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___中外教育名著选读____ 学号: ___********___ 姓名: ___***____ 任课教师:__**__
姓 名 专 业 授 课 时 间 论 文 题 目 钱曹倩 小学教育 学 号 课程名称 ********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 学分 20 12 —20 13学年 周学时 第 一 学期 卢梭与杜威儿童教育观之比较 简 要 评 语 成 绩 备 注
任课教师签名:
批 改 日 期:
2
卢梭与杜威儿童教育观之比较
南京师范大学 钱曹倩 03100241
【摘要】:儿童观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程,一般人们认为西方现代儿童观起源于十八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为的儿童观。到了十九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与哲学家杜威对卢梭的儿童观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教育是儿童不断成长的过程。二者的观点存在异曲同工之处,都对于旧式教育进行了批判,但是仔细推敲还是能发现其中略有不同,将卢梭与杜威的儿童观进行比较对于我们认识和构建恰当的儿童观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卢梭 杜威 儿童观 自然人 社会人
卢梭和杜威是西方教育史上能够与柏拉图齐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更是被人们成为教育史上三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卢梭和杜威都从反对传统的旧教育出发,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儿童教育观。在阅读了卢梭的《爱弥尔》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两本著作之后,本文试图将二者的儿童教育观的异同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时代背景与哲学起源之比较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在哲学上,卢梭属于性善论者,他认为“人人禀赋善良的天性,若能顺从人的天性,人类就可以进入黄金时代;无奈罪恶的社会扼杀了人的天性,罪恶便笼罩人间。「1」”卢梭在《爱弥尔》中讲到“上帝创造万物都是善的,而人赖于示威,便成为丑恶了。”正因为如此,卢梭才强调“顺应自然”。而且当时的统治者们无不自恃为天之骄子,认为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是天性冥顽的贱种,都是低下的。卢梭则不以为然,高唱人人性善以此来反抗当时的传统思想和观念。他的这种“天性论”给他的进步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他的自然主义的儿童观的哲学渊源。
杜威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是资产阶级进步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言人,对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哲学上杜威反对古典工具主义的“目的——手段”思维方式,认为它重目的轻过程,把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看成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重视事物发展的过程,而不注重事物发展的结果。杜威不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实现目的的工具,教育更应该是儿童不断成长的过程,是经验的不断改造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成为杜威首要思考的过程,教育的目的也在教育过程中,无须在教育过程之外寻找一个终极目的来指引教育过程。 二. 卢梭和杜威儿童教育目的观之比较
卢梭以儿童本位价值的取向提出了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在当时的欧洲,教会垄断了教育,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学校教育成为残害儿童天性的场所。在卢梭看来,当时专制主义社会里人的本性受到了扭曲,但是好的社会制度可以改变这种扭曲。他认为儿童具有善良的天性,而这种天性却被当时“文明”的社会污染了。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展儿童的这种善良天性。在《爱弥尔》的开篇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追寻大自然的指引。”卢梭认为自然规律能够支配一切,自然也能够支配人的发展,教育的目的就应该顺应自然规律的要求,培养不受传统束缚,天性自由、身心发展的人。卢梭认为“在自然秩序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纸上。「1」”因此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拿什么去教孩子,使他成为固守某种地位
3
的人,而是要知道孩子怎样做人。他在《爱弥尔》中还指出:“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合他这个人,而不是适合他本身以外的东西”“一般地说,你不要急于达到什么目的,反而可以很有把把握和十分迅速的达到那个目的。”卢梭的“自然人”的教育目的正是实现了这一点。卢梭想要培养的自然人不是我们所想的野人,而是指完全想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去发现去感受这个世界,除了自己的理智之外,不受任何其他权威所影响,让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发展。让儿童真正成为儿童,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儿童,否则我们只能培养一批批年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婴儿。
杜威在早年极其赞赏以卢梭为代表的儿童本位论教育家所提出的由自然提供的教育目的,他直接承袭了这样的教育观点。同时,杜威认为“遵循自然”就会否认教育的社会性,使自然和社会相对立。
因此杜威的教育观就是“教育无目的”论,这是建立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这一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其完整的表述是“教育过程在他本身之外无目的,它是自己的目的。「2」”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渗透在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事实上,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只是对于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纠正,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在杜威的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意旨,实则“在否定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的外衣下,又使教师与家长通过所谓符合教育者需要的、能指导学生活动的和眼前的、具体的教育目的来实现实质上是由社会条件、阶级意志所制约的目的。”「3」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他说“教育本身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才有目的。「2」”杜威巧妙的将其“改造社会”教育目的与“教育除自身以外没有其他目的”的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而他所提倡的教育目的实际上是指每一次具体教育活动的目的。
三. 卢梭与杜威教学方法之比较
卢梭在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的同时,也相应的提出了一套教育方法,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自然而进行”。他认为这是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他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发展,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强调儿童要在活动中学习。主张要在现实中追求真正有用的知识,要求教师放弃枯燥的讲解,提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学习。
我认为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所体现出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一下四点:
1.启发式教学法 卢梭强调要重视孩子的兴趣与愿望,在他看来,孩子最初是好动,后来就变得好奇,“好奇心还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1」”在《爱弥尔》中他多次强调“问题不在于教他多少学问,而在于培养他又爱好学问的兴趣,而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他还认为,经验和知识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思考是没有用的,只有经过自己认真思考过的东西才是真正有用有意义的。因此首先要启发出孩子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知识。
2.直观教学法 卢梭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把感觉经验视为发展理性的基础,因此极为重视要从外界事物获得直观的印象。强调直观教学原则,反对滥读书,读无用的书。卢梭主张从生活经验中获得教育,比如:爱弥尔学习农业、土壤和种植方法都是通过亲自下田观察以及和农民仪器操作中学到的;又如卢梭认为在孩子犯错误时,要使用“自然后果”法,儿童通过自身经验,自食其果,感到不
4
方便或者痛苦之后就会自己改正错误。
3.寓德育与生活中 卢梭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向学生暗示一些道德的内容,认为这种德育的方式更加有益于引发道德行为的发生。反对当时流行的空洞的道德说教。认为这种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导致了德育与生活的分离。强调“在培养道德观念的过程中,行动应多于口训。”「1」
4.因材施教 卢梭认为,儿童不但与成人有区别,儿童本身因年龄阶段的不同也变 现出不同的特点,而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他把儿童教育期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婴儿期(0-2岁),应进行体育;儿童期(2-12岁)进行感觉教育;少年期(12-15岁)智育和劳动教育;青年期(15-20)进行道德教育。同时,卢梭认为儿童的天赋是不同的,有“高下”之分,他告诫人们“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们做出好的或者坏的判断。”如果我们都能按照儿童年龄和天性、个性的特点去因材施教,就可以培养出有见识,有性格,身体健康,道德完善,有良好修养的人。
杜威则从“教育无目的论”出发,倡导儿童在活动中学习,从“做中学”,否则教育目的无法实现。他指责传统学校错误的把教育理解为“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这种不调动儿童内在动力而采取“填鸭式”灌输知识,无异于强迫盲人去观察这个世界的气象万千。杜威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是“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而不是考虑以“儿童”为中心,传统的教学中,教材与教学方法分离,课程同样也与教学方法对立。
杜威所提出的“从做中学”实际上是一种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就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进而可以在发现问题之后解决疑难,回答问题,与此同时,也就培养可儿童的智力。由此可见,思维其实是杜威教学方法的核心。他十分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培养思维的“五步法”,并且指出这“五步法”可以灵活运用,依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杜威论述“做中学”“合乎学生兴趣”强调的就是教学手段,认为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培养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兴趣,而不是从学生现有的兴趣出发,这是教育的内涵。作为教师主要就是培养儿童的这种思维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来获得知识,设置各种情境来实施教学,达到教学的目的。“传递有价值的内容”和“利用自主的方式获得”是教育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强调的是内容,一个强调的是方式。「4」杜威认为传统教育过于重视传递有价值的内容而忽视了内容传递和获得的方式,应该做的是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四. “自然人”与“社会人”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论述到卢梭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这里再简要介绍一下,他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儿童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呼吁人们不要把孩子当成管教的奴仆,也不要将他们看做成人的万物。他进一步指出教育有三种: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的教育。当这三种教育互相冲突时,儿童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当这三种教育和谐一致时,所受的教育就是好的。他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展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到自然中生活。
这样的教育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将“社会”与“教育”对立起来。而杜威恰恰想到了这一点。
杜威认为传统的教育有三大弊病:教育与社会脱离;教育与儿童脱离;理论与实践脱离。杜威进一步将教育定义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教育,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我们可以知道杜威的社会理想是民主主义,那么培养民主社会中新的社会人则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将社会改造和教育联系到了一起,杜威发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儿童,认为“儿童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杜威认为民主主义中的“社会人”应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民主理想和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能适应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具有良好的道
5
德品质,有合作意识,服务精神;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能为社会发展尽力。”「5」较之于卢梭,杜威更加强调了儿童的社会化,努力的使儿童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相互协调。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人所从事的活动不知不觉的发挥教育的影响,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和情感的倾向。 五.“天赋自然生长论”与“教育即生长”
卢梭和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有相似之处,但是两人在看待“成长”方面有所不同。 卢梭的“自然生长”“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卢梭在《爱弥尔》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与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所谓的“顺应自然生长”,就是指保持事物本来的面目,原始倾向,非人为的,外界不加以干预的意思。卢梭是要以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中心。
而杜威则不同,他发展了卢梭“天赋自然生长论”,认为“生长是自然的过程。”认为儿童的生长,都是以天赋的本能为基础的,而不是外铄的。生长就是天赋本能的继续发展,生长有着它自己的规律。但是杜威更强调了“生长”不单单只是顺乎自然,更加强调生长的动态性与环境的互动。儿童的生长是一种从“未成熟”到“成熟”的过程。「6」在杜威看来,未成熟的人具有可塑性。儿童的生长应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的生长要与环境进行互动。人具有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生长是“天赋本能”的继续发展。 六.对于儿童“自由”看法之比较
卢梭和杜威都认为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但是两者对于儿童的“自由”的看法是 不一样的。
卢梭反对在儿童的心灵成熟之前向他们灌输本是成年人的要求,一次来摧残儿童的心灵,认为取代这种传统教育的方式只能是遵循自然的教育。卢梭在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倡导儿童率性发展,也就是主张儿童自主发展,教师和家长不要过多干预。因此在《爱弥尔》中,卢梭提到:“最初几年的教育应该是纯粹消极的。他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提出了再儿童时期实行“消极教育”的方法。实际上这是讲成人与教师教育中心的位置变成儿童中心,儿童不再被动受教,教师也不再主宰一切。卢梭还创造性的提出了“自然后果”的教育方法。当儿童由于不小心打破了房间的玻璃后,成人不要急于的修好玻璃,而是要让儿童在房间里彻夜感受严寒的刺骨,就算他因此感冒也不要紧。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意识到自己玻璃这个行为是错误的,以后也不会再犯。 但是杜威对“自然后果”的教育方法并不十分认同,他认为自由不是放纵,儿童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儿童既要有自由,也不能没有纪律。“自由若不加以限制,就是自由的消极方面,其价值仅仅在于他是一种取得力量的自由的工具。”「7」杜威在强调“儿童中心”思想的同时,也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他之处在强调儿童“自由”的同时并不是桌儿童的行为完全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随意放肆的自由活动,而是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活动。儿童个性自由同时也要受到一定外部的控制。
卢梭和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哲学根源,教育目的观,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卢梭的“自然人”的教育思想再到杜威的“社会人”的教育思想,可以说两位伟大的教育家都是侧重于儿童的“现在”。如果说卢梭的教育思想更加关注家庭教育的话,那么杜威则更加注重儿童的学校教育。两者之所以在教育思想上有所不同那都是源于他们各自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理论基础。
卢梭生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教育思想的反教会反封建思想在当时大为流行,他的“人性本善”为基础的“天性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论和“适应自然和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论等等思想无不体现着当时政治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特
6
征。而杜威生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熟的时期,教育思想的改良色彩很明显,其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教育无目的”的教育目的论和在“做中学”的教育方法论也是将当时的社会改良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的理论都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和教育现实也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指引了当时教育的发展方向。
18世纪的卢梭第一次饱含热情的呼吁“把儿童当做儿童看待”,重建了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解放了儿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论”是对教育理论哥白尼式的革命。杜威在卢梭的基础上完全解放了儿童,剔除了教师和成人对于儿童的束缚,让儿童在本能的基础上,在独立的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维与创造。毫无疑问,卢梭和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尊重儿童主体性上是一脉相承。人类的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度过了不同的阶段。从卢梭到杜威,尊重儿童、尊重人性的呼声必将沿着他们的脚步不断往前发展,不断前进。他们的教育理论对世界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都具有巨大的甚至划时代的意义,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仍然能够在教育改革的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法】卢梭著,李平讴译 爱弥尔【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 2001
「3」 百度百科 “教育无目的论” 「4」 【中】李朝军 卢梭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J】 河南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2008 「5」 【中】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6」 【中】单中惠 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 2002
「7」 【美】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 1991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