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结血麻’权办x
胡镜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摘要:“热结血脉”是近年来我们一直思考并探索的诸多疾病的共性病机假说。它是指热邪与瘀血等 有形之物在血脉中郁结难解,互为因果,继发积热、生毒、结癥、伤脉的不良循环过程。其主要病机是“热邪” 与血脉中的“瘀血痰湿”等有形之物相互搏结,病位在“血脉”。总以清热解毒、活血凉血、散结养脉为治法, 有助于临床疗效。
关键词:热结血脉病机理论doi: 10.11842/wst.20191112011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
“热结血脉”病机是近年来我们一直思考探索的 一个概念。从中医文献复习的温故知新,临床观察总 结、治疗尝试到效果的提升,再结合理论上的讨论,总 结后提出来的以血管病变为主(如心脑血管疾病)或 病变累及血管的疾病的共性病机假说,意在为其临床 诊治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下面从热结血脉的病机内 涵、提出依据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教于 同道。
1热结血脉病机解析
热结血脉,指热邪与瘀血等有形之物在血脉中郁 结难解,互为因果,继发积热、生毒、结癥、伤脉的不良 循环过程。其主要病机是“热邪”与血脉中的“瘀血痰 湿”等有形之物相互搏结,病位在“血脉”。
首先,是“热”的问题。无形之“热”邪主要有两个
来源,其一为外感邪气人里化热|\"。如刘完素强调,六 气皆可化热生火。对于不同的个体,邪气化热的途径 不同,与机体的体质状态及病邪本身的特性密切相 关。其二血脉中病理产物可郁久化热。如血脉中痰
收稿日期:20丨9-07-14 修回 H 期:2019-08-16
*
湿、瘀血等皆可化火生热|21。此外,热邪还可因人体阴 阳偏盛、五志过极化火而产生等。
其次,“结”是关键病机。《伤寒论考证》中“凡云结 者,为邪与物相结,物者何?水血是也。”无形之邪气 与“水血”有形之物相互搏结为“结”。在这里,无形之 邪气与有形之物“水血”二者缺一不可。对此义,我们 有专文阐发[31。
第三,病位在“血脉”。血脉为奇恒之腑,形态中 空,与心肺相连,布于全身,是运行气血的通道,生理 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泻”,可保持血液量和质的相对恒 定。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脉道通利,气血充足,血液在 脉中运行不息。若血分受病,血行失度,有形之物在 脉中积聚,痰浊、水湿均可留滞脉中|41。其发病的主要 形式则为“血脉相抟,壅塞不通”。如《针灸甲乙经》 “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脉理宗经》中有“结有气、 血、痰、饮、食五者,盖有一留滞其间,脉为之间断。”血 脉中瘀血、痰湿一旦形成,有形之物在脉中结聚,壅塞 不通。《景岳全书•积聚》中“诸有形者,或以饮食之滞, 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癥块者,皆积之类, 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
国家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I4CB542903):基于冠心病疚瘀互结证辨证方法的创新研究,负责人:胡镜清;中国中 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木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YZ-I878):热结血脉证诊断标准研究,负责人: 胡镜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YZ-1802):加味四妙勇安汤治疗 冠心病、高血压病、脉管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关键问题研究,负责人:江丽杰
* ** 通讯作者:胡镜清,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适应中医药理论构筑与诊疗模式的临床和方法研究c
C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ateri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2005
2019 第二十一卷第十期 *¥(>1.21NO.10
热结血脉之中,更易积热,诸多病理演变而致毒 生;无形之邪与有形之物相互搏结,必生癥瘕;积热、 生毒、结癥,终致络伤,形成积热、生毒、结癥、伤脉的 病理循环,较之单纯的血热或者脉中停聚的瘀血,病 理变化更为复杂且不易疏解。“结”易生于人体空腔器 官,如阳明病“热结旁流'热结于血脉高发,不难 理解。2
热结血脉病机假说提出的依据
热结血脉病机假说是在传统的痰热、瘀热、痰瘀 互结化热等病机的基础上,以“热结”病机作为切人 点,针对心脑血管病证的复杂病理过程提出的新观 点。该假说提出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有以下三 方面。
2.1医家学术思想中蕴含的热结血脉观点
历代医家从热(火/毒)认识心脑血管病的思想当 中,蕴含了“热结血脉”的病机观点cX黄帝内经》中提 出热邪为心病发生的因素,如“火热受邪,心病生焉。”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此 外,早期中医典籍《诸病源候论》等中亦有相关记载, 为后世从热认识心病奠定理论基础。我们还系统梳 理了国医大师从热论治冠心病的经验,发现其主要围 绕痰湿郁而化热、瘀热互结、热毒蕴结、阴虚致热四种 病机认识疾病,而以上四种冠心病“热化”的病机,均 属于“热结”概念范围。如国医大师周仲瑛老认为不 稳定型心绞痛常有“瘀”“热”相搏的病机特点,且指出 “瘀热”并非简单“瘀夹热”,而是同时血瘀、血热相互 纠结,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又如国医大师阮士 怡151认为血中的痰饮、瘀血留滞附着于脉道管壁为发 病的始动环节,病程可分为痰浊积聚、瘀阻脉络、热毒 蕴结三个阶段。因此,古今医家从热认识并论治心血 管病的学术思想中,蕴含了热结血脉的病机概念。2.2 临床以清热散结之法治疗血脉之疾
古今医家总以清热散结之法治疗血脉之疾,或拟 凉血散血之治法,或酌加凉血散血之药,或处于凉血 散血之方,每每收效显著。清代叶天士首提“凉血散 血”之法,为根据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原则中,治疗血 分证热邪深入血分的治疗大法。清代林佩琴在诊治 素有瘀伤宿血在胸隔,为热所搏的疾病时,建议酌加 凉血散血之品。如《类证治裁》温症论治中:“舌色紫 而暗,扪之湿,乃热传营血,或素有疲伤宿血在胸膈,
2006
为热所搏,宜加散血之品(琥珀、丹参、桃仁、丹皮 之属。)”
国医大师梅国强老用小陷胸汤、柴胡陷胸汤治疗 痰热内阻型冠心病收效显著,而陷胸汤在《医方考》 《医学原理》《成方切用》等古代医籍中均被记载为治 疗热结胸中的常用方。陈可冀院士161认为冠心病急性 心血管事件发生存在因毒致病或“瘀”、“毒”从化互结 致病的病因病机,用黄连解毒胶囊辨治“热毒蕴结”型 冠心病患者疗效显著。周仲瑛老1781认为不稳定性心 绞痛病机特点常为“瘀”、“热”相搏,病位在营血、脉 络,且血瘀与血热具备由热致瘀和由瘀致热的转化关 系,在治疗上,多以“凉”、“散”施治。2.3 热结血脉可能的生物学基础
总体上血脉相当循环系统|9HM\",血脉发病可对应 现代血管性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等。 热结血脉与炎症过程可能存在密切关系。已知炎症 反应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而心脑血管病活动期内毒比例升高很可能与此阶段 炎症反应升高、炎症介质的改变与沉积相关\"2|。由于 血管内皮细胞在调节血管的舒缩状态和抗血小板聚 集、维持血管壁完整、创伤修复、血管生成、止血、血栓 形成等方面意义重大|131。当疾病处于(阳热)交感兴奋 状态下,引起广泛的血管收缩,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因 子增多,炎症反应强|l41。Madjid M\"51等发现,动脉粥样 硬化血管与健康血管壁温度不同,温度不但是全身炎 症反应的标记物,还是已行冠脉介人术后严重心脏意 外的强预测因子。热结血脉可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 血管病理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3
热结血脉的临床应用
3.1热结血脉的辨识
热结血脉病机可以表现为热结血脉的特征症状 和体征,如易全身热象之口干、便秘、身热等,还可见 相应的舌象、脉象。上述症状、体征或可间作、或兼见 并存。从临床来看,其临床表现可以大致归纳以下几 个方面。
(1)
已生,痰湿瘀血日久郁而化热,常表现为病情波动或 快速进展。如稳定性心绞痛多加重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等。
(2) 热在营血。常表现为身热、口渴、口苦、烦躁、
常表现为病情波动或快速进展。若血脉素疾
(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ateri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一:热结血脉
不寐、便秘、舌红甚或绛、苔黄、脉数。而从临床实际 来看,有研究者认为部分冠心病患者在发生急性心血 管事件之前的量变过程中,舌红绛、苔黄腻是早期辨 识高危患者的重要体征|161。
(3) 血脉运行失常。常见血瘀、出血等。(4) (5)
心悸。四肢可见溃疡等。
中,清热解毒降低“热毒负荷”\"71,活血通利血脉以散结 养脉为目标。临床常用四妙勇安汤、犀角地黄汤为主 方加减。方中金银花甘寒人心,善清热解毒,当归活 血散瘀,玄参滋阴降火,消肿解毒。可加虎杖清热利 湿活血,羌活、葛根升散通玄府,利于透热达表。甚或 养阴护脉之力。
加黄连、连翘以增清热解毒之力。可配合生脉散增加 脏腑组织失养。如胸痹,心失所养常表现为
肿块。结癥常见肿块。同时血脉运行受阻而
4展望
多见局部满闷、疼痛、麻木、水肿等症。
此外,由于疾病的性质和传变规律的差异,热结 血脉证可因疾病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点,具体辨识还 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心血管疾病多有胸痹、 心悸不宁,脑血管多有头晕、头痛、心悸、肢体麻木甚 至半身不遂、神昏等,周围血管多有肢体局部的红肿 热痛等。
3.2 热结血脉的治疗
针对热结血脉病机的致病特点,总以清热解毒、 凉血活血、散结养脉作为热结血脉病机的总治则。其参考文献
1
彭敏.外感热邪致胸痹初探.中叚研究,2007(8):5-6.
10吴以岭.络病与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及治疗.中医杂志,2006(3): 163-165.
11吴以岭.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中国中西医结 合杂志,2017, 37(2): 147-148.
12钮瑶,张ff,内弘,莩.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痰瘀热毒.时珍_医国 药,2016, 27(11 ):2708-2710.
丨3徐宗佩,张伯礼,高秀梅,等.久病人络患者瘀血证与微循环障碍相 关性研究.陕西中医,丨997(9):423-425.
14梁月华,李良.从寒热研究探讨中医与两医的共性和特性.北京:北 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145.
15 Madjid M, Willeron J T, Casscells S W. Intracoronary thermography for
针对心脑血管病等疾病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为开 辟新的治疗路径,提高临床疗效,我们提出了热结血 脉的病机假说。目前,尚缺乏热结血脉病机和证的临 床诊疗规范,亟需构建围绕热结血脉病机的诊疗规 范,以指导临床应用。其次,由于疾病性质和传变规 律的差异,在具体应用中还需要结合疾病,明确热结 血脉证在各系统疾病中的演变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 治疗提供指导。第三,需要进一步阐释热结血脉的科 学内涵。
2 卢红蓉,胡镜清.病邪兼化理论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 22(10):1300-1301.
3 张逸雯,胡镜清,杨燕,等.中医学“结”的内涵研究.中医杂志, 2018, 59(18): 1531-1534.
4 卢红蓉,胡镜清瘀血”与“血瘀”辨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 32(2):426-428.
5 方子寒,张琴,谢盈成等.阮士怡从“脉中积”理论治疗冠心病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经验•中医杂志,20丨8,59(21):1812-1814+1823.
6 陈可冀,史大卓,徐浩,等.冠心病稳定期W毒致病的辨证诊断M化 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3):3丨3-314.
7 周仲瑛,吴勉华,周学平.瘀热相搏证中医辨治指南.中华中医药杂 志,2010, 25(9):1411-1414.
8 唐蜀华,蒋卫民瘀热”病机理论的形成及临床意义一周仲瑛国医 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一.江苏中医药,2014,46(4):1-4.9 王显,王永炎.对“络脉、病络与络病”的思考与求证.北京中医药大 学学报,2015, 38(9):581-586.
detection of high-risk vulnerable plaques. J Am Coll Cardiol, 2006, 47(8):
80-85.
16徐浩,史大卓,殷惠军,等瘀毒致变”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假说的 提出与临床意义.中W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10):934-938.
17蔡嫣然,江丽杰,李子资,莩.痰瘀兼化:冠心病病机新论及临床应 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 25⑴:丨00-丨26.
C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ateri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2007
2019第—十一卷第十期 *V〇l. 21N〇.10
Introduction to \"Heat Retention Blood Vessel\"
Hu Jingqing
(Institution of 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Abstract: \"Heat retention blood vessel\" is a common pathogenesis hypothesis of many diseases that we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and exploring in recent years. It refers to the heat evil and the tangible things such as blood stasis untidy in the blood, mutual cause and effect, secondary adverse processes suc h as accumulation of heat, toxicity, complications, and injury. The main pathogenesis is the \"hot evil\" and the tangible things such as \"blood stasis and dampness\" combine in the blood vessels, and the disease is in the \"blood vessel\". Treatment methods include clearing heat and detoxifying,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cooling blood, and clearing agglomeration and nourishing the vessels, which is helpful for clinical efficacy.
Keywords: Heat retention blood vessel, Pathogenesis, Theory
(责任编辑:周阿剑,责任译审:邹建华)
2008 [ Modernization oj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ateri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