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佑华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2019年第12期
从教十年,有幸几次参阅中考作文,所读虽然不乏佳作,但有一些文章乍看时,或形式新颖,新人耳目;或辞藻华丽、语言细腻;或典雅别致、有复古风;或情感浓烈、令人动容,细看却问题很大,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些写作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一、样式新颖却喧宾夺主
《辞海》释义,文,饰也。毋庸置疑,文章的确需要装饰。于是,考场作中穿越体、日记体、对话体、实验报告体、读秒体等貌似时髦的结构形式层出不穷。有时的确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殊不知,如果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不仅严重偏离写作的宗旨,更有喧宾夺主的嫌疑,功利指向极其严重。 二、辞藻华丽却矫揉造作
语言确实是中考作文考查的重点,但观如今作文,华丽风似乎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语文学习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文章中运用成语警句等来装点确可以为文章加分,但是,如果只是以华丽的辞藻,只能让阅卷教师厌烦。因为遣词造句的目的是传达贴合主旨的情感,如果为装饰而堆砌,语言的运用与情感的抒发便会愈行愈远。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与丰子恺先生的《给我的孩子们》都无华丽的辞藻,淳朴的情感却感人至深。 三、追求骈散却文体杂糅
就初中生这个年齡层次,中考作文考查的主要还是清晰的叙事能力,与相应的描写、抒情和议论(虽然有“文体不限”的解释说明)。但有大量学生的文章或通篇大叙、或全篇都议、或描写过甚,严重偏离主旨,这种忽略文体,甚至是抛却文体的做法对于国文的强化危害极其严重,很多学生可以高谈阔论,却下笔不成文。 四、情感逼真却明显失真
批阅作文时,本人略作统计,将亲友师长写成“高大全”的或者“死离别”的约十中有三。貌似情感细腻,实则情感荒漠,只是歌颂或诉苦,缺乏真情实感,抛却“真我真事真情”的真实生活,妄想以“易动人心的元素”来骗取共鸣或同情,只会适得其反。其实,只需要抓住生活细节,梳理人物间的关系,把握内心的情感波澜,运用氛围的渲染,平易的文章照样能打动人心。
以上问题的频繁出现固然与考试强化了功利心、学生缺乏阅读积累相关,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哪些举措呢?笔者试作如下尝试: 1.强化阅读,重视实践
进入中学,语文学科不自觉地沦为了学生心中的“二等学科”,有一个广泛的认知悖论,“语文是依靠小学基础的,花时间是无用的”。于是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是单纯灌输考点、题型、思路等等,遗忘了阅读才是学好语文的根。经典名著的阅读尤为关键,那是作家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文化阅历的积累通过文本展现的智慧结晶,开展深层次的阅读有助于我们提高审视文本、审视自我的能力,那样在写作的过程中才能够与自我的成长阅历相联系,做到有的放矢。
但是,实际情况是,许多班主任教师甚至是语文教师都将课外阅读视为时间的消耗、无效的付出,长此以往,学生的积累越来越少,可运用和化用的素材也越发稀缺,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物。
2.链接生活,重视真情
许多学生甚至许多教师认为,生活化的素材生活气息过浓,不能达到煽人情催人泪的境界,只有那至高至上至悲至喜的素材才能满足当今社会情感荒漠的人群的情感需求。实则不然,朱自清先生的诸多名篇,如《背影》《荷塘月色》等,倘若通篇细读,断无丝毫矫揉造作、情感虚假之处,全然是生活的事例(月夜散步、车站送行、为子买橘等)和朴素的言语,读者读来却能触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事实证明:只有生活的,才是真切的,才能感人心、动人情。
所以,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表述生活,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真感人。
3.放缓节奏,重视指导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初一、初二年级不讲作文,待到初三,将前几年的作文题进行范文的强化,甚至对中考满分作文进行模仿借鉴,这种“极速写作法”居然备受欢迎,显然,这是把中学作文教学格式化、简易化和随性化了。
实际上,对作文进行科学有序的规划,辅之以实在的训练指引,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连续几届学生的作文教学一直运用这样的策略,在审题、立意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初一指导谋篇布局(结构),初二指导选材和构思,初三再指导语言细节技法,这样扎扎实实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无论日常写作还是中考作文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结语:作文教学一直是近年来人们议论争论的话题,我想,只要语文教师扎扎实实地从细节做起,逐步推进,终能让学生爱上作文、爱上写作文,成为有思想、善表达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