最大的投资。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1900-1957年美国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5倍,利润增加3.55倍;而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利润却增加17.55倍。1919-1957年的38年间,美国劳动者生产总值增长额有49%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人们一旦掌握了先进的科技就可以直接用于社会生产,收到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34个国家的统计和有关研究表明,劳动者经济增长总额中41%归因于教育投资的增长。新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考虑对社会产生的贡献,不仅仅是个人收入,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高达30%-40%。 ①
而职业教育是一种周期短、效率高、针对性强、间歇性进行的短波教育,它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更具有“短、平、快”的作用。“根据某工厂对年龄在37-41岁,原文化程度为初中毕业的214名男性职工的调查,结果受过各种成人教育的101人,同没有受过成人教育的113人相比,平均成品合格率高5%-7%,设备完好率高13%-17%,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参加技术革新的人多75%,而且完成生产定额普遍高。估计实际价值大约年均350元,一年中101人可以多创造价值3.5万元。假如全国一亿职工有20%接受各种成人教育,扣除教育费用外一年可多创造价值230亿元。”②上述事实说明,职业教育是劳动者的再生产,是潜在的生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终身教育,既有文化、道德层面的社会价值,又有经济价值。所以,职业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和知识贡献。中国职业教育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领导人才队伍;要培养具有科学素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要培养具有公仆意识,廉洁、勤政、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要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队伍;要加强对在岗职工、下岗职工、教员和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有效地提高劳动者和工作人员的素质;要宣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理念;要鼓励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开展合作,发展校市、校企“联姻”等合作形式,促进东西部人才开发,促进产学研结合。
(二)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套餐来满足多样化的公民需要
由于劳动者的心理发展水平、社会角色、社会职责和经历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劳动者有着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从年龄上来说,年轻人的学习偏于实用,追求学历和文凭,为未来的工作建立基础;而中年人的兴趣则在于职业晋升和维持家庭;年纪较大者则以满足自己的求知兴趣,利用闲暇为社会服务等需要为主。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倾向于认知兴趣、社会服务和社会接触,以及寻求逃避、刺激;而受教育程度较低者,则较倾向于职业进展、外界期望和教育补救。从婚姻状况来说,未婚者往往会为摆脱寂寞、孤独而参与教育活动,而已婚者往往得到配偶的支持或鼓励而参加学习。从职业水准上看,职业水准较低者参与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习那些应付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技能,而当一个人的社会(职业)阶层向上流动之后,学习的目的便不在于适应基本的生活,通常转向较无生活压力的事情,如闲暇的充实等。
今天的职业教育更应尊重国民的多样性和国民的独特性以及国民的个性。职业教育在教育目标和内容涵盖面方面,在大力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和劳动技能、满足国民生存需求、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努力为国民提供理想的建树、道德的净化、价值观的培育、性格的养成等伦理道德教育,以及丰富健康的文化艺术、体育娱乐教育、生活技巧教育、休闲教育等多种“职业教育套餐”以满足多样化的国民需要,使社会成员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精神动力和创造能力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智力、体力、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诸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要提供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方式的选择,为每个学员提供最佳的学习方案。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应照顾到国民的不同职业背景和专业背景,应照顾到国民的不同家庭背景和婚姻背景,应照顾到国民的不同个人兴趣爱好,应照顾到国民的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社会角色,应照顾到国民的不同个性及自我发展愿望,应照顾到国民的不同独特经验……任何年龄段的学员都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和主动学习。
(三)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教育
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就把握不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理论认为,创新力是人脑的机能,除了白痴和脑疾病者外,人人都有创新力,发展潜力基本相同,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人的创新力的悬殊,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所造成的,只要破除神秘观,科学地去培养开发,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新者。创造力的培养需要自由、民主的宽松环境和自由、民主的教学。陶行知认为:“在民主动员号召之下,每一个人的创造力都得到机会出头,而且每一个人的创造力都能充分解放出来。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最高峰。”③学员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课堂上,学员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有争辩,有争辩,就有个性,有个性,就有创新。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员的作用目前正在发生变化,权威式的传递知识的办法正在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判断学习者的需要,推动和鼓动学员学习,考核所获得的知识等办法加以补充。教员将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
解、鼓舞。教育是要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空间,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和嘴巴,使之能想、能看、能说、能做,让学员自己去感受事物、观察、分析和思考,最终达到领悟知识、达成智慧与润泽德行的教育目的。
注释:
①杜善学.加强财政对教育的投入「N」.中国教育报,2001-8-22.
②李旭初.终身教育——21世纪的生存概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6)56-61.
③董玉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97-5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