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绝纬编 2020-01-14 14:09:22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这是一首关于笋焖猪肉的打油诗,据说,苏轼在一个派对上品尝这道食物时,就作了这首诗。
你可能还听过他的另一首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由此可见,苏轼对竹子的爱甚至已经超过了肉,宁可食无肉,也要“居有竹”。可能有人会想,瘦一瘦更健康,拿它跟“居无竹”相比,是不是太夸张了?
《东坡小像》 赵孟頫
其实苏轼特别喜欢自己的大肚子,吃完饭就喜欢摸一摸,他还作诗赞道:“七尺颀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对苏轼来说,他压根就不想减肥。
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极为爱竹,他每寄居空宅,就让人种竹子,常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受王徽之的影响,苏轼也开始强调要“居有竹”。
可是,到了第一首诗,苏轼就变卦了:我不想变俗,也不想减肥。那么,怎样才能一举两得呢?苏轼想了一个办法:把它俩一锅炖了,如此,便能“不瘦又不俗”。
文竹图手卷局部 苏轼
苏轼与竹子的渊源
也许有很多人一说起苏轼,首先想到的是他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却并不知道苏轼其实特别喜欢竹子。在苏轼的生活中,随处有竹,竹子是他不可缺失的伙伴,也见证了他一生的坎坷。
苏轼的一生,从出仕到病逝常州,经历了三次被贬谪。他在诗中总结自己的功业时,曾自侃“问汝平生功业,黄洲惠洲儋洲”。三次被贬的经历,让他完成了人生的蜕变,曾经踌躇满志要报效朝廷,到最后整个人豁达超然、物我两忘,唯一不变的就是他的旷达胸襟和刚直秉性。
内心世界的变化,也导致苏轼对竹子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苏轼笔中的竹子也经历了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抱负,慢慢转向了“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净无尘,几砚寒生雾”的安闲,一直到了“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的淡定,最后是“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的超然和潇洒。
《潇湘竹石图》 苏轼
苏轼除了写竹,也画竹,有《枯木竹石图》、《潇湘竹石图》留于后世。虽然苏轼是个大文豪,但他本人并没有接受过严格的书画方面的训练,所以他画的竹子不是以形见长,而是因其不俗之气而被人称赞。这是个事实,就连他自己也曾说过,“画不能皆好,醉后画得,一二十纸中,时有一纸可观”。
因为喜欢画竹,苏轼也有了自己画竹的心得,他认为“画竹必先成竹于胸”。苏轼戏墨,突出其“神”,“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最好的佐证。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他的画作。
1、《枯木竹石图》
《枯木竹石图》 苏轼
这幅《枯木竹石图》手卷是目前能见到的传世真迹,弥足珍贵。尽管画上没有苏轼的题款,但有同时代刘良佐和米芾两人的诗题,证明是苏轼为冯尊师所作。米芾是苏轼的挚友、著名书画家和鉴赏家,应该是可信的。
《枯木竹石图》局部
画面上以旋转的笔锋画出一块奇形的巨石,一株老树则由石下扭曲着向右伸展,石左有一丛翠竹从狭窄的石缝中钻出,树下几根衰草在寒风中抖动。画面意境荒空沉郁,在寂寥中透着不屈的坚忍。
黄庭坚在《随东坡竹石》中写道,“风枝雨叶瘦土竹,龙蹲虎露
苍酶石,东坡老人翰林公,醇时吐出胸中墨”,与此画境界一致,道出了苏轼作品豪放旷达,奇肆深沉的丰富意蕴。
2、《潇湘竹石图》
这幅《潇湘竹石图》,题诗就说是“轼为莘老作”。画面下方是一片土坡,中间是两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一块大,块一小。从石头后面长出几枝修竹,有的甚至从石隙中长出,向左右伸展开去,远处是茫茫烟水,渺无际涯的江波。
《潇湘竹石图》局部
我们若是仔仔细细地看这幅画,便可以发现苏轼画石、画竹,笔法都特别精审。石头用披麻、卷云皴,枝叶用篆籀法。
此画后面,有元明二十六家、共计三千多字的题跋。根据其中的题跋,我们得知此画描绘的是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交汇处遥接洞庭的苍茫景色。苏轼将花鸟画与山水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体现了与《古木怪石图》不同的一种意境,开阔而悠远。
最后要说的是,“潇湘”这二字,其实一开始在原作上是没有的,后人因为苏轼诗中常常会提到“潇湘”二字,就在“竹石图”的前面加了“潇湘”二字。所以说苏轼所画的景,其实不一定是潇湘之景。
3、《枯木竹石图》与《潇湘竹石图》的对比
将两幅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虽然描绘的题材不同,但技法与风格其实很相似。两幅画中画的都是蝦蟆石,造型手法完全一致,只是方位相反而已。两石都是用淡墨勾勒轮廓,以长短线皴擦。
《枯木竹石图》的石头 《潇湘竹石图》的石头
而对于墨竹的画法却有些不一样,《枯木竹石图》的竹枝,并非居于主要位置,它是从石后伸出两枝小梢,叶尖朝上,浓墨画出,梢用淡墨,偶加焦墨破之,漫不经意。
《枯木竹石图》的叶子 《潇湘竹石图》的叶子
而《潇湘竹石图》则以竹为主,竹列数竿,左右分披,老枝新梢,纯出自然。叶也用浓墨画出,淡墨写干,叶片低垂,短小而肥。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用笔调墨是一样的。
对于苏轼画竹的突出特点,《平生壮观》中有记载,“淡剔枝而浓写叶”,“作叶不大,非若赝本之放逸也”。
总结回扣:
今天我们主要讲了苏轼与竹子这个话题。首先,我们说了苏轼为什么会喜欢竹子。苏轼从出仕到病逝,其间曾三次被贬,三次的人生起伏,让他从踌躇满志报效祖国到豁达超然,唯一不变的是他那旷达胸襟,刚直秉性。在他的生活里,竹子是他不可或缺的朋友,也见证了他一生的坎坷。最后我们讨论了苏轼的画作:《枯木竹石图》和《潇湘竹石图》以及它们之间的对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