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学习体会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基本有利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和掌握,本书按顺序可以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数据库基础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二部分为数据库系统部分(第四章至第八章)第三部分为数据库设计部分(第九章和第十章)。第四部分为数据库应用和数据库新技术部分(第十一章至第十六章)。
第一章 绪论
本章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以及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1.数据库系统的四个基本概念
(1)数据(Data)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2)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它是相互关联的数据的集合,用综合的方法组织数据,低冗余与数据共享,数据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数据可以并发使用并同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4)数据库系统(DBS):它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及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2.数据库的研究可以说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等。
(2)应用领域:政府、企业、金融、交通、教育、科研等
(3)计算机技术:分布式技术、并行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等。
第二章 数据模型和三层模式数据库
本章介绍E-R方法、概念数据模型、传统的三大数据模型、数据库的三层模式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结构等。
1.信息结构与E-R方法。
2.概念数据模型。
3.传统的三大数据模型。
(1)层次模型: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各类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
(2)网络数据模型:网状数据库系统采用网络数据模型作为数据的组织方式。
(3)关系数据模型:用关系(表格数据)表示实体和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
数据独立性与三层结构
(1)数据的独立性:指应用程序与数据的组织和存储结构相互独立的特性。
三层结构:外部层,概念层,存储层。
第三章 关系数据库
本章重点、全面介绍了关系数据库和关系数据模型,包括关系的形式化定义、关系数据模型、关系完整性约束、关系代数和关系数据库的三层模式结构等。
1.关系数据库:在一个给定的应用领域中,所有关系的集合构成一个关系数据库。
2.关系代数:常用的关系操作有并,交,差,广义笛卡尔积,选择,投影,连接,除,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
3.关系的完整性: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第四章 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基础
本章首先介绍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概念,特别是数据库服务器的作用,然后介绍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的结构以及如何建立SQL Server数据库。
1.客户/ 服务器体系结构: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是一种合理配置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应用负载、充分利用系统资源、使系统服务效率更高的一种应用体系结构。
2.三层客户/服务器结构:其优点为可重复使用,性能改善, 易于管理, 易于维护。
3.SQL Server 工具和实用程序:企业管理器,服务管理器,查询分析器,事件探查器,导入和导出数据,服务器网络实用工具,客户端网络实用工具,联机帮助文档。
第五章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本章详细介绍了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在表定义功能中介绍了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的实现,还通过大量的实例介绍了SQL查询功能的实现,最后介绍了SQL的宿主使用方式和动态使用方式等。
1.SQL的数据定义功能
2.SQL的数据查询功能
3.视图:单个表派生的视图,多个表派生的视图,视图中的虚列,视图的删除。
4.SQL的数据操作功能:插入,更新,删除等操作
5.SQL的宿主使用:游标
第六章 存储过程、触发器和数据完整性
本章介绍了存储过程、触发器和规则等数据库技术。
1.存储过程提供了封装某一个需要重复执行任务的方法。存储过程在创建时即在服务器上进行编译,所以执行起来比单个SQL语句快,且能减少网络通信的负担。
2.触发器属于一种特殊的存储过程,可以在其中包含复杂的SQL语句。
3.触发器与存储过程的区别在于触发器能够自动执行并且不含有参数。
4.触发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别:INSERT触发器、DELETE触发器、UPDATE触发器。
5.数据完整性。
第七章 安全性
本章介绍了数据库的安全问题,包括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等内容。
1.安全性措施的层次:物理层,人员层,操作系统层,网络层和数据库系统层
2.安全性控制是数据库管理员(或系统管理员)的一个重要任务,他要充分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功能,保证数据库和数据库中数据的安全。
3.SQL Server的身份验证模式 :标准模式、集成模式和混合模式。
4.用户的分类 :系统管理员用户, 数据库管理员用户 ,数据库对象用户,数据库访问用户。
5.权限管理:授予权限,查询授权,收回权限,禁止权限,角色与存取控制。
第八章 事务管理
本章介绍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包括事务的性质、并发控制和数据库恢复等内容。
1.事务作为一个逻辑工作单元必须有四个属性,称为 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属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事务。
2.事务的执行需要经过事务的开始、事务提交及事务回滚等三个过程。
3.事务的执行方式有两种,分别是显式事务和隐式事务。
第九章 关系数据理论
本章介绍关系数据理论,包括函数依赖、公理系统、规范化和模式分解等内容。
1.数据冗余:同一个数据在系统中多次重复出现。
2.关系模式设计不当引起的异常问题:数据冗余、操作异常(包括修改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
3.函数依赖
4.关系模式的分解特性
5.范式:衡量关系模式好坏的标准。
(1)第一范式(1NF):如果关系模式R的每个关系r的属性值都是不可分的原子值,那么称R 是第一范式的模式。
(2)第二范式(2NF):如果关系模式是1NF,且每个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候选键,那么称R是第二范式(2NF)的模式。
(3)第三范式(3NF):如果关系模式R是2NF,且每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
的候选键,那么称R是第三范式(3NF)的模式。
(4)BC范式(BCNF):如果关系模式R是1NF,且每个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候选键,那么称R 是BCNF的模式。
6.关系模式设计理论主要用于数据库的逻辑设计过程中。
第十章 数据库设计
本章介绍数据库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内容。
1.数据库设计是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技术,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议中的核心技术。是一种“反复追寻,逐步求精”的过程。
2.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六个阶段)
(1)需求分析阶段: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
(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对其进行优化
(4)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
(5)数据库实施阶段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学习概括:
通过对《数据库系统及应用》一个学期的学习掌握了数据库一些基本概念及数据库的增、删、改、查询、存储过程、触发器:
CREATE DATABASE - 创建新数据库
ALTER DATABASE - 修改数据库
CREATE TABLE - 创建新表
ALTER TABLE - 变更(改变)数据库表
DROP TABLE - 删除表
CREATE INDEX - 创建索引
DROP INDEX - 删除索引
SELECT - 从数据库表中获取数据
UPDATE - 更新数据库表中的数据
DELETE - 从数据库表中删除数据
INSERT INTO - 向数据库表中插入数据
CREATE PROCEDURE – 创建存储过程
CREATE TRIGGER – 创建触发器
第九章的学习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模式的异常问题、函数依赖和多值依赖的相关概念、闭包及其计算算法、最小函数依赖集的计算算法、关系模式的分解特性、1NF,2NF,3NF,BCNF,4NF的概念、候选键的求解算法等都是比较难以掌握的,需要多多练习。
学习方法:
1. 掌握上面总结的知识结构、脉络。
2. 认真做好课后习题,认真对待上机实验,写好实验预习报告。
3. 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以在掌握基本知识后,上网查找一些数据库使用实例,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知识。
4. 注意预习和复习。
教学建议:
1. 以应用为主,精讲多练。 上课内容应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对于实际中常用到的要多讲,精讲,多练。日常很少用到的可以选择不讲,让学生自学。
2. 讲课以实例为主,根据实例介绍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 重点多讲多举例,非重点可以简略讲一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