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RFID标签应用数据模型标准化的研究
摘 要:分析了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的优势,对比了各组织的数据模型元素的选取和编码方式,对于RFID应用的数据模型的标准化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RFID;图书馆;数据模型;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TP3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3-00-03
0 引 言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也叫无线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通常以微小的无线收发器为标签来标志某个物体,利用无线电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1]。RFID是目前普遍认为的物联网产业核心技术,非常适宜于图书馆标签系统使用。
1 RFID系统在图书馆应用中的技术优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RFID技术逐渐走进图书馆,开始成为图书馆馆藏识别的方式,由于RFID技术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束缚,以先进的文献服务理念和馆藏管理模式为先导,RFID技术为图书流通管理、自助借还、图书安全、排架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能够提升图书馆的工作效率。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的取得了巨大的技术成效。
读取信息快,标签可重复使用。RFID电子标签有别于传统的条形码,RFID电子标签
将图书信息存储在芯片中,RFID标签不需要接触,只需要在有效地距离范围内,设备均可以读出RFID内存储的图书信息,比较于传统的条形码,RFID读取信息的速度变快。而传统的条形码容易受到损坏和污染,不易长期使用,但是RFID标签对水、油和化学药品等物质具有较强的抵抗性,并且可以反复对标签里存放的数据进行更改和删除,有效地节约了成本。
节省借还书的时间。采用RFID技术以后,图书馆的操作人员不需要对书籍进行逐一的扫描操作,借还书人员只需要将所借还的书籍放到自助借还书设备上,就可以自行办理图书借还手续,而且,一次可以借还几本甚至十几本书籍,大大降低了借还书的时间。
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效率。以前的清点图书工作以及图书整架归位工作都是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每一本书每一本书地核对,在进行归架整理,不仅耽误时间,还耗费工作人员体力,采用RFID技术以后,工作人员只需要手持配备的相关设备,在书架上移动,就可以利用设备判别书籍是否错架等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
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对图书防盗具有更好的安全保障。应用RFID技术后,书库的图书物理特性可以通过RFID标签来记录,只要是在读取器可识别的范围内,RFID标签都可以穿透纸质、木材等非金属或透明的材质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流传递。
2 图书馆 RFID应用结构
早期的图书馆RFID应用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早期的图书馆RFID应用系统结构示意图
这样的图书馆RFID应用系统,由于满足ISO15693(射频标签的惟一识别)和ISO18000-3(13.56 MHz空中接口协议),因而可以解决图书馆在采购RFID标签及设备方面的问题,可以从多家满足图中ISO标准的供应商选择标签和设备,但是,依然有些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厂家在生产RFID电子标签时,通常根据自己公司的情况或者用户的需求设计标签中的数据项以及编码方式,因此在更换标签时,难以保证标签和原有设备的通用性。由于不同的图书馆采用不同厂家、不同编码方式的标签,导致各图书馆之间无法实现馆际互通,能够解决上面的问题唯有将图书馆RFID数据模型标准化。
3 图书馆RFID标签数据模型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对产品、过程或服务中的问题做出规定,提供可共同遵守的工作语言,以利于技术合作,同时防止贸易壁垒。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RFID标准,可以解决编码通信、空中接口和数据共享等问题,以最大程度地促进RFID技术及相关系统的应用。
研究数据模型的目的是为图书馆行业RFID的应用提供统一一致的数据模型,为行业的互通和整体效益的提高提供基础。拥有共同的标准可以实现馆际互通等多方面的问题。
3.1 图书馆RFID标签应用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其实就是统一标准的一个重要的部分。RFID在图书馆应用中的数据模型是指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使用以后,为了充分发挥RFID技术在图书流通、自助借还、图书安全、排架顺架等方面的作用,需要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应该如何在系统中存储,这些数据的编码方案又是什么[2]?
在标签的图书惟一标识编码方面,目前已经分化为五大阵营,即美国的EPC、日本的UID、ISO、欧洲的AIM、以及南美的IP-X,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EPC和UID编码。但是目前这些编码体系都是在商品流通体系中的物品编码,不适合于图书馆RFID应用中的图书编码,现有已使用的RFID的图书馆编码体系都是商品流通RFID的编码体系,并没有一个是专门针对于图书馆建立的编码体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于图书馆行业的图书标识编码体系,各个国家对于图书馆RFID数据模型的选择均有不同,因此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标准。201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28560。ISO28560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ISO28560-1(通用规则),适合高频(HF)和超高频(UHF)频段,共有31个数据元素,其中1个元素“馆藏标识符”是必备项,5个是预留项,25个是可选项。第二部分ISO28560-2和第三部分ISO28560-3只适用于HF频段[1]。数据编码部分还没有适用于UHF频段的国际标准。2009年,文化部成立“图书馆应用无线射频技术数据模型标准”项目组,2012年文化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WH/T43-2012图书馆-射频识别-数据模型-第1部分:数据元素设置及应用规则,该规则适用于13.56 MHz(中高频)和800/900 MHz(超高频)频段的用户,共有31个数据元素,其中2个元素“主馆藏标识”和“所属机构代码”是必备项,6个是预留项,23个是可选项。WH/T44-2012 图书馆-射频识别-数据模型-第2部分:基于ISO/IEC15962的数据元素编码方案。共31个数据元素,其中1个数据元素“主馆藏标识”是必备项,6个是预留项,24个是可选项。2013年2月,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联盟工作小组,提出了第四版UHF-RFID数据模型规范(下称规范) [3]。规范定义了19个数据元素,其中必备3项,可选10项,预留6项。规范除了定义19个数据元素外,还对数据内容格式、出处、编码方式等都给予了充分说明解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