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秋天的怀念
【学习目标】
1.识记史铁生及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习插叙、对比的写法及其作用。
4.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习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通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第一课时
【自学互助】 1.自学要求 (1)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做到准确流畅,注意感情色彩。 (3)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体现出的人物情感。 (4)完成自学检测,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教材助读
(1)写作背景:本文作者史铁生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写下了《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 (2)名言积累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3.自学检测
(1)根据注音写出词语或给加点字注音。
shì'nòng ( ) 憔悴( ) tān huàn( ) 絮絮叨叨( ) ......jué bié( ) 烂漫( ) 捶打( ) fān lái fù qù( ) ...(2)解释下列词语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暴怒无常: 翻来覆去: 写一段话,尽量多用以上词语:
(3)全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文章三次写到看花,试分析背景、结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期“绿然教育”教学模式语文导学案
和作者的生活态度变化 第一次 第二次 季节 看花原因 母亲表现 我的表现 我对生活的态度 勉强面对 结果 看花 第三次 秋天 / (4)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你喜欢文中对母亲的哪种描写?试分析它的妙处,从中体会母爱的伟大。
(5)找出文中四个带省略号的句子,读一读,分析句子的含义。
例如“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母亲的愿望,也暗示了母亲正患疾病。
(6)“母亲爱花,更爱双腿瘫痪的儿子”,你如何理解?文中哪些句子能照应这句话?
4.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第二课时
【质疑互究】 1.预设问题
(1)文章标题“秋天的怀念”,作者怀念的是什么?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3)找出文中插叙的内容,读一读,说说它的作用。(至少找两处)
人教版七年级上期“绿然教育”教学模式语文导学案
(3)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多重对比写法,试找出来,读一读分析其妙处。
例: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我的表现突出了我的脾气暴躁无常,而母亲的行为体现出对我体贴、关心。
(4)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文中的菊花给你什么感受?作者在这里详写菊花有什么作用?这种写法叫什么?
2.生成问题
【检测互评】 【阅读一】:“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阅读二】:“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有关庙的回忆》 【阅读三】:“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思考:这些材料表达了一个什么样共同的主题? 【总结提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