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伏贴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20-06-05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三伏贴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三伏贴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摘要】 目的 探讨三伏贴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26例,应用白芥子、麻黄、黄芪、白术、细辛、僵蚕药物制成药饼,选取大椎、肺俞、脾俞、肾俞、定喘腧穴,分别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贴敷;对照组80例,应用斯奇康肌注,每次0. 5 mg,隔日1次,疗程36 d。两组行各自治疗方法后,均不再予以其他治疗。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8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3%;两组比较P<0.05。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三伏贴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

【关键词】 三伏;穴位贴敷;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难治性疾病,临床以长期反复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特征。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笔者根据“冬病夏治”理论,自2006~2008年选择中医传统方法和经典中药进行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26例,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6例入选病例均来自本院住院或门诊病例,均符合《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中有关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1],且排除具有咳嗽、咯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入肺结核、肺心病、肺脓肿、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炎疾患等。全部病例采用随机分组,观察组126例,男95例,女31例,年龄55~60岁43例,61~70岁例65例,71~75岁18例,平均64.77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2年,平均7.91年;对照组80例,男57例,女23例,年龄55~60岁28例,61~70岁例35例,71~75岁17例,平均65.31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2年,平均8.61年;两组之间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贴敷三伏贴;药物配制:白芥子、麻黄、黄芪、白术、细辛、僵蚕各1份,共研细末,加入适量生姜汁,调成糊状备用;腧穴选取: 取大椎、肺俞、脾俞、肾俞、定喘;操作方法:用生姜涂擦穴位, 以皮肤稍潮红为宜,将药糊摊在3 cm见方的胶布上,敷贴在穴位上,每次贴24 h;此后一年内不再给予其他治疗。

1.2.2 对照组 应用斯奇康注射液(卡介苗多糖核酸)肌注,每次0. 5 mg,隔日1次,疗程36 d。此后不再给予其他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1]自拟:临床控制:观察期内(三伏贴敷贴前至敷贴后一年)咳喘、咯痰、喘息等症状控制或

基本控制,肺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等体征明显改善。显效:咳喘、咯痰、喘息等症状明显好转,肺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等体征改善;好转:症状体征改善,但未达到显效水平;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81.8%,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安全性评价,两组观察和研究均未出现发热、鼻衄、皮损、皮疹、烦躁及肝肾功能损害等明显的不良反应病例。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学“咳嗽”、“喘证”范畴,其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内伏,外因责之六淫、饮食、劳倦及七情等。《丹溪心法》曰:“肺以清阳上升之气……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又因痰气皆能令人发喘。治疗之法,当究其源”,《景岳全书》载:“喘有夙根”。 “冬病夏治”是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指导下,“治未病”的具体体现。中医学认为,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病邪也随阳气升发而易随其外透,有些疾病易在冬天发作或病情加重,而到了夏季则缓解,此时用一些疏经通络的药物,可使病情得到改善。三伏之时为阳气最盛之日,方选阳性药物,为祛痰利气、散寒逐饮之品,穴选阳经腧穴,人体阳气得天阳相助,几阳相合,有助于阳性药物刺激阳经,共奏扶正祛邪,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防止咳喘发作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较优于对照组,且在观察周期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可见三伏贴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修订.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80,3(1):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