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化理论与《红楼梦》中三次狂欢场面
已有 969 次阅读2009-12-23 07:30|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童庆炳
人类虽然分为许多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点。但同时,不同民族的人,由于人性总是相通的,又会有许多共同的社会的、审美的取向。巴赫金通过对拉伯雷《巨人传》的阅读,提炼出了一个“狂欢化”理论,对我们很有启示意义。曹雪芹的《红楼梦》似乎与巴赫金离得很远,但我们仔细阅读他们的著作,发现他们的“文心”是相同的。如果说曹雪芹用感性的艺术场面诠释了“狂欢化”的话,那么巴赫金则用他的理性的智慧论证“狂欢化”。
巴赫金是前苏联学者,著名文艺理论家,他在研究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家拉伯雷的时候,从民俗文化的视野,提出了文学理论中“狂欢化”这个理论。主要的著作是《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这个理论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兴趣。认为它也是一种解构主义。实际上这样的解释是不够的。“狂欢化”理论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诗学,是由于巴赫金丰富的西方中世纪民俗知识积累所形成的理论创造。
拉伯雷是可以与莎士比亚比肩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家,他的小说《巨人传》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但是过去的拉伯雷总是不能充分被人所理解,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由于人们总是用文艺复兴时期建立起来的理性、理想、典雅、规范、标准语言等观念去套拉伯雷的作品,也就是巴赫金所说的“现代文艺学的一个主要不足在于它企图把包括文艺复兴时期在内的整个文学纳入到官方文化的框架内”。巴赫金认为要了解拉伯雷的创作,就必须了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笑文化。中世纪的狂欢节一般一年有三个月。在狂欢节的各种活动中,如游行、演出、祭祀,有扮演小丑、傻瓜、巨人、侏儒和畸形人的极为热闹场面,充满笑。狂欢节是人们的“第二生活”,在这第二生活中,人们摒弃官方的
一套,而达到不受束缚的自由自在的境界,与平时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狂欢节的特征是:1、人们摆脱中世纪时期平日生活中等级关系。狂欢节是无拘无束的,全民性的,统治者和平民在节日中,不能不处于平等的甚至颠倒的地位。这样就使人摆脱一切等级关系、特权、禁令,并从非教会非官方的观点来看世界,置身与原有的制度之外。2、人们产生“狂欢节的世界感受”和乌托邦式的思维。由于上面所说的情况,人们在狂欢节中的感受发生了变化。平时要讲究身份、角色、职业等,可在狂欢节时刻,人门不拘形迹,在摆脱上述束缚后,人回到自身,异化感消失,摆脱神学严肃性休息一下,开开僧侣的玩笑。3、人们动态的发展的观念的强化。狂欢节的节目和活动,都包含了生死相依,更新与衰落相伴,有盛筵的欢乐,但有没有不散的宴席。总是面向未来和发展。这与官方的节日不同。官方的节日无非是庆祝他们的统治的万世永恒、万古常青。总是面向过去。
拉伯雷的小说的诙谐和嘲笑完全是“狂欢化”。他写奇怪的身体,写饮食,写排泄,写性,写骂人的脏话,写广场的欢笑等,巴赫金称为“怪诞现实主义”。如拉伯雷小说中有浇尿和用尿淹军队的情节。如《巨人传》中高大康把尿浇到巴黎人身上的故事。高大康的马在一个浅滩上撒尿,淹没了毕克罗寿的部分军队。还有朝圣者陷入高大康的尿河中的故事。巴赫金分析说:“尿和粪便的形象……是正反同体的。它们既贬低、扼杀又复兴、更生,它们既美好又卑下,在它们身上死与生,分娩的阵痛与临死的挣扎牢不可破地连结在一起。”作品中有许多所谓“广场语言”。如有的章节是这样开始的:“著名的酒友,还有你们,尊敬的花柳病患者……”巴赫金分析说:“在这些称呼中辱骂和赞美混为一体。肯定的最高级与半是骂人的词语‘酒友’和‘花柳病患者’合而为一。这是辱骂似的赞美,赞美似的辱骂,对于不拘形迹的广场语言是颇有代表性的。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民俗文化的视野来分析作品。这在思想上是很有意义的。最重要之点是:?颠覆等级制,主张平等的对话精神,?坚持开放性,强调未完成性、变易
性、双重性,崇尚交替与变更的精神。在方法论上,则启发我们,研究文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流行的、规范的、教条式的观点,完全可以从民间笑文化的视野吸收营养,另开一扇窗户,来看文学世界。这个方法论具有普遍的意义。
如中国的几部古典长篇小说,都可以从这个新的文化视野进行分析。如《红楼梦》中“玩童闹学”(9回),就是一次非儒教的狂欢。义学本是读圣贤书的地方,最讲究礼节的地方,如今却发生了带有狂欢性的闹学事件。当这个事件达到顶点时,确有过节般的气氛。“贾瑞急得拦了一回这个,劝一回那个,谁听他的话?肆行大乱。众顽童也有帮着打大平拳助乐的,也有胆小躲过一边的,也有立在桌子上拍着手乱笑的、喝着声叫打的,登时鼎沸起来。”对于整体要枯燥地背诵陈旧的“四书无经”的儿童来说,这次活动,的确是他们的一次狂欢。在狂欢中,把儒教的伦理消解了,这只要考察这件事情的起因,以及当时那些污秽的话语,如金荣说秦重与香怜两人在后院“亲嘴摸屁股”,与子曰诗云的儒家道德教条作对比,就可以作出有意味的分析。又如“群芳开夜宴”(63回),怡红院的丫鬟给贾宝玉作生日,把十二钗都请到。吃、喝、玩、游戏,特别是其中作占花名的游戏,差不多晚了个通宵。胡乱歇一歇。芳官竟不知道和贾宝玉同榻。芳官知道后害羞了,可贾宝玉却说:我竟也不知道了。若知道,给你脸上抹写墨。不同阶级的人平等对话。阶级的隔阂在狂欢中消解了。人与人之间都是兄弟姐妹。但这只有在狂欢这一刻才能做到。还有一回就是大观园的螃蟹宴(40回)了。要是这三个场面用狂欢化理论来具体分析,可以分析出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东西来。
从拉伯雷到雨果 ———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谈起
发布时间:2010-03-15 浏览次数:
内容提要 本文从法国文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具有典型狂欢化形式和内容的欧洲第一部
长篇小说《巨人传》的来龙去脉和艺术特色,论述了狂欢化这种文学现象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社会背景,以及它在法国文学中的演变过程及其意义,同时对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作了进一步的研讨和阐释。
关键词 拉伯雷 狂欢化 《巴黎圣母院》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和《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这两部著作里,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狂欢化和复调结构的理论。他力图将社会学批评和形式主义批评结合起来,以狂欢节的传统来解释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拉伯雷这两位具有对话性和狂欢化创作特征的作家的作品,认为他们小说中的双重性和复调性起源于狂欢节。本文拟从法国文学的角度,对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作进一步的研讨和阐释。
一、《巨人传》———第一部狂欢节式的长篇小说
在欧洲文学史上,长篇小说是在吸收古代神话、东方传说、民间故事和市民文学等多种成分的基础上,由英雄史诗和骑士故事诗演变而成的。巴赫金作为苏联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为什么会依据法国作家拉伯雷的作品来阐释他的理论呢?因为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法国文学都突出地体现了长篇小说的这种演变过程,尤以《巨人传》最为典型。严格地说,《巨人传》是一部集古代神话、英雄史诗、骑士故事诗和民间故事等体裁之大成的巨著,正是拉伯雷把这些体裁糅合成了欧洲第一部具有粗俗、怪诞和颠覆功能等狂欢化特征的长篇小说。
《巨人传》(1532-1564)的原名是《高康大和庞大固埃》,共分为五部,叙述高康大和庞大固埃父子两个巨人国王的故事。第一部是《庞大固埃的父亲;巨人高康大骇人听闻的传记》,写高康大的出生、接受教育、以及在若望修士的协助下打败侵略者的过程。第二部名为《渴
人国国王庞大固埃传;还其本来面目并附惊人英勇事迹》,写高康大的儿子庞大固埃的故事以及他与巴奴日的友谊。从第三部到第五部,是讲巴奴日为了解决要不要结婚的问题,远渡重洋寻访神瓶上答案的一番经历。
《巨人传》的直接来源,是1532年在里昂出版的一本民间故事《巨人高康大传奇》,写的是巫师梅兰用巫术创造一家巨人的传奇故事,拉伯雷于1531年底到里昂行医,读了这个民间故事后深受启发,于是开始撰写《巨人传》。
关于巨人的传说古已有之,在中世纪尤为流行。例如庞大固埃是传说中的海鬼,专门把盐撒在熟睡的人的口中,让他们醒来时干渴无比。 “固埃”一词就有“干渴”之意。小说写他出生时从母亲肚子里带出来68匹驮着海盐的骡子,出生以后世界上三年无雨,这就表明了他的来历。他的父亲高康大是母亲怀孕11个月才从耳朵里生出来的巨人,胃口极大,出生时就大叫“喝呀”,要喝17,000多匹母牛的奶,等等,显然这些故事背景都来自民间的传说。小说里还有大量关于各种动物的故事,例如巴奴日与一个羊商争吵,就买了他的头羊扔进海里,结果整个羊群都跟着下了海,也是取自民间的常识。
《巨人传》充满冒险和打斗的故事,无疑受到了骑士文学的影响,而情节的怪诞、语言的粗俗和恶作剧式的搞笑,例如高康大大便后用小鹅擦屁股,把巴黎圣母院的大钟摘下来做马铃铛,庞大固埃撒一泡尿就淹死了大批敌人等,则更多地带有市民文学的特点。后三部的主题,都是为了解决巴奴日要不要结婚的问题。庞大固埃害怕结婚后戴绿帽子,这种担心源自中世纪的小故事和笑剧,因为妻子欺骗丈夫正是市民文学中最常见的主题,但《巨人传》并非各种传说和故事的简单堆砌,而是寓深刻的主题于滑稽逗笑之中,贯穿着反封建和反教会的人文主义精神。小说中高康大在学习神学和烦琐哲学后变得越来越愚蠢,后来一个人文主义者做了他的老师,才使他学到了真正的知识和技能。他为若望修士建立了德廉美修道院,“德廉美”在希腊文里的意思是“自由的意志”,其院规只有一条:“做你所愿做的事”,体现着人文主义
的理想。作品借庞大固埃和巴奴日等出海寻访神瓶,经过形形色色的岛屿,描绘了种种古怪的习俗,揭露了教会的黑暗和司法的不公,作品中对消灭贪赃枉法的穿皮袍的猫的描写等等,也都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体现了狂欢化的颠覆功能。
• 回复
• 1楼
• 2010-07-15 16:35
• 我也说一句
• fractious47
• 核心会员
7
《巨人传》一扫中世纪宗教文学的说教和骑士文学的言情风气,以寻找智慧源泉的神瓶为主题,用巨人的形象歌颂人的力量和智慧,张扬人文主义的理想,表明一个渴望知识、真理和爱情的新时代已经来临,所以它的主题就是对中世纪“神性”的颠覆,对骑士精神信条的颠覆。在艺术形式上,它超越了中世纪的韵文叙事文学,标志着近代长篇小说的诞生。从结构上来说,前两部以巨人的形象为主,特别是首先出版的《庞大固埃》是写给“酒鬼们”和“生大疮的人”看的,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后三部则塑造了巴奴日这个来自现实生活的动人
形象,具有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巨人传》也随之从神怪故事演变成了小说,正如昆德拉指出的那样:
幸运的拉伯雷时代:小说之幼蝶飞了起来,身上还带着蛹壳的残片。庞大固埃以其巨人的外表仍然属于过去的神怪故事,而巴奴日则已经悄然到达了小说的尚且陌生的未来。一门新艺术诞生的例外时刻,赋予了拉伯雷的这部书一种无与伦比的丰瞻性;一切全都在此:真实性与非真实性、寓意、讽刺、巨人与常人、趣闻、沉思、真实的与异想天开的游历、博学的哲理论争、纯粹词语技巧的离题话。今天的小说家———19世纪的继承者———对第一批小说家所处的这一如此古怪的世界,对他们拥有的欢乐的生活自由抱有一种羡慕不已的怀恋。①
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是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1348-1353),但它不是小说,而是故事集。英国诗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的结构比较统一,人物分别代表社会的各个阶层,但它也是故事集,而且是用诗体写成的。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与《巨人传》的影响不相上下,但是它的第一卷出版于1605年,比《庞大固埃》晚了73年。法国在拉伯雷之前也有过一些小说家,例如纳瓦尔王后、德佩里埃和拉萨勒,不过他们写的都是《七日谈》等故事和短篇小说。而诞生于15世纪末的俄罗斯,到18世纪末才产生了小说。所以相比之下,《巨人传》是欧洲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毫无疑义的。既然各国都有类似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什么只有拉伯雷才能把这些体裁糅合成长篇小说呢?这是因为在中世纪,文化被僧侣和贵族所垄断,作家几乎都是上流社会的王公贵族,例如薄伽丘经常出入那不勒斯王的宫廷,多次代表共和政权出使其他城邦;乔叟是爱德华三世的侍从骑士;纳瓦尔王后玛格丽特是弗朗索瓦一世的姐姐,德佩里埃是她的秘书,拉萨勒是路易十三的秘书等。
与这些贵族作家不同的是,拉伯雷是在修道院里自学成才的,他是恩格斯所说的多才多
艺和学识渊博的巨人,在医学、哲学、神学、考古、数学、法律、天文、地理、音乐、植物学等各个领域都造诣很深,而且特别具有文学和语言的天赋,通晓拉丁语和希腊语。后来他离开修道院漫游法国,四处行医,由于医术高超,曾作为红衣主教的私人医生两次考察罗马,得以广泛接触三教九流的人物。
这样,拉伯雷不仅目睹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而且熟悉了各行各业以及他们的行规俚语。他一方面从古代的拉丁语和希腊语里吸取营养,广泛使用行业术语、民间的方言土语以及种种插科打诨的俚语和双关语,形成了罗列拼凑和语音重复等狂欢节语言的风格,使《巨人传》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最奇特的语言交响乐”;另一方面他善于运用民间创作的寓意和夸张的浪漫手法,发挥民间故事丰富而动人的想像力,从而使小说具有民间文学和口头文学的特色。正如巴赫金指出的那样:“拉伯雷不仅在决定法国文学和法国文学语言的命运上,而且在决定世界文学的命运上都起了重大作用(恐怕丝毫不比塞万提斯逊色)。同样勿庸置疑的是,在近代文学的这些创建者中,他是最民主的一个。但对于我们来说,最主要的是,他与民间源头的联系比其他人更紧密、更本质,而这些民间源头是独具特色的。”②
二、狂欢化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
回复
• 2楼
• 2010-07-15 16:35
• 举报 |
• 我也说一句
• 有1篇回复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