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贫血的输血治疗

2020-04-15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贫血的输血治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第10期 贫血的输血治疗 姜玉珍王秀丽姚娟 输血是临床治疗贫血的常用措施,“输血”狭义上 是指全血或成分血的输注,而从广义上则是指涉及血 液的各种制品的输注和应用以及输血治疗。 l输血的适应证 (1)全血:全血分两种即库存全血和新鲜全血。 ①库存全血是保存在4Z;±2℃的全血,根据保 存液种类不同,保存期亦不相同,ACD全血保存期为 21天(枸橼酸一枸橼酸钠一葡萄糖保存液),CPD全 血保存期为21~28天(枸橼酸一枸橼酸钠一磷酸二 氢钠一葡萄糖保存液),如果在ACD和CPD基础上 加入腺嘌呤即ACDA、CPDA全血,保存期可达35 天: ②新鲜全血,目前尚无统一标准,通常认为采血 后24小时内血液为新鲜全血,其实并不准确,要以输 血的目的而定,如果输血的目的是为了补充红细胞和 血小板。需输注12小时之内的全血,超过12小时就 不新鲜了;如果输血的目的是为了补充红细胞和白细 胞,需输注8小时之内的全血,超过8小时亦不新鲜 了。一般来说,在4Z;保存条件下,5天以内的ACD 全血或10天以内的CPD全血均可视为新鲜全血。 全血输注的优点是含有近一半的红细胞和一多 半的血浆和保存液,且输注流畅,主要适用于血容量 不足且有进行性出血的急性大量出血的病人,全血能 同时提高血液携氧能力和补充血容量,如大出血、严 重创伤、换血等。 全血输注的缺点是由于血浆存在,易引起输血反 应,由于全血容量较大,对某些患者可引起循环超负 荷而致心衰。另外全血内的血浆含有高浓度的抗凝 剂,过量输注可引起中毒反应,全血内的各种成分不 浓、不纯、含量少,达不到预期疗效且易传播肝炎、梅 毒、艾滋病等,因此血容量正常需要输血者或婴幼儿、 老年人、慢性病虚弱者、心功能不全病人不要输全血。 另外,周输血或妊娠已产生白细胞抗体或血小板抗体 者,或预期反复长期输血者,不宜用全血(如海洋病贫 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 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 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成分输血的优点是一血多 用,节约用血,一人献血,多人受益。还可避免因输人 不必要的成分所致的不良反应。由于制品的浓度高、 纯度高,因而疗效好。 ①红细胞输注:红细胞制品的种类主要有: 浓缩红细胞:即全血经离心分浆后剩下的部分。 其优点是具有与全血同样的携氧能力,而容量仅有全 血的一半,抗凝荆、乳酸、钾、氨等比全血少,使用更安 全。适用于持续慢性出血者、手术前后及术中出血 者、严重贫血或贫血伴有心功能不全、肾病及尿毒症、 酸中毒或高钾血症者。输注剂量视病情而定,1U (200ml全血制备)可提高血红蛋白5g/L。 少白细胞红细胞:这是一种移除白细胞后的红细 胞,国内多用正位离心法、倒置离心法制备,可除去 80%白细胞,同时也损失20%红细胞。国外多用过 滤法,可除去99%白细胞,可在床边一边输血,一边 过滤,简便、效果好,但价格昂贵,限制推广使用。适 用于多次妊娠或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 体者、准备做器官移植者、需要反复输血者(重型地中 海贫血、再障、白血病、MDS等),输注剂量同浓缩红 细胞。 洗涤红细胞: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3次,去除白 细胞和血浆的红细胞制品。去除95%以上的白细 胞,去除99 5%以上的血浆,去除细胞碎屑、乳酸、抗 凝剂等,保留红细胞量仅80%。适用于有严重输血 过敏史(包括IgE抗体及IgA抗体)者、免疫因素所致 贫血者、PNH、AIHA、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等。 冰冻红细胞:除去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的浓缩 红细胞,加用防冻剂后,放人一80℃低温保存,用时放 在37-40'12恒温水浴中解冻,再用0.9%生理盐水溶 液洗脱防冻剂,最后配成红细胞0.9%氯化钠溶液悬 浮液代应用。适应证同洗涤红细胞,最大优点是可长 期保存稀有血型的红细胞,供稀有血型者输用;保存 自身输血以备必要时应用。急性再障患者,在等待骨 髓移植时,如必须输血宜用本晶.以增加移植成功率。 幼红细胞:是指网织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 红细胞。其特点为输人后存活期比普通红细胞长,携 氧能力比普通红细胞强,延长输血同隔时间,减少输 血次数。周本制品需用血细胞分离机收集,成本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8 尚未广泛应用。 代血浆或晶体盐红细胞悬液:将全血移去大部分 血浆后用代血浆或晶体盐保存液,加入红细胞内代替 移去的血浆。用于同时需要扩充血容量和纠正贫血 者 如各种手术、中等度出血。 输注红细胞主要纠正缺氧状态,是治疗贫血最有 效措施,但并非贫血者均需要输红细胞,因此,临床上 决定输用与否,不仅看患者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数 值及其下降速度,更应注意患者对氧需要及心、肺贮 备能力。 ②粒细胞输注:临床上输注白细胞主要是指粒细 胞。 通常利用离心、过滤和沉降等原理进行。一般采 用室温22 212,不振荡的方法保存粒细胞浓缩物, 最长时间不超过8小时。适用于因粒细胞缺乏症而 致贼血症或威胁生命的严重感染;粒细胞绝对值< (0 2~0 5)x 10 几;急性白血病、急性再障及其他恶 性肿瘤放、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新生儿败血 症等。输注粒细胞的疗效评价不是观察粒细胞绝对 值是否增加,而是观察体温是否下降;感染是否得到 控制。因为粒细胞输注后,很快离开血管,在肺部聚 积,以后重新分布于肝和脾,有感染时常移至感染部 位。粒细胞输注每次至少(1.5~3 0)×10 个粒细 胞,一旦开始输注,必须每日1次,连用4~7天或感 染得以控制。粒细胞输注指征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 个条件:第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 5 X 109/L;第 二,有明确的细菌感染;第三,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 48小时无效且还需权衡利弊后才可输注 目前粒细 胞输注的需求量已太幅度下降,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粒细胞离体后功能很快丧失,且目前普遍应用 手工法分离的粒细胞剂量不足,达不到预期目的:第 二,粒细胞抗原性强,异型输注可产生同种免疫反应; 另外,浓缩粒细胞中常混人大量的有免疫活性的淋巴 细胞,可使免疫功能减低的病人发生输血相关性移植 物抗宿主病(AT—GVHD);第三,粒细胞输注易发生 肺部综合征,且能传播巨细胞病毒等;第四,新型高效 抗生素不断发展,其抗菌、控制感染的疗效不比输注 粒细胞差;第五,细胞因子(G—CSF、GM—CSF等) 临床应用,能促进粒细胞的增殖。 ③血小板输注:血小板减少而致出血者,输注血 小板后可使病情缓解 由于分离与保存血小板的技 术已普及,血小板输注大为增加。血小板制品主要有 三种即富含血小板血浆、浓缩血小板及少白细胞血小 中国杜区医师 板。血小板制备方法有手工法和机采法:手工法: 200ml血分离制成1U,含血小板2 4×10 个,需多 个随机供者的血小板才够1个治疗剂量(WBC、RBC 污染率高);机采法:用血细胞分离机由单个供者制备 的血小板就达1个治疗剂量,1U含血小板(2.5~ 3.d)×10“个,甚至更高且产品纯度高。血小板输注 适应于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血小板计数<20×10 / L,伴有严重出血者;血小板计数不低,但功能异常所 致严重出血或需手术者;大量输血所致稀释性血小板 减少(PLT<50×10 /L)伴严重出血者;血小板<5 X 1O /L,有无出血都应及时输注,以防颅内出血。血小 板输注剂量要视病情而定,一般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输 人血小板1 0 X 10“个可使输后1小时的外周血血小 板增高10×10 几,成人一次需要手工法制备血小板 10U,隔日1次;机采法制备血小板1U,隔2日1次。 输注血小板后疗效评定,应 患者的出血是否得到控 制来判定。 2输血的禁忌证 输血虽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措施,但非绝对安全无 害,因此在临床应用时须权衡利弊,掌握一个原则, 即:可输可不输者不输,可多输可少输者少输,不宜输 者则不输。现将血液制品输注的禁忌证简述如下: 全血:有严重输血反应者;各种免疫性疾病引起 的贫血;PNH;血液透析;器官移植;贫血伴有心衰者 等都不宜输全血。保存期较长的全血不宜用于换血、 酸中毒、高钾血症及尿毒症者 红细胞及其制品:轻度贫血、估计有足够再生能 力的贫血 及药物能纠正的贫血,都不先考虑输血。 ABO与Rh血型不合者禁用。 粒细胞:已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如发热反应、输血 有关急性肺损伤等及血清中检出白细胞HLA抗体 者不应输用。 血小板:①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② 与肝素相关血小板减少;③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以上几种疾病均不可输注血小板。 3输血反应 发热反应: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体温升 高井有发热症状,主要表现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8 ~4o℃,有的患者可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但血压 无变化,反应可持续1 5~6O分钟,然后逐渐好转,几 小时后完全消退。治疗时首先应区别是单纯热原或 免疫反应,还是细菌污染血或轻度溶血;暂时中止输 血,给予对症处理,如保暖、降高温、肌注异丙囔或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第10期 19 替啶 不全;轻度溶血反应可无明显黄疸,重者输血后1小 时黄疸出现;少数患者可有出血倾向。治疗:第一,立 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道,取尿查血红蛋白,密切观 察血压、呼吸、脉搏、体温,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 水电锵质平衡,检测血钾、BUN、CRE、PLT、PT、纤维 过敏反应:常以荨麻疹、颜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 为特征。轻者表现为荨麻疹、颜面部血管神经性水 肿,亦有少数表现为下肢腓肠肌疼痛、腹泻,严重者可 有支气管痉挛、咽部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治疗:① 表现为荨麻疹者可给予抗组织胺药如苯海拉明、赛庚 啶等;②表现为支气管痉挛者可皮下注射1:1000肾 上腺素0 3~0.5ml,严重者或症状持续者,静点地塞 米松5~10mg;③出现过敏性休克时,先皮下注射 蛋白原等;给予大量液体、利尿,若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或血红蛋白尿,给予碱性药物;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 素静点,a一受体阻滞剂应用妥拉唑林或酚苄明,严禁 使用血管收缩剂;若发生DIC,并有出血征象,立即用 肝素,首剂3000~6000U,以后每小时600~1200U 1:1000肾上腺素,肌注间羟胺10rag,静点地塞米松, 并抗休克处理;④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在面部处理 同荨麻疹,若出现会厌水肿,应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做 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防止窒息,同时静点地塞米松; ⑤发生过敏反应后减慢输血速度,严密观察,若反应 轻、无发展,对症处理后可在血中加地塞米松5~ 10rag后继续输血,反应重停止输血。 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后,输入的外来红细胞急 剧破坏引起的征象称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虽低, 但危险性大,死亡率高。根据红细胞血型抗原不同, 溶血反应分为两大类:急性溶血性反应和迟缓型溶血 性反应。①急性溶血性反应:输入少量血液后,突然 剧烈腰痛、头胀、心前区压迫感、寒战、高热、恶心、呕 吐、呼吸急促、脉细弱,苍白、大汗、皮肤潮玲等休克症 状;血管内溶血>50ml可出现血红蛋白尿,血浆游离 血红蛋白增高,尿潜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 静注,持续6~20小时,直至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征象 稳定;若有休克可抗休克治疗;发生溶血反应后,应追 查原因,做有关检查。②迟缓型溶血反应:以Rh血 型不台为多见。输血后3~7天或7~10天出现黄 疸,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高,并有球形、畸形及聚集红 细胞,个别患者可有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一般不需 浩疗,但血红蛋白下降太低者,需再输血。 输血传播疾病:输血可传播多种疾病,主要有:病 毒性肝炎;艾滋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 I和Ⅱ)感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梅毒;疟疾 等。 作者单位 吉#大学第二医院血粮科(姜玉珍、王秀丽);扶余县医院血 赣科(姚蛆) 贫血病人的护理 章宝玲王守云王辉 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由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引 理,这是因为与贫血发生的速度有关,急性贫血.病程 起的共同症状。单位容积内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Hb)、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细胞比容(HCT)低于 同性别、同年龄、同地区的正常值,且有临床症状谓之 贫血。临床上常根据血红蛋白浓度(以成年男性为 例)将贫血分为轻度贫血(Hb<120g/L),中度贫血 (Hb<90g/L),重度贫血(Hb<60g/L),严重贫血(Hb <30g/L)。对贫血病人的护理除了要看其血红蛋白 进展迅速,血容量明显减少,机体不能在短时间内适 应,表现就重;反之,慢性贫血,病程长,疾病发展缓 慢,无明显的血容量减少,机体对这种低氧状态已逐 渐适应,加之红细胞内2,3一DPG的产生和浓度增 高,使红细胞在组织中释放相对较多的氧,临床表现 相对就轻。另外,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程度不同的贫 血,尚可表现出引起贫血的原发病的症状。因此,要根 据不同情况,来护理不屙贫血的病人。如:溶血性贫 血的病人,要注意溶血的再发,密切观察红细胞和血 红蛋白是否仍在继续下降?黄疽情况是加重,还是减 浓度减低的程度外,还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灵活 掌握,如:有的患者,虽然血红蛋白浓度<60g/L.面 色苍白较重,但无发热、无明显出血,生活自理状况较 好;可有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不是很低(70~80g/ 轻?尿量的多少,颜色的深浅和肾功能的改变,以及 饮食和药物中能诱发溶血的因素;恶性血液病或其他 L),可临床症状偏重,活动后心慌、气促,生活不能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