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西梧州骑楼城调查目录 综合

2023-07-25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广西梧州骑楼城调查目录 综合


梧州骑楼城调查要目

日期: 2010年11月

本调查要目分为6个部分: 1、梧州的气候条件; 2、梧州生产状况;、

3、梧州交通状况、骑楼城交通状况; 4、骑楼城分布和骑楼建筑的类型; 5、骑楼城的物质交易类型;

6、自拍短片一段,配合说明调查要目。

1、梧州的气候条件

梧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复长冬短,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为21.0℃,最热月是7月,月均气温28.3℃,最冷月是1月,月均气温11.9℃。无霜期为350天,全年日照时数1835.9小时,降水量1485.0毫米。

2、生产状况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梧州,目前森林覆盖率达72.3%,位居全区第一。2000年该市按照建设现代林业的要求,共引进、推广速生丰长林1544.9公顷,而1999年才44.9公顷。同时,梧州市重点抓了工业用材、纸材、松脂、肉桂、八角、竹子六大商品林的建设。现在全市商品林总规模已达到76万公顷,占有林面积的90%以上,其中肉桂、八角等经济林的面积达到11万公顷,比“九五”前几乎翻了一番。2000年该市共营造生态工程林8000多公顷,其中有11.5%是马占相思、巨尾桉等速丰树种。全市宜水产养殖水面积达8.37万亩。

图为梧州丰富的物产资源

2

3、梧州交通状况、骑楼城交通状况

梧州市是我国西部大开发12省(市)区中最靠近粤港澳的城市。东邻广东,南接玉林,西连贵港,北通贺州、桂林。浔江、桂江汇于市区为西江。三江交汇处黄绿分明,人称鸳鸯江。梧州集广西水流85%以上,有“广西水上门户”之称,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梧州口岸有百年对外贸易历史。水路距广州341公里、香港436公里、澳门384公里,为广西距港澳最近的港口口岸城市。梧州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梧州口岸有百年对外贸易历史。二三十年代,梧州经济进入鼎盛时期,当时“资本最雄厚者,以银号为第一,平码次之”。一度成为广西的金融中心。 目前梧州交通状况:

(1)铁路——州市目前拥有洛湛铁路1条铁路,以后还会建成南广高速铁路(2012年通车)、柳肇铁路(2010年开工,梧州—肇庆段与南广高速铁路平行),拥有梧州火车站、梧州火车南站。

(2)公路——共有3条国道、7条高速公路以及2条国家级高速公路。

(3)国道——共有3条国家公路:207国道,锡林浩特---海安;321国道,广州---成都;324国道,福州---昆明。

(4)高速公路——共有5条高速公路:南梧高速公路;桂梧高速公路;广梧高速公路;岑罗高速公路;贵高速公路。

国家级高速公路——G65包茂高速公路;G80广昆高速公路。

(5)航空——梧州机场在长洲岛东侧,可起降波音737客机,开通有前往南宁、广州、深圳、西安、重庆、珠海等的航班。

(6)水运——梧州的水运发达。自从1897年梧州开埠后,逐渐成为云贵川湘粤的货运中心。现在的梧州港是华南第二大内河港(仅次于广州黄埔港),李家庄码头建成后,大大提升了梧州港的货运吞吐能力。目前梧州新港正在动工。随着“西江黄金水道”的逐步深入,全自治区成为以南宁、贵港、梧州为主要的水运城市的枢纽带。目前梧州为广西第二大内河港,08年吞吐量为900万吨。

1897~1908年,梧州近代对外贸易兴起。

1897年,梧州口岸开辟为广西第一个通商口岸,依托西江水运,云集国内外客商,商贸兴起,以梧州为中心形成了西南与华南对外贸易的商业中心。湘桂铁路开通前,广西境内进出口物资有80%途经梧州,故梧州又被称为广西的“水上门户”。

由于其水汇三江,“东望五羊,西通八桂”(射君惠《梧州府志》),从桂江溯江而上,通过秦代开凿的灵渠,可达湘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沟通两广与中原的联系,因而在珠江流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战略地位,受到历代皇朝的高度重视,曾成为岭南地区的首府。鸦片战争后,英、美、法、日等国,为控制梧州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争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签订《续议缅甸条约附款专条》,将梧州辟为通商口岸。

梧州航运业进入兴旺发展时期。自梧州开关后,梧州成为广西第一大港,珠江第二大港,外轮进出梧州港口,客货轮船昼夜开航,上航南宁、柳州、桂林,下航广州、香港、澳门等,与30多个城镇直接通航。有18条客货航线,水运四通八达。是“广西与沿海省份沟通之孔道”。

1931年在梧州注册登记的共41艘运输船舶,其中50吨~100吨级船舶28

3

艘。100吨~500吨级11艘。

1935年,广西全省航业商号50多家,梧州占22家,为44%,全省航业中梧州占49.84%。由于广西的航运业主要集中在梧州,广西内河的主要航线也汇集在梧州,因此广西航务管理机构也多次设在梧州,以便管理整个广西的航运业。 骑楼城交通状况:

梧州骑楼城地处两江交汇处,且是河东老城区,故常受到洪水淹泡。

骑楼街主要分布在大东上路、大东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环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设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等街道上。骑楼城位于交汇处,距离旧时的码头很近,位置的优越使骑楼城一派繁荣。今日梧州南环路依然可看到昔日最旺的骑楼街的风采。

民国13年(1924年),梧州开始拆城扩马路。拆城后,南环路从桂江一桥头起,至今东信大楼止。该路一字排开向南,原有城门叫“大南门”和“小南门”。梧州城的走向,到东信大楼方向已到南边,所以定名叫南环路。在当时,南环路是梧州市内马路最阔(24米)的路,又直又长,又是市中心,所以人气最旺,骑楼铺位也最靓。此后,众商看准南环路人气最旺这一特点,纷纷选铺经商。茶楼酒家、戏院、电影院也相继开业,各行业也立足南环路。此时南环路铺无空置,行人如潮,热闹非凡。

4、骑楼城分布和骑楼建筑的类型

图为改建后的骑楼结构

骑楼分布:

骑楼街东起梧州大酒店沿云盖路、阜民路、文化路、东中路、东正路、建设路、桂北路至桂江、西江所围合的骑楼密布的区域,约一平方公里。其主要街道有:大东上路、大东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环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设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等街道上。

4

布局:

梧州的骑楼建筑主要是前铺后宅,下铺上宅、住商合一。

骑楼建筑是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而设计建造,一般为三四层楼房,地层商铺门面向内缩入2至3米让出来作为人行走廊——亦叫“骑楼底人行道”,这样既可以替行人遮阳挡雨,又可以为商铺营造舒适环境;楼房二层一般设有水门,是为备洪水浸街时楼上方便出入用的,可以在水门放下一把竹梯,从竹梯上下搭艇,也可以在水门放下竹篮向沿街巡游的售货小艇购买米、油、蔬菜、火油、电池等生活必需品。临街砖柱上镶嵌铁环高低各一只,亦为备拴泊船艇系缆绳用的,这些都是因为梧州地处三江水口,几乎年年有几次洪水淹街的特殊需要。 结构:

对梧州骑楼而言,改善人居环境与骑楼的保护存在着较大的矛盾。追溯梧州骑楼形成的历史,当时街区的划分,地块窄而深,以最大限度地沿街布置商业,争取更多的顾客,从而获取最高的房地产价值。由于连排建设,建筑紧靠建筑,建筑内部只能依靠前、后采光和通风。但是,由于建筑的进深较大,一般在20米至40米之间,天然采光效果不佳,本身先天不足。再由于连年洪水的光顾,建筑内部阴暗、潮湿。同时缺乏卫生间等现代生活的设施,居住环境恶劣。

图为骑楼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梧州骑楼的建筑类型: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骑楼文化源于南洋,与国内当地的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不同风格的骑楼建筑。梧州骑楼大多建于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早期多为欧亚混合的巴洛克式,女儿墙为巴洛克山墙,立面装饰花哨,线条繁杂,阳台、窗楣多为阿拉伯尖拱,此种风格的骑楼,梧州现存数量很少;中期的骑楼为欧亚混合的文艺复兴式,女儿墙较为平直,统称为贯通整个屋面的矮栏杆、矮墙、或“宝瓶”栏杆,立面较为朴素,装饰较少,无阳台或假阳台,窗楣为圆弧形的拱券,梧州骑楼也较为多见;晚期为中国传统式,实用为主,立面装饰简单趋无,线条平直,女儿墙贯通,中国传统的窗花,梧州骑楼多为此类风格;现代的骑楼,顾名思义为现代所建,特点是建筑体量高大,装饰风格多采用现代手法和构建,数量很少。

5

5、骑楼城的物质交易类型

物质交易的定义:按交易周期的不同可分为现货交易和合同交易两大类型;按交易目的和交易标的不同可分为电能交易、辅助服务交易、输电权交易等;按交易标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电力实物交易和电力金融交易两大类。

梧州市位于广西的东部,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1879年辟为通商口岸后,成为广西乃至西南诸的出海口,往来香港、澳门的水上门户。民国初期,为满足日益繁荣的经商贸易需要,梧州开始形成沿街骑楼建筑,骑楼既可经商、居住,又可为行人遮雨挡阳,融合了中西建筑的精华,形成独特的建筑布局和风格。然而经过了近百年的风雨沧桑,这些街区、建筑已日趋破旧,商贸也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与昔日的辉煌相比。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梧州已经出现有代客买卖货物,索酬行佣的经纪业“平码行”。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农副土特产谷米、矿产、桐油、茶油、生丝、桂皮、木柴、木炭、山货、药材、牲口等及手工艺制品出口和棉纱、布匹、火柴、煤油、面粉、西药、染料、五金机电产品等进口的集散转运地,占据了梧州对外贸易史上重要的位置。到民国10年(1921年),九坊街的平码行发展到20多家,14年有30多家,抗战期间有所回落,抗战胜利后为鼎盛时期,有100多家,几乎整条九坊街成了店铺。据26年统计,梧州比较出名的平码行有:公和利、穗荣、裕和、广源成、元聚兴、隆昌兴、时泰隆、镇安、公荣、裕丰、公昌隆等11家,占市平码行业34.38%;道生、兆生、成昌、兆昌等4家,占市水上平码行业26.67%。代理桂江一带和广东江门、九江、广州等地的业务,每天桂江江面上,桅杆林立,船只无数,以致出现“日斜谷埠才减价,小艇如梭密往还”之盛景。 自光绪三十一年至民国17年(1905至1928年),梧州海关最低年收入白银32万两,最高年达74万两。当时,广西财政年收入70%来自梧州。民国24年(1935年)统计,在梧州开设的银钱业商号有福隆、慎隆、广昌、立成、恕德、普隆、大荣、荣丰、以德、德安、合源、邓泽、逢源、三栈、德栈等16家。占梧州市银钱业商号18.39%。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广州顺德一龙姓族人在梧州开设“调安”酱园门市部,这是梧州酱料业中历史最久的老店号。民国33年(1944年),日本军队侵占梧州时,门市部遭火烧。抗战胜利后,门店重新修整,并填平屋后河滩地改为仓库,仍以百年老字号招徕顾客,其产品“大内油”、“太上皇”生抽王畅销粤港澳。咸丰三年(1852年),广东顺德人甘树棠在梧州开设梧州最早的商行“天宝华”,专营国产小百货,特别是嫁妆奁品、玉器首饰制品等,品种700多种。光绪年间,广东鹤山一贫民梁颂唐来梧州打工谋生,后投身鸦片走私。二十五年(1899年),投资白银300万与人合伙开设均隆银铺。三十年(1904年),开设福隆银铺。三十四年(1908年),开设慎隆银铺,成了广西最大的富商。民国3年(1914年),代理法国谦洋行染料的谦发号在梧州开业,经营狮牌靛粘,并自设染厂,老板是当时号称华南染料大王的谭清源。民国5年(1916年),广东中山石歧郑福兄弟4人,原是肩挑托布的布贩,清末来到梧州开设永福布摊。在梧州开设“镇隆号”布匹丝绸店,经营国产和进口布匹丝绸批发零售业务,在广州香港开分店,在上海设庄采购商品。26年,广州李裕兴商号在梧州开了个前店后厂的织作坊,日产袜100余双,开创了梧州第一家织袜工场。解放前夕,在梧州经营五金交电化工和照相器材的行业有兴隆、梧兴行、祥兴、荣泰、建成、仁泰、永德、和益、美记、天兴、义成、大陆行、永生行、永隆、明记、宝兴等商号。1949年12月,刚刚解放的梧州,就迎来了第一家国营商业公司广西省梧州市贸易公司在梧州成立,开创了梧州国营商业的历史新篇章。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