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朋辈教育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中的重要作用——以北京理工大学

2022-07-31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浅谈朋辈教育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中的重要作用——以北京理工大学
浅谈朋辈教育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中的重要作用——以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德育小导师”制度为例

发表时间:2019-01-03T11:51:26.41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12月总第161期 作者: 哈楠 党华 蒋荣堃

[导读] 文章根据“德育小导师”制度的建设与实践情况,对已有的成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朋辈教育这种新型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100081

摘 要:思政工作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任务,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每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根据“德育小导师”制度的建设与实践情况,对已有的成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朋辈教育这种新型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德育小导师 朋辈教育 全员育人

“德育小导师”制度自2010年建立以来,实现了2008级至2017级全体本科年级的全覆盖。“德育小导师”针对所辅导的班集体开展德育培训和班级、团支部建设工作,参与低年级学生团队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一、打破传统的单向式教育,使实践育人工作发挥实效

“德育小导师”是一项互动式的朋辈实践育人辅导机制,其教育对象扩展至全体本科学生,辅导的时间跨度扩展至大学教育全过程,引入朋辈督导理念,由高年级德学兼备的优秀学生来辅导低年级学生,是一套完备的思想引领体系。相较于辅导员的专职辅导和固化的课堂培训,朋辈督导的互动式引导言语轻松、形式灵活,使德育辅导工作更贴近学生,发挥实效。 二、依托“德育小导师”,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氛围

“德育小导师”制度大力挖掘大学生朋辈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对低年级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成为了他们的思想引领者、学习指导者和生活帮扶者,实现了新老生的互相促进和共同成长。目前学院在读的高年级学生都接受过“德育小导师”的辅导,对“德育小导师”有信任之情、感恩之心,使得他们也有帮助低年级学生的热情,在学院内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氛围,对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共同成长,“德育小导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担任“德育小导师”的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强,学院每年定期对“德育小导师”开展培训,包括演讲口才、沟通技巧、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使“德育小导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通过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学业辅导和发展引导,“小导师”也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和人生规划,对人生产生新的领悟,促进自身发展。 四、“德育小导师”制度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德育小导师”自建立以来,得到了上级及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7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德育小导师”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德育小导师”在全校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学生认可度也逐年增长。近年来,“德育小导师”制度多次代表学校参加省部级优秀项目申报评选活动,包括“北京高校优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北京市带头创先争优评选活动”等,并荣获“第二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评选活动优秀奖。 五、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德育小导师”发展方向

1.进一步配合学院全员育人工作开展朋辈辅导。学院近年来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举措支持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德育小导师”作为学院全员育人工作中“朋辈教育”的核心内容,既是学院德育工作的品牌项目,更是德育中的重要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朋辈教育工作更需要因势利导,时刻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学院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以“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建设者、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乃至未来领导者”为学院育人目标,共同开创培养全面发展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格局。

2.引入流动式辅导模式。每位“德育小导师”对于德育辅导工作有独到的思考和见解,辅导内容相近但风格不一,不一定适用于班级所有学生。此外,由于自身年龄、生活阅历的限制,导致部分“德育小导师”无法在学习、竞赛、学生工作、考研、出国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辅导,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辅导需求。因此,学院将积极引入流动式辅导模式,让各班学生能有更多机会接受到不同“德育小导师”的辅导。

3.“德育小导师”制度需不断适应新时期学生特点。“德育小导师”制度由于其使用了朋辈教育这一特殊教育形式,使得该制度能够不断自适应社会大环境变化所带给学生的变化,弱化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代际差异造成的沟通效果衰减程度,这已成为德育小导师制度的重要优势。但与此同时,从制度实施者的学院角度出发,需要有适应该制度的施教者(“德育小导师”)和受教者(低年级学生),使其保持工作和参与积极性的政策支持,从而保障该制度能够在社会快速变化的大环境下成为学生思政教育的常青树。 参考文献

[1]张双玲 教以知道,导以成德——谈德育导师的行动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10):266-268,269。 [2]郭颖 职校实施“德育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1,(10):128-129。

[3]金绪泽 论校园文化与德育对象、德育目标的共生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2):176-178。 [4]张飞鹏 浅谈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德育职能[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4):19-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