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薛仁贵形象的历史演变

2022-01-15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论薛仁贵形象的历史演变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论薛仁贵形象的历史演变

专业:历史学 姓名:杨 淼 学号:06411239

指导教师:朱文广

摘 要 唐初著名武将薛仁贵,功勋卓著,新旧唐书均为其立传,薛家将也被列为我国传统小

说戏曲四大家将之一。其故事经历了一个从正史史实到文学加工的演化过程。宋元时期基本根据两唐书改编,明代逐步摆脱史实束缚,清代薛家将故事繁荣,现代影视作品更是完全文学艺术化。这一演变反映出底层民众渴望“将相出寒门”翻身的心理愿望。

关键词 薛仁贵 形象 历史演变

唐初著名武将薛仁贵一生东征西战,功勋卓著,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由此而引出的薛家将也是除杨家将、岳家将外颇能引起人们关注的英雄家族故事。民间文艺与历史事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是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以薛仁贵故事为例,它既有史实,又有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加工,从中可以看出薛仁贵故事的演变轨迹,也可折射出各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状况与生活情绪。 一、正史中的薛仁贵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有唐一代,以太原为“北京”,建成仅次于京师长安的大都会,使得山西人文荟萃。黄河在山西最南端拐了个大弯,与汾河交汇形成晋南盆地,孕育着河东的英雄儿女,薛仁贵便降生于此。

薛仁贵,本名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以字扬名于当时和后世,为唐太宗、唐高宗时期著名武将,《旧唐书》、《新唐书》均为其立传。

《新唐书·薛仁贵传》载:“少贫贱,以田为业。将改葬其先,妻柳曰:‘夫有高世之材,要须遇时乃发。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君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葬未晚。’仁贵乃往见将军张士贵应募。”[1]据《旧唐书·太宗纪》载,仁贵应召是在贞观十八年,即644年,已年满30岁,且生活窘困。入伍后,薛仁贵便开始了他驰骋沙场四十年的传奇经历。

“至安地,有郎将刘君邛为敌所围甚急,仁贵往救之,跃马径前,手斩贼将,悬其

1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头于马鞍,贼皆慑伏,仁贵遂知名。及大军攻安地城,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兵二十五万来拒战,依山结营,太宗分命诸将四面击之。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及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太宗遥望见之,遣驰问先锋白衣者为谁,特引见,赐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仍令北门长上,并赐生口十人。及军还,太宗谓曰:‘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2]由《旧唐书》的这一段史料可以看出薛仁贵武艺高强,作战勇敢,且是承上启下的一代猛将,颇受太宗赏识。

薛仁贵戎马四十载,战绩显赫,成绩傲人,官至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创造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等等卓著功勋,并且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让敌人在未开战之时就下马跪拜的将军,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和战神。《旧唐书》评曰:“仁贵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3] 二、宋至清的形象演化

薛仁贵及其子孙,即薛家将,在民间有着深远影响,“在唐代已有涉及薛家故事的小说——《红线传》。”[4]主要写薛家一侍女帮助主人转危为安,是最早有关薛府的故事。薛家将中薛仁贵故事流传最广,其发展到繁荣当属宋至清这一历史时段。

(一)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关于薛仁贵故事特点归纳如下:

1、数量:“至今尚存有元代薛仁贵作品五种”。[5]可见,这一时期薛仁贵的文学作品并不多。

2、形式:只有话本《薛仁贵征辽事略》和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比射辕门》、《摩利支飞刀对剑》与《贤达妇龙门隐秀》。 3、内容和情节:

《薛仁贵征辽事略》是我们现在可知的最早演述薛家将故事的讲史评话。“基本上是根据《旧唐书·薛仁贵传》加以生发。”[6]继承了史书中唐军东征的框架,增加了许多吸引人们眼球的虚构情节,把唐高宗时薛仁贵击九姓突厥于天山的事移花接木到唐太宗征辽,并将薛仁贵地位与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加以夸大,甚至不惜把张士贵、刘君邛丑化成为冒领薛仁贵之功的小人。“话本中多采用人物真实姓名,情节曲折,趣味性强,小说以唐太宗梦中诗‘家住逍遥一点红,飘飘荡荡影无踪。三岁孩儿千两价,保主跨海

2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去征东。’引出薛仁贵,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围绕辽东战役,设计了许多战斗,‘集中在英雄人物薛仁贵一个人的命运上展开矛盾冲突’。” [7]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其中尉迟敬德“领从者三二人私往士贵寨”[8]和“天晚入寨,敬德二三人到士贵寨门外,令从者控马,提鞭自入”[9]两次夜探营寨,听到薛仁贵月夜叹功“未逢时运且蹉跎。茅舍两三间,数株凋残柳。红叶落林间,闷对樽前酒。书剑两无功,使我慵开口。又不得横戟阵前,笑斩辽东元帅首,又不得长驱大众疾如雷,扫荡妖尘清宇宙。英雄智力不能施,空将愤气冲牛斗。”[10]唱词准确地展现出薛仁贵的苦闷心境,仕途不顺,同时也流露出编者功名失意的心声。

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为张国宾所作,主要写薛仁贵弃双亲从军,“以忠代孝”,并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表现出平民化精神。无名氏的《比射辕门》已经佚失。据《中国古代戏剧专辑》记载,无名氏的《摩利支飞刀对剑》中薛母和妻柳氏皆劝薛仁贵放弃从军,而薛仁贵以“尽忠难尽孝”反驳,表现出薛仁贵对功名的强烈追求。元末明初无名氏的《贤达妇龙门隐秀》以薛仁贵妻柳氏为主人公,将柳氏赠宝衣,被父亲赶出家门,与薛仁贵结成连理,劝薛仁贵从军写得惟妙惟肖,表现出柳氏大家闺秀、慧眼识英雄的魄力。“一般认为,此剧以宣扬封建妇道为主题,是元中叶后统治者大力倡导贤孝等封建思想在曲中的反映”。[11]

“民族性保存在下层人民里面最多”,[12]这一时期人们受三纲五常等传统儒家观念束缚,文学和文艺创作中也以这种价值观为主体进行,表现出人们遵守传统,期望通过固定模式封官拜爵的思想,[13]同时也折射出宋元时期人民大众渴望“将相出寒门”,飞黄腾达的愿望。

(二)明代

与宋元时期相比,其特点如下:

1、数量:明代关于薛家将故事的文学作品在数量上大大增加。

2、形式:体裁形式除词话、杂剧外还有传奇、小说。传奇创作现存《薛仁贵跨海征东白袍记》以及续接的《薛仁贵平辽金貂记》。小说有《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和《隋唐两朝志传》。

3、内容和情节:出现家族第二代薛丁山的故事,也有了新的发展。

《薛仁贵跨海征东白袍记》为无名氏所撰,又名《征辽记》,故事情节与《薛仁贵征辽事略》大体相同,但在剧中的第十四出和十八出写了尉迟恭妻与薛仁贵妻在丈夫出

3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征后“通宵无寐”、“日夕伤情”的情节,“可以说在薛仁贵故事中首次出现了将沙场杀敌与儿女情事结合起来的情节,吸收了之前薛家将的传说,同时又成为后代的薛家将小说、戏曲再创作的故事来源。”[14]另一部传奇《薛仁贵平辽金貂记》在人物上出现了薛仁贵之子薛丁山,内容上较为倾向描写薛仁贵与李道宗等人的忠奸斗争,并出现了神魔斗法的写作手段,以薛仁贵一家的荣辱变易、悲欢离合为线索,情节基本为掇拾民间传说而成,找不到史料依据。

元明小说大多把薛仁贵塑造为身怀济世之才、武艺高强、忠孝两全的英雄。但也有部分话本和演义以史实为准,其中明人熊大木的《唐书志传通俗演义》没有丑化张士贵,而是根据史实将其描述成一位心胸宽广、爱惜人才的良将,把薛仁贵由文学形象还原为历史人物。明代另一部小说林瀚根据署名罗贯中原著改编的《隋唐两朝志传》也以一定的篇幅叙述了薛仁贵故事,全书一百二十二回,从第八十三回起至第九十三回讲述薛仁贵之事。小说中略写了张士贵冒功,比较符合史实地写了薛仁贵从平民到先锋官再到副总管,最后封侯的经历。与《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一样,“也有神魔斗法的描写,而薛仁贵形象更具有一种神异的色彩,对他的功过评价也较为客观,不同于戏曲中偏向于歌颂他的功绩。如小说中对他征铁勒有这样的评论:‘仁贵行兵征九姓,天山果在须臾定。虽然为国有功勋,屈死夷人十万命。’小说能从一种人性的角度看待汉人平夷,应该说是一种较为进步的观念,可惜的是在其他的薛家将故事中并未再现。”[15]

这一时期作品大多把薛仁贵封帅荣耀门庭之前历经磨难,屡立战功,遭受奸人陷害的悲苦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反映出在八股取士的重压下,文人雅士在走上官场途中屡次受挫,怀才不遇的现实,致使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传奇、小说时便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遭遇,迎合群众的思想把主人公刻画为忍辱负重以求功名,成功之前生活悲苦、凄惨的形象,甚至歪曲史实或者摆脱史实束缚,为清代薛家将故事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清代

薛家将故事的文艺作品从历史事实到虚构幻想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到多样的过程。这一时期是薛家将故事大繁荣时期。表现为

1、数量:这一时期是薛家将故事繁荣时期,文学作品数量达到顶峰。

2、形式:除小说、传奇、词话、杂剧外还出现评书、曲艺与地方戏。流传下来的清初薛家将传奇有《定天山》和《三皇宝剑》。小说严格来说有无名氏的《说唐后传》,无名氏的《说唐三传》,如莲居士的《武则天改唐演义》和佚名的《混唐后传》。

4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3、内容和情节:不仅薛仁贵和薛丁山的故事得到丰富,而且薛氏第三代薛刚以及薛门另一女眷樊梨花的故事也登上文艺舞台。

《定天山》共二十六出,写薛仁贵虎口救薛宗显后与其结拜,二人共投往宗显岳父张士贵帐下,后宗显受张士贵唆使贪冒薛仁贵军功,最终真相大白。《三皇宝剑》的内容别出心裁。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记载,这一剧作在传奇文献中均未著录,只有旧抄本存于中国戏剧学院。[16]该故事一反薛仁贵的英雄形象,演变为得高官后抛妻弃子之人,但这一情节设置不符合广大民众内心深处对英雄的认识,故而流传未广。 清代大多数地方戏中均有“薛家将”剧目,故事来源主要有小说、传奇等文人创作的案头作品和来自民间的创作两方面,内容可谓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一方面沿袭传统小说戏曲中对薛家将的歌颂;另一方面有一定的批判与揭露”。[17]

《说唐后传》刻画了薛仁贵的贫苦出身和投军经历。《说唐三传》则叙述了薛仁贵封平辽王后的遭遇及子孙的英雄业绩。[18]《武则天改唐演义》是在《说唐三传》基础上,参照其他小说扩充而成。《混唐后传》中有六回写到薛家将,略讲了薛仁贵征西及薛丁山故事。

“评书实际上是与通俗小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民间艺术,很多评书底本被书商出版就成了通俗小说”。[19]薛家将评书被列为中国十大传统评书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内容与小说大同小异,形式上更加口语化,分成“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三部书。并在薛家将原有故事基础上创造出“薛雷扫北”,是薛家将故事中父子相袭模式的继续,除在年龄上有差异外,经历、本领甚至在军中地位几乎完全一样。

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呼家将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四大英雄家族,它们在中国民间文学领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这种家族式的英雄故事有着固定的情节套路,固定的性格及思想倾向。首先,都有一个不凡的出世,薛仁贵是白虎星下凡,薛丁山和樊梨花则是金童、玉女走凡尘,薛刚却是披头五鬼星转世等。其次,都无法脱离忠奸斗争,薛仁贵与张士贵争斗尚有回旋余地,薛丁山夫妇父子被张君左等奸臣陷害,满门抄斩,三百余口被埋于铁丘坟。再次,突出忠君爱国情节,《说唐三传》中薛仁贵老骥伏枥,挂帅西征,以身殉职。薛丁山、樊梨花舍命奋战,闯关夺寨,皆源于此。

除此之外,薛门女性形象在清代出现樊梨花等一大批杀伐果决、独挡一面、男性依靠的巾帼英雄。樊梨花形象最早出现在清代,为薛丁山之妻。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5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说唐》《薛家将》在讲到薛丁山征西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这样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子。《说唐三传》中叙述樊梨花与薛丁山马上订亲及薛丁山三休、三请樊梨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丽的,深刻的,她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妇女伟大的独立于世的精神。

综上分析可知清代薛仁贵故事已经少有薛仁贵成功之前的艰辛凄苦,更多侧重于英雄子孙继业,也是中国传承思想的一种体现。薛刚和薛雷的出现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民众不安于现状,开始与正统忠义思想对抗,同时,也是清末民族危机,仁人志士寻找救亡图存之路的一方面表现。 三、现代荧屏上的薛仁贵

2006年,电视剧《薛仁贵传奇》上映。该剧以薛仁贵征东为主线,塑造出一个完全正面、积极进取的英雄形象。剧情大体根据小说《说唐后传》即《薛仁贵征东》改编。

故事以薛仁贵拜师学成下山,家道中落受义兄王茂生救助,与柳银环在寒窑喜结良缘开始,引出唐太宗的“应梦贤臣”。薛仁贵经好友周青指引,别妻从军。由于张士贵奸诈,三次曲折最终如愿,但被安排在火头营中。征剿渤辽叛军过程中,薛仁贵武艺高强,率火头军先锋开路,屡建奇功。张士贵将薛仁贵的功劳全记在女婿何宗宪名下,设计“应梦反臣”让薛仁贵不敢暴露身份。李世民急于见“应梦贤臣”,按军师徐茂公计谋通过“龙门阵”和“平渤论”试出“应梦贤臣”在军中,但因张士贵弄虚作假而心愿未遂。李世民平叛途中被铁世文围困凤凰山。随路护驾的二十六路总兵全部亡命于铁世文的“九叶飞刀”。火头军主力全中铁世文之妻梅丽的蜈蚣毒,虽得昭阳公主尽力相救仍未见成效。李庆红和姜兴本殉难,薛仁贵等其他兄弟幸遇高人及时施救,逃过劫难。与此同时,唐军在三江越虎城误中空城计,全军被困。幸二路兵马赶至,才化险为夷。薛仁贵康复“智取凤凰山”,铁世文败阵逃生。薛仁贵率领火头军乘胜追击,“三箭定天山”,“勇夺摩天岭”,“巧取白玉关”。铁世文最终死于薛仁贵的“龙门阵”下。张士贵抢功、计害薛仁贵的阴谋被军师徐茂公识破,欲在天仙谷烧死薛仁贵,又被昭阳公主识破。薛仁贵巧妙逃脱。在徐茂公、程咬金、尉迟恭等忠臣的帮助下,李世民终于见到“应梦贤臣”,真相大白。张士贵阴谋败露,起兵造反。徐茂公暗派薛仁贵奔赴长安,张士贵战败被擒拿刑之于法。李世民班师回朝,封薛仁贵为一字并肩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周青等火头军被封为御总兵。薛仁贵衣锦还乡,和阔别十三年的妻子柳银环、义兄王茂生团聚。薛仁贵重情义,聘王茂生为王府大管家,且善待岳父柳员外。

6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得唐天子李世民赐婚和银环的通达,薛仁贵亦和昭阳公主结为连理。张士贵之女张美人要夫婿李道宗为父兄报仇。李道宗假造圣旨,设圈套诬陷薛仁贵逼死御妹致使薛仁贵被打入天牢。经多方周旋无用,因李世民一纸遗诏赦免,削去封号,贬为平民。这是所有薛仁贵故事中首次提到被贬之事,虽与史书中坑杀铁勒降兵,大非川战败被贬有所出入,却也遵循被贬之实。西边战事又起,高宗遣使三请薛仁贵,最终薛仁贵惩奸除恶祭旗后挂帅西征,故事结束。

电视剧中人物刻画堪称活灵活现,薛仁贵的正义,张士贵、何宗宪、李道宗翁婿的奸诈狡黠。故事情节层层递进,别开生面,演绎了薛仁贵西征前的传奇,尤其在薛仁贵的正义与大气凛然上进行了精心策划,颇受民众喜爱。 四、对薛仁贵形象变化的思考

从历史原型到现代荧屏形象,薛仁贵故事几经改编,甚至找不到历史痕迹。其平民出身受到广大民众欢迎。大多数的作品都在极力刻画薛仁贵成功之前的艰苦生活。反映出底层民众希望“将相出寒门”、飞黄腾达、建功立业的愿望,这种心愿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无法达成,便通过薛仁贵的故事进行折射。

在唐朝历史上载于史册的英雄不胜枚举,但薛仁贵当属众多英雄中的另类。即使是程咬金这样的混世魔王也有三十六兄弟并肩作战,而薛仁贵则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出来闯荡,且出身卑微。名将之后郭待封不甘麾下,直接导致大非川战败,使得薛仁贵被贬。这也许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身份、出身差别的社会普遍现象,以及人们对于纨绔子弟的仇视。但这一史实没有被任何关于薛仁贵的文学或艺术作品所吸收,也能折射出人们的英雄崇拜是希望英雄常胜。

这个孤胆英雄创造了万古传奇,也使得家族命运变得不平凡。其子薛讷官至大元帅、宰相;孙薛嵩官至六州节度使、高平郡王;重孙薛平官至太子太保、韩国公;玄孙薛从官至上将军、河东县子。由薛仁贵开始的薛氏家族十二世裔孙四十七人和其它河东薛氏裔孙三百三十余位文武官员,为唐朝立国的二百八十九年,相继的二十一位皇帝尽忠。

慕京有一首《咏薛仁贵》如下:

自古山西猛士乡,史册不绝载良将。 文远张辽家雁门,云长关羽乡解良。 龙门仁贵少年勇,破阵名显辽水旁。 太宗亲见语激赏,不喜辽东喜薛郎。

7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玄武宫禁尽职日,洪来呼主登门框。 年逾不惑掌帅印,从此威名振四方。 怒捉高丽神射手,力擒黑山契丹王。 善射能贯五重甲,能战三箭灭敌邦。 兵进平壤受降书,武勇智略无人挡。 将帅失和致败北,遗恨青海水汪汪。 老来犹可破胡虏,将军尽忠死封疆。 万言难书勇烈事,画戟白袍永留香。

这是薛仁贵一生的写照。从历史人物到艺术形象,是我国小说和戏剧发展史上的普遍现象,而薛仁贵只是这普遍中的一种。为追求可读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薛仁贵也就越来越具有传奇色彩,最后文学掩盖了历史本身,历史人物也就变成了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4139页

[2][3]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2780页,第2783页

[4][18]彭利芝,说唐系列小说人物考辨[J],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2期,第155页,第156页

[5][11][13]霍建瑜,元代薛仁贵话本和杂剧[J],艺术百家,2005年第1期,第57页,第55页,第57页

[6][7]杨静,历史·小说·戏剧——简论薛仁贵故事的演化[J],安微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7卷第4期,第52页,第52页

[8][9][10]赵万里,薛仁贵征辽事略[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第22页,第45页,第23页

[12]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A],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104页

[14][15][17][19]段春旭,论薛家将故事的演化与繁荣[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4卷第5期,第72页,第72页,第73页,第74页

[16]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67页

8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Image of Xue Rengui

Name:Yang Miao Instructor:Zhu Wen-guang

Abstract: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famous general Xue Rengui conquested warfare throughout his

life, and performed brilliant exploit. The old and new versions of the Tang Dynasty wrote biography for him, and generals of the Xue family were also listed in one of the great four family generals in China's traditional drama novel. His story is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processed by writers or artists in the evolution of literature from the historical facts.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generally adapted it in conformity with the historical facts; the Ming Dynasty gradually got rid of the limit of historical facts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e story of generals of the Xue family in Qing Dynasty. The screen is now overstating the characters, and even entirely art up. The evolution reflected common people's mentality and desire that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leaders born in the cold door would turn over.

Key Words: Xue Rengui; image; evolution

9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