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卷58 2014年 第2期 4月 中 国发展 V01.14 No.2 Apr. 2014 China Development 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许复新,刘保军 (金山区人民政府,上海200540) 摘要:该文梳理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和内涵,总结了目前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新 型城镇化发展、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 系等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家庭农场;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新型职业农民;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404(2014)61—0058—05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历了从 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 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则四次提到家庭农场,首次 明确了要在政策、资金、土地流转、培训等方面对家 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进行鼓励和支持。 目前,国内的一些相关研究对家庭农场的定义 进行了概括归纳。黎东升认为,家庭农场是以农户 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是一个面向市场,以利润最大 化为目标,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 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负盈亏 家庭经营制、合作制、人民公社制到统分结合双层 经营制的演变过程。家庭农场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制的升级版,它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释放了 农业的发展潜力,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学界,都认 为其是将来中国微观经营主体的发展方向。随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家庭农场更是成为当 前“三农”工作中最热门的词语,在百度搜索中键人 “家庭农场”可以搜索到561万条结果。详细梳理 家庭农场的概念、内涵和现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 和科学管理的企业化经济实体(黎东升,2000)。蒋 辉认为,家庭农场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现代化 议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乃至“三农”问题的解决都具 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技术、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为组织特征的一种现 代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外向性、开放性、竞争性等特 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蒋辉, 2008)。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后,农业部农村 1 家庭农场的概念及其内涵 1.1家庭农场的概念 家庭农场是欧美等农业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经营 模式,但在国内也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新事物和新概 念。它最早是作为国营农场市场化改革的一个主要 模式提出,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国营农 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曾通过新华社,对外 发布对家庭农场的概念界定:“家庭农场是指以家 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 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 农场”。2008年,中央首次明确家庭农场作为农村 地区土地规模经营的主体,在当年的十七届三中全 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 家庭农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继承和发展,它 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化管理 为手段,从事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 营主体。 1.2家庭农场的内涵 家庭农场有四方面的内涵: 一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大 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但由于没有后续的舆论宣传和具体的支持政策出 台,也就没有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2013年中央一 收稿日期:2013—10-31 是家庭经营。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 面是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必须是农村居民家庭。由 作者简介:许复新,副区长,高级农艺师,致公党上海市委常委 刘保军,硕士,金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 于土地含有农民保障的成分,因此应该限制城镇居 民和公司来经营家庭农场。而且,这个村民应该以 许复新等: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59 本行政村的村民为主,原则上不能超越县域的界限。 另一方面,家庭农场的经营和用工是以本家庭成员 为主,农忙时节可以适当辅助以少量的短期雇工,但 2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2.1 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 不能使用长期雇工,使用长期雇工的就变成了专业 大户。 二是适度规模。这是由我们的国情所决定,与 欧美等国家不同,我们的人均耕地偏低,户均耕地不 足7亩,即使通过城镇化转移出一部分农民,但农民 的绝对数量仍然很多,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走欧美 的大农场经营模式,而应以中小规模的农场为主。 另外规模太大不一定经济,存在规模效益递减的问 题。至于多大规模才是适度,要由当地的经济社会 发展情况、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种植 作物来决定。以上海为例,种植粮食作物以100— 200亩为宜,果树和水产养殖以50—100亩为宜,种 植蔬菜和园艺作物以30—50亩为宜。此外,适度规 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城镇化推进,农业人口逐 步减少,土地流转更趋规范和市场化,以及农业机械 化水平的提高,家庭农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 “兼并”扩张是必然趋势。 三是企业化管理。家庭农场有别于小农经济, 它不是以自我消费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市场,因此家 庭农场应该是法人主体,具有企业的经营性质。所 以家庭农场的管理应该有企业管理的基本要素,应 该比一般的承包户更注重投入产出核算,更追求效 率和效益,最基本的就是要有财务核算。 四是合理收益。家庭农场的收益要控制在一个 合理的空间范围内,如果太高,吸引很多原本进城、 进厂务工的人员都要来经营,现有的土地规模没办 法满足需要,太低则无人愿意经营。这就需要通过 相应的扶持政策予以调控。比如上海市松江区,通 过调控土地流转价格和补贴政策,设定家庭农场的 收入比一般非农产业收入高1.5倍以内,如果说一 般非农家庭年纯收入是6万,那么对家庭农场合理 收益的界定就是10万左右。总之,家庭农场的收益 应该使农民获得一个体面的收人,使农民成为一个 体面的职业。 这些内涵让家庭农场有别于专业大户、合作社 等规模经营主体,形象的说,家庭农场类似于企业范 畴内的个体户,专业大户类似于私营企业,合作社则 类似于企业联合体。 家庭农场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自发摸索阶段。这一阶段从上世纪8O年 代中期开始到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前。20世 纪80年代初,基本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随着 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人口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在一 些地区特别江浙等发达地区,农民开始自发探索土 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据调查,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 县级市常熟,1987年就有17个家庭农场承包耕地 885亩,户均52.1亩。1990年有192个家庭农场承 包耕地10 547亩,户均54.9亩。1992年有448个 家庭农场承包耕地32 353亩,户均72.2亩。浙江 省的平阳县1986年有家庭农场41个,场均承包耕 地22.5亩,比全县农户平均水平高9倍多。到 1987年底,浙江全省共有家庭农场416个,其中鄞 县最多,共有108个,承包耕地5 745亩,场均53.2 亩。 二是探索试点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2008 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出 台之前,农业部有计划的组织一些地区探索发展家 庭农场。根据组织,在全国确定了33个农村土地流 转试点地区中,产生了6 670多户家庭农场,主要分 布在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 郎溪等地。其中:松江主要发展粮食作物家庭农场, 截至2012年,全区家庭农场已发展至1 206户,经 营面积l3.66万亩,占粮田总面积的80%,松江还 试点探索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目前已经培育了50 多户。武汉市通过政策扶持,建立经营规模化、耕作 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企业化的家庭农场,使家 庭农场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 以上。延边州截至2012年,新认定、注册的专业农 场总数达到451家,经营土地面积54万亩,其中 95%以上为家庭经营。宁波市家庭农场占规模经营 的50%以上,所有的家庭农场都进行了工商登记, 有100多个家庭农场成了独资企业。郎溪县从 2009年开始,在全县优选1O个家庭农场进行重点 扶持,每个农场每年额外补贴3万元,开展示范农场 建设。 三是全面发展阶段。从2013年开始,中央一号 文件明确提出了要扶持发展家庭农场,在可以预计 60 许复新等: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的将来,家庭农场将进入全面和快速发展阶段。目 前,各地都在竞相出台扶持家庭农场的政策和措施。 比如上海市9月份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家庭农场 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引导土地优先流向家庭农 场、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建档制度、健全家庭农场财政 扶持政策、执行家庭农场工商税费扶持政策、加大保 险金融电力支持力度、完善家庭农场人才教育培训、 强化对家庭农场提供社会化服务”等七个方面对家 庭农场进行扶持。上海下辖的金山区,出台了《关 于发展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的试点意见》,目前已培 育粮食生产家庭农场253家,耕种3.7万亩,场均 146亩。同时,积极探索以瓜果生产为特色的经济 作物家庭农场,并积极培育“皇母”蟠桃、“施泉”葡 萄、“珠丰”甜瓜等~批特色品牌。2013年3月,农 业部首次对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了统计,截 至2012年底,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共 有符合本次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经 营耕地面积达到I.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 13.4%。在全部家庭农场中,已被有关部门认定或 注册的共有3.32万个,其中农业部门认定1.79万 个,工商部门注册1.5 3万个。可以预见,其余 84.38万个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将很快得到认定。 2.2存在问题 目前,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五个方面的 瓶颈制约。 一是城镇化不彻底。农村人口转移和非农就 业,是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条件,虽然近年 来,中国城镇化率逐年提高,但其中有不少的“虚 高”成分,因为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镇工作和生活, 但是由于户籍限制,他们无法真正享受城镇化成果, 但是又被统计为城镇常驻人口。这部分农民虽然进 城安家意愿强烈,但是面对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制 度性障碍及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难以将城市作为 永久居住地,这也就使他们不愿意将土地长期流转 出来。 二是土地流转不规范。虽然国家出台了《农村 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等有关农 村土地流转政策法律法规,但是配套政策措施还不 够完善具体,影响了规范性操作。同时,由于家庭联 产承包实施的是“均田”式的承包,即土地无论是数 量还是质量都要平均分配,这就造成了土地“碎片 化”,对承租人而言,为了取得相对集中的土地,需 要与不同的农户进行协商,增加r土地流转的难度 和成本。以上海为例,…般认为上海的流转干H对规 范,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第 ,土地总体集中流转 率不高,现在约为59.3%,而且进入镇级流转平台 (土地流转中心)的比例也不高。第二,反租倒包现 象很多,造成大量农田由外来农民承包。第二二,农民 直接进行土地流转现象很多,这就造成农}iJ内乱搭 建和违规养殖行为严重。这些都制约着本地家庭农 场的发展。 三是从业人员状况不理想。由于多年米的宣传 教育以及实际生活体验,城市变成_r一种生活信仰, 农村人不愿意留在农村,不愿意从事农业,绝大多数 农民精英包括一般的农民都选择进城,或转入非农 行业,留在农村的大多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民间 戏称为“386199部队”。上海市农委20l2年曾对全 市的农业青年人才(指45周岁以下,具有-一定知识 和技能的农业农村劳动者)做过调研,截全201 1 年,上海市农业青年人才存在总量偏少(共有 18 779人,占农业从业总人数的5.5%),年龄老化 (41—45岁的占农业青年人才总数的33.4%),学历 偏低(硕士以上的占农业青年人才总数的6%),技 能不优(高级职称占农业青年人才总数的3.5%), 分布不均(种植领域的占农业青年人/4J总数的 42.4%)等问题。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家庭农场需要一个 相对固定的经营空间,需要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 近年来,中国财政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加火, 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有不少差距。很多 家庭农场缺少沟、渠、路的配套,缺少相对独立的排 涝系统配置,缺少仓库、场地配置,造成抵御自然灾 害的能力不足。 五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多地少的国情 决定了我们只能搞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而不是欧 美的大农场,因此,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 务需求更为强烈。但目前,社会化服务的中介组织 发育严重不足,不但数量较少,而且服务内容也相对 比较单一,大多只停留在一般生产资料供应和信息 服务方面,难以满足现代家庭农场经营活动需要。 3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综合目前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的提出以下五方面对策和建议: 许复新等: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61 一是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应从重视土 地城镇化转变为重视人的城镇化,从重视大城市发 展转变为重视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根据 中国社科院7月30日发布的《城市蓝皮书》,截至 2012年,中国名义的城镇化率为52.6%,但按户籍 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为35.3%,这中问有17%的 差距,即有2亿左右的户籍农民在城市工作和生活, 但没有转化为城镇人口,按人均3亩地估算,即有6 亿亩耕地。如果能把这部分人转化为城镇人口,土 地就可以流转出来组建家庭农场,按每个农场100 亩估算,就可以组织约600万个家庭农场。此外,可 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到达一定年龄之 后,退出土地承包,在家“颐养天年”。据统计,中国 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1亿人左右,按以上的 同口径测算,也可以组织300万个家庭农场。 二是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土地流转是家 庭农场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央目前明确了农民土地 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土地确权政策都有利于土地 流转。首先,应进一步加快土地确权登记的推进速 度,让农民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吃上“定心 丸”,以便那些缺少土地经营能力或已实现非农就 业的农户将土地长期流转。其次,应以乡镇一级为 单位,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并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组织 在土地流转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政 策,引导农户通过政府的土地流转平台实施流转。 第三,政府应每年出台土地流转价格指导意见,让农 民有合理的土地收益,避免土地流转引发的纠纷。 第四,应加强土地利用和布局规划编制,根据规划来 发展家庭农场。 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家庭农 场需要新型的职业农民和专业农民。一般认为,相 对传统农民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是面向市场,并 充分进入市场,通过市场获得较高的收入。新型职 业农民需要新型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应借鉴国外 的教育经验,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教学改革,以培训 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 职业农民。例如,上海市金山区实施“百千万”农民 培养工程,与上海农科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农林 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建立协作关系,选送青年学员 去高校脱产培训,接受农业专业基础知识和经营管 理知识为主的系统教育,并根据生产实际,定期或不 定期举办讲座、培训、考察学习等活动,提高他们的 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计划在“十二五” 期间培养百名杰出青年农民,培育千名新型专业农 民,培训万名现代农业产业工人。 四是进一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进一步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可以参照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模式,从 土地出让收人中提取专项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 设。重点建设高水平良田、设施菜田、仓库场地等家 庭农场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 五是进一步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应构建 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全覆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比如:农机服务。场均150亩左右的农场不可能所 有农机都自己配置,可以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组织 适当规模的农机合作社为家庭农场服务。此外,技 术、农资、销售等中介服务也非常重要。与家庭农场 的经营主体要限制工商企业和城镇居民进入不同, 社会化服务体系应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 4结论与思考 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空 间的分散性决定了准确计量和监督每个生产环节上 各个劳动者的劳动数量、质量、强度变得非常困难, 因而只有家庭经营才是最适合的经营组织形式,它 可以有效地增加经营主体的努力程度,并将劳动的 监督费用降到最低。所以,无论人少地多的美国,人 地适中的欧洲,还是人多地少的日本都是采用家庭 农场这一模式。由此可以断言,在工业化、城镇化、 老龄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国的家庭农场具有强 大的生命力,必将逐步成为农场生产的主流经营模 式。 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家庭农场成为主流 的经营形式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 就,需要遵循一般经济规律,循序渐进。这就需要政 策制定者顺势而为,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政策 引导,来逐步发展家庭农场。以上海为例,现在就有 自地自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集体(合作)农场、 合作社、公司化农场、公司+基地等七种不同的经营 主体,应该说,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这些经营模式都 有自己长处和局限。应该让各种经营模式在市场洗 礼下,自然的消长。而且,在当前,并不是什么地区 都适合搞家庭农场,也不是什么农户都能搞好家庭 农场,只有那些非农就业机会多,城镇化比率比较高 62 许复新等: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模经营的研究[J].农业经济,1992,(4):123. 的地区才适合,也只有那些得到良好教育和培训的 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搞好家庭农场。 参考文献 [8] 封坚强.松江家庭农场的探索与发展[J].上海农村经 济,2013,(4):12-14. [9] 曹东勃.适度规模:趋向一种稳态成长的农业模式 [1]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 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OlO. [J].中国农村观察,2013,(2):29—36. [10]郭熙保.“三化”同步与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规模化 经营[J].社会科学研究,2013,(3):14—19. [11]王建华,李俏.我国家庭农场发育的动力与困境及其 [3]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 北京:中华书局,2000. 可持续发展机构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 (5):552—555. [4] (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12]杨邦杰,王洪波,陨文聚,等.探索以村办农场形式实 现中国农业转型发展[J].中国发展,2013,(4):1—5. [13]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 模农业的前景[J].农业经济导刊,2007,(12):7~20. [14]蒋辉.苏南地区进一步发展家庭农场的探讨[D].苏 州:苏州大学,2008:7. [5]张玉林.流动与瓦解:中国农村的演变及其动力[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 黎东升,曾令香,查金祥.农户家庭经营组织创新的基 本模式:家庭农场发展研究[J].江西农业经济,2000, (2):7—8. [15]陈锦祥,杨坚红.常熟市发展家庭农场的调查[J].农 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3,(12):26—27. [7] 江苏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苏南农业适度规 Current situations,problem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 Xu Fuxin.Liu Baojun (People's government ofJinshan District,Shanghai200540,China) Abstract:Authors combed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t‘the family farm in this paper,summarize the cur— 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nl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teps including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innovating in land cir— culation system,strengthening the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building up new agricuhural socialization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family farms;flew—type urbanization;land circulation;new—type vocational farmers;counter— m asl1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