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明清时期湘桂的交通与商业

2021-03-31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明清时期湘桂的交通与商业
2009年第8期 2009年8月 经济与社会发展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VOL.7.No.8 AUG.2009 明清时期湘桂的交通与商业 张恒俊,谢日升 [摘要]湘桂走廊是古代内地与西南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明清时期,在湘、 桂区域经济交流中,商路上流通的物资以民生日用品和生产资料为大宗。商路是物资交流的重要载体,湘 桂商路上的物资流向,反映了湘桂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补性。 [关键词]明清时期;湘桂走廊;商路;商业 [作者简介]张恒俊,湖南科技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副教授,湖南永州425006;谢日升,广西师范 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生,广西桂林541006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8—0194—02 由灵渠维系的湘漓水道,是岭南水运的主干道,历 代均有修缮,尤以明清两代最多。 萌渚岭道,“在今湖南省江华县和广西贺州 明清时期是广西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它上承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黄金时期,下启近 代中国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 进程¨】( 。在与湖南经济交流的过程中,广西商 路多利用自然河流,流通的物资以民生日用品和生 市、钟山县之北,为由湘人桂之道”[2】(聊’,唐时称 潇封线。从湘江折人潇水,溯沱水,进西河,再由陆 路越萌渚岭下临贺水(古称封水,后称贺江),在今 广东省封开县江口镇汇人西江。途经永州、双牌、 道州、江华、贺县,南下可达广州。 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补性。 除上述两条通道外,龙虎关一线也是湘、桂间 明清时期,湘、桂间经济交流所依赖的载体 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龙虎关西汉时称谢沐 商路,是在以往过岭通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关,宋时称荆峡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此路从 的。过岭通道为南岭山脉的隘口,道路经过的分水 湖南永州循潇水过双牌、道州,溯掩水(今江永永 岭两侧,均有河流连接,故湘桂商路是以水道为主 明河)至永明(今江永),越都庞岭、龙虎关人广西 恭城的茶江,然后下平乐,汇桂江,上可达桂林,下 的水陆交通线。 虽 湘桂间的重要交通路线,有文字可考的,约产 可到梧州。上述三条均为重要的水运交通线路,在明清时,仍受到地方政府及商民的重 生于秦朝。公元前219年,秦发动对岭南的统一战 历经千年,争。据《淮南子・人间-011)记载,秦始皇“使尉屠睢 视。除此之外,还有连接广西资源与湖南新宁的资  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 江水道等商路。明清时期,中国水陆交通网日趋完善。湘桂间 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 干之水”。秦军开“新道”,兵分五路。其中两路出 经济交流的另一商路是被称为“桂林官路”的驿 其走向是:由桂林往北,经灵川、兴安、全州、黄 湖南人广西。一路过湘桂交界处的越城岭攻岭南 道,过白牙市、冷水滩、 西部,一路越今江华的萌渚岭人广西贺县。此后, 沙河至枣木铺接通湖南的东安,祁东,到衡州府。此路线上可至湘潭、长沙,人长江 这两条道路,逐渐形成为湘桂间的重要通道。  越城岭道,明清时称湘漓线,是湘桂间经济交 中下游,下可达南宁,人安南。产资料为大宗。商路是物资交流的重要载体,湘桂 商路上的物资流向反映了湖南与广西区域经济发 ——流中最重要的商路之一。水路由长江入湘江,溯湘 江至全州,然后由全州至兴安。这段地势低缓,只 有兴安严关一段十几里长是旱路。秦始皇命监御 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北水南合,北舟 逾岭”,经灵渠人漓江,顺流而下,人西江。此路自 秦汉以来一直是湖南与广西联系的南北交通干线, 途经长沙、湘潭、衡阳、永州、全州、桂林、阳朔、平 乐、梧州,然后东下可达广州,西上可至南宁,这条 194 湘桂间流通的物资,以民生日用品和生产资料 为大宗,如粮、盐、茶、苎麻、棉花等农产品,以及布 匹、铁制品等手工业产品,其中以粮、盐运销为最盛。 湖南“长沙、宝庆、衡州、永州四府,郴、道二州 食盐缺少,广东积盐实多,而广西新立卫所,军粮未 敷,若将广东之盐运至广西召商中纳,可给军 食”l3】。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户部议:先令广 东布政司运盐至梧州,命广西官司于梧州接运至桂 林,召商中纳,每引纳米三石,令于湖南卖之,庶几 官民俱便。从之”l3 J。原本食淮盐的四府及郴、道 等地于是改食广盐。在开中法和纲法规范下,明代 湖南与广西间的大宗盐粮互换运销格局基本形成, 海北盐从合浦、钦州走水路与广东盐汇于梧州盐 厂,再溯府江达桂林,走湘漓线,出桂林,经灵渠,人 永州,到衡州、宝庆等地。“据宝庆府所呈称,广东 盐船,每年入境,以二百号计。而所由之路,必由梧 州招平堡,至平乐府,人桂林府挂号,然后从小江峒 装载,经行三十六堵,陆行一半,肩挑至永州府东安 厚,加以地缘上紧邻桂北等因素所造成。 湖南商人携资本人桂北,以会馆为支撑点,从 事各种行业以及民生日用品、生产资料的运销。如 桂林府的“湖南会馆内设有小会,人数较多的有盐 行、织布、建筑、还有屠宰、屠宰行,挑夫行等”。 “著名的六塘镇盛产的麻布(亦称桂布)……产品 主销桂林、长安、平乐、柳州、宜山等处,兼销灵川、 兴安、义宁、龙胜、全县、资源、恭城及湘南零陵等地 六塘街内有高大宽敞的湖南会馆。”“潭下圩 历来是县境西北部山区和龙胜东部木竹炭及大宗 土产的集散地,清咸丰年间,店铺日多。湘、赣、粤 ……县投税。”[4](Fsss)然后从永州府东安县进人宝庆府、 衡州府。这是《皇明世法录》嘉靖四十年王姓御史 在《湖广行盐》里,所记载的广东盐运销湖南宝庆 府的运输路线,而运往湖南道州、江华、永明等县的 盐,则是走龙虎关一线。 湖南粮食也是湘桂走廊商品运输的重要物资, 其运销路线为桂林官道和湘漓线,即湘北之稻米聚 于衡州,沿湘江南下,至永州府,过全州,达桂林;或 走官道运至全州,抵桂林,与桂林府、平乐府所产之 米汇于梧州,经梧州运往广东。据《乾隆实录》卷 一六七记载:“粤东告籴,请于附近粤省之永州、衡 州、长沙等三府,及所属长沙、善化、湘阴、湘潭、衡 阳、衡山、零陵、祁阳等八县,加贮谷内,酌拨八万 石,以供买运。如有不敷,再于稍远之岳州、常德各 仓,拨二万石接济。”湘米南下广东、广西的情况, 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义宁县志》载,光绪十一 年(1885年),义江大水,沿岸被淹之房屋十之五 六,次年饥荒。1886年农历4月,仅湖南通道、武 岗两县运来临桂五通圩的谷物,就达3万余石。 湖南在明清时期是主要的产茶大省之一,其中 红茶产量最多,大部分由粤商贩运至广州出口,另 外,有些粤商还在湖南经营铁制品和收购苎麻、槟 榔等农产品,其运销路线就走湘漓线或桂林官道至 桂林,然后浮府江,下梧州,达广州。 明清时期,伴随广西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广 西与周边经济高梯度区域湖南和广东的交通网络 日臻完善。流通渠道的畅通促使湘、粤两地的商业 移民与资本不断转向广西,作为传统社会中各地客 商商业文明与商业资本相结合的有机体——会馆, 也应运而生。粤东商人人数众多且资本雄厚,对广 西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无东不成市”,粤东 会馆遍布广西各商业点。湖南会馆则“偏北一 隅”,主要集中于桂北的桂林、柳州、全州、兴安、贺 县、恭城、平乐、灌阳等地的城乡各商业要地。这种 格局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湘商资本不如粤东商AS 等地商人多聚于此,建有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南 会馆。”“资源县合浦街成为当时最繁华的湘桂水 运货物集散的商业中心之一,有‘小南京’的美称, 经商者往往皆楚南客商,自湖南贩苏木条等杂货至 桂省,自桂林贩运棉花、白糖等杂货至湖南。”资源 县与湖南新宁县有出入湘桂走廊的资江相连,彼此 物资交流多赖水运。 广西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利润的扩大,驱使 商人由客贩转为侨居,或举家前往,或娶妻置产,逐 渐世代侨居下来。如咸丰八年(1858年)桂林《湖 南会馆备置义地碑记》云:“吾人由楚人粤已来,侨 寓桂林省会者,已实繁矣,生齿既殷,老死者亦 伙。”荔浦县“坊郭城厢,民戍杂居,商贾皆东粤三 楚之民”。阳朔县“客籍多有来自湖南、广东、江 西、福建诸省者”。可见,当时湖南的商业性移民 伴随着湘桂间商业交流的发展而逐渐增多。湖南 商业移民的到来,其生活习俗、语言以及重耕读的 文化传统,对当地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M].南宁:广西 人民出版社.1998. [2]黄现番,等.壮族通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 社,1988. [3]《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一[z]. [4]陈世锡:《皇明世法录》卷二十九《盐法》[z].台北:中 国史学丛书本. [5]谢德裕.千年古镇五通圩[z]. [6]桂林市房地产管理局.桂林房地产志[M].桂林:漓江 出版社.1996. [7]广西省统计处.广西年鉴・第三回(1944年)[z]. [8]灵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灵川县志・第十一篇(商 业)[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9]蒋崧,唐元,等.道光《西延轶志》卷二,清道光二十年 (1840年)刻本. [责任编辑:清泉] 1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