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启智兴邦:张謇开办教育与“中国梦”的实践探索

2022-06-05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启智兴邦:张謇开办教育与“中国梦”的实践探索
第14卷第2期 2 0 1 4年6月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Journal of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Vo1.14.No.2 Jun.2 0 1 4 启智兴邦:张謇开办教育与“中国梦’’的实践探索 李 健.廖大伟 (东华大学,上海201620) 摘要:张謇是近代著名教育家,致力教育事业数十载,筹办初等、q-等、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叉创办一系 列高等院校,在南通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成为全国办教育的典范。他希望通过教育开启民智,培养人 才,实现教育救国、育才兴邦、国家富强的中国梦,但由于时代局限性和特殊社会现实,这些梦成为未圆之梦。 关键词:张謇; 教育救国; 启智兴邦; 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K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191(2014)02—0029—04 张謇是实业家、政治家,也是著名教育家。其致力教育达30年,把它当成事业来做,为此从精力到财 力都付出很多。他为了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办教育以启迪民智,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 国家富强的梦想。张謇有个著名的观点,即“父实业.母教育”。他认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 能达,乃先实业”【-】468。意思是教育可以启民智、明公理,但是兴办教育需要通过举办实业来筹集经费。他还 认为启民智,惟有力行普及教育,大力筹办初等、中等教育,然后再创办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高等院校。他提 出“教育以普及为本。普及以生计为先”I11247.希望培养实用人才,所以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他建 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师范学校。本意基于“师范造端教育”[1]17,以此造就一批教育家来兴旺扩展教育事业 张謇在南通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试验、改革与创新,成了当时全国的榜样和典范。张謇在教育方面锲而不舍 地践行与探索.不在教育本身.而是寄教育于实现富民强国的振兴梦想 1 梦之缘由 张謇大器晚成,41岁前一直参加科举考试,他对科举有着异于常人的感受 一方面,科考之路坎坷心 酸,另一方面,功名之求又使他博览群书,积累了深厚的学识,也因此受到清流派的器重与提携,结识到一 批对他学业以及日后事业有帮助的朋友。后来高中状元,这一身份为他日后开拓实业和兴办教育奠定了 基础。l903年.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出台,张謇便是其积极的鼓动者。科举成就了张謇,但 新政之际他又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提倡发展新式教育.张謇这样的举动有着极深的背景和意涵。 11科举考试存在了27年,张謇深切感到了科举制度禁锢思想、摧残人性的一面。大多数人读书只为 应考,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八股文章,都是对读书人眼界、创造力、独立思考的限制,所以张謇感叹“科举 之弊,令人气短”[1]19 “科第之足以麻醉人心.弄到一般做八股试帖的先生们,根本认识不清国家与民族的 重要性”12182,而“张謇在近代读书人之中。头脑比较清新.其见解尚且如此”_2】2。张謇一方面痛恨科举,一方面 又不得不为.那是那一代人的正途和出路.尽管张謇也认识到自己“成童至于弱冠必责以尽读全经,而经 乃徒供弋取科举之资,全无当于生人用”[1120,但当时他别无选择,所以当科举之废除水到渠成的时候,他竭 力赞成.是为明智。由于切身体验过科举取士之弊,认识到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张謇将梦想托付于教 育,认为国家振兴、百姓开智有赖于教育先行,有赖于教育奠基,希望以此破旧立新。 2)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发起张謇教育救国的决心与勇气。“国何为而须教育?教育者,期人民知 收稿日期:2014—04—23 作者简介:李健(1987一),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张謇研究。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有国而已。”[118 1895年4月守制在家的张謇得悉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顿时痛心疾 首,将十款内容记录在册,发出“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的感慨 这件事对张謇后半生的影 响是巨大的,他深刻意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国人的麻木及民心的涣散。由此张謇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 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他提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以“舍身喂虎”的勇气和 “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的精神为梦想而奋斗 31日俄战争结果坚定了张謇走教育救国道路的决心。日俄开战,战场放在中国东北。目睹外敌侵入, 主权沦丧,大多数国人无动于衷.此事如一把利剑刺痛了张謇的爱国之心。弹丸之地的日本何以打败沙皇 俄国?“日本崛起,先图工业。苟欲兴工,必先兴学”[1152,张謇开始反省 日本的强大.与工业与教育密切相 关,反观中国,“国势艰危,比去年更甚。日俄之战,无论孰胜孰负,祸终萃于我国,盖战地在我,本无苟安中 立之理。……而知此痛者,以全国人比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之一二,处堂燕雀.姑以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 理不明之故。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1128中国要自强自立,必须从提高民众觉悟和知识水平入手, “科举主意在培养特别之人才.学校主义在开通多数之民智”[1153.故发展新式教育,开启民智,乃务实之举。 41张謇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熟读儒家经典。孔孟之道是他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精忠报国情 怀,卧薪尝胆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是张謇教育救国的内驱力。张謇作为爱国者,主张和平主 义,鼓吹以教育代革命,他坚信诉诸教育的威力胜过兵戎相见,“制胜之道,要在兵不血刃,冒死攻战,已属 下策”[11217 他希望用柔性的教育手段和社会改良的途径来救国救民。 2梦境与追梦 2.1 教育救国之梦 启民智而兴邦国.张謇教育梦最闪光之处就是“父实业.母教育”的理念与主张。1903年他在《师范学 校开学演说》中说:“数年以来,竭蹶经营,薄有基础,益见实业教育二事,有至密至亲之关系。”【 [24张謇所说 的实业,包括农业、工业、商业等等。要发展实业,以我们现代人的想法,觉得这并非难事。但对于一个曾在 科举之路上到达顶峰的人来说,让他从事在当时被视为末业的商业活动,需要极大的勇气,免不了一番激 烈的内心博弈。张謇找到了精神支点,这就是“从利出发,以义终结”口1。在大生纱厂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后, 他便把精力投向了教育开发。那么在张謇看来实业与教育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张謇把它形容为家庭中的 父母,实业如父亲,教育如母亲,各自分担职责I ]9o。发展实业为解决生计,开办教育系开启民智,发展教育 离不开振兴实业.振兴实业也得教育支撑,而且发展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实业.为振兴实业服务。一些实业 部门初具规模后.必须开办实业学堂以培养人才求得进一步发展.比如“有棉地.须讲求改良棉种及种法. 又创设农业学校。纺织须纺织专门人才,又设立纺织学校,此校为全国所仅有 又设商业学校。注重卫生. 设立医校和医院”[11206 他不仅这样思考,事实也是这样做的.之后又设立了土木工科测绘特班、镀镍传习 所、女子桑蚕讲习所等等,形成了一套与实业相匹配的教育体系。这些学校的创办,收到了教育与实业双 赢的效果。教育能够服务经济,满足社会需求,为经济提供人才和智力支侍 实业支撑教育.为教育提供资 金物质基础,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相得益彰 “张謇不是政治家,他感觉自己的性情不宜做官,所以大魁之后,仍旧回家,他已有极大的决心,即在 南通原籍,实行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口号”[2173。张謇的这个决定影响了中国近代史,成就了他日后的辉 煌。假如张謇当初不是选择回籍而是混迹官场。他不仅要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清廷官场的腐败,志趣殊 异的同僚,而且按例从六品翰林院修撰开始慢慢升迁,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即使以后仕途顺利.外放封 疆大臣,或内进中央枢廷,少说还得十多年。可事实是他性格耿直,书生意气,哪怕“在清朝光绪时代做了 宰相或辛亥后居于袁世凯之地位.亦必失败”l21283 张謇不仅熟谙中国传统文化.而更为难得的是具有世界眼光,同时又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求发展 他 对于国外的新知识乐此不疲 认为“有世界知识,而后可以知一国之地位”Ilp8 1903年他东渡扶桑,参加日 本劝业博览会,参观了钢铁、纺织、造纸、玻璃、印刷、电力等行业以及许多学校,实业和教育是其关注的 第2期 李健,等:启智兴邦:张謇开办教育与“中国梦”的实践探索 重点。博览会上的展品多代表着时代潮流,开启未来之新气息.但中国展品多为彰显过去的文物 进步与 落后鲜明对比,使张謇的内心颇受震动,回国后他撰写《东游日记》,字字有感而发。此行张謇收获颇大, 对于国外新事物、新做法十分赞叹。通过了解国外的发展模式,他认识到“环球大通.皆以经营民营生计 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而实业不振,又无以为教育之后盾。先吾国国民生计日蹙.欲图 自存,势已岌岌;舍注重实业教育外,更无急要之计划”[119o,实业如此,教育亦是如此。张謇善于吸收借鉴 国外教育新思维。1920年,张謇邀请美国大家哲学博士杜威先生到南通讲解美国的政治与教育.“杜威 不但强于教育理论,而且富于教育经验”l 4 。】杜威博士了解世界思潮,又明白中国政治、教育情况,所以 能“将哲学灌入政治教育”[11163。张謇多次选派优秀毕业生赴国外留学或实习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 认识到实业与教育对国家独立.民族富强有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的先行者之一 2_2育才兴邦之梦 在学有所教,在校有所学。在国家政治紊乱之际,张謇办教育旨在“造成独立之人格,实非奴隶之人 才”【 I 。学生上学的目的是学知识和技能,并创造财富和幸福,他说:“如入校数年,于知识上一无所得.其 个人将来之知能,何从发展?社会将来之幸福,何从创造?学校应负莫大之罪过 ”[11164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共和之声腾于全国”Il_ ,但由于学生对共和认知程度并不深,“乃有误解 放任以为共和.等秩序于弁髦,病严师为专制者”111103,更有无知民众做出越轨乱辄之事。面对此情形,张謇 以欧美共和国家“军队无放任,学校无放任。此今日世界各共和国之通例”来教育学生,指出如若真心维护 共和,公民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公德爱秩序”_11 。而作为在校师生,须共念民国前途。“凡教之道,以严为轨; 凡学之道.以静为轨”l】 ,】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要静心学习。对于害群之马.绝不姑息。 张謇生活的时代正值社会转型、政治变迁之际,面对政局更迭、民心骚动的大环境,张謇尽可能地抓 住时势的有利部分.创造相对安静的局部外在条件来实现他的育才兴邦之梦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 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南通受罢课风潮影响,纺织学校和第七中学学生也实行了罢课。张謇经营南 通地方教育“以艰苦自立为的.不愿涉入外界旋涡.期为学生养成自治特立之根性”【 115 ,因此不支持学生罢 课。他认为学生正值青春年华。虚掷宝贵光阴实为不当,学生爱国该鼓励,但“学生爱国当爱身,爱身当先 爱学,爱学当自爱其可宝贵之光阴。辍学弃业,为无济于事之叫嚣,充类至尽,何异自杀”。“假使政府永不 良,外交永失败,学生其永罢课乎否乎”[11152。他反对学生通过罢课这种极端方式表达爱国之心意,对于罢课 学生,视为与学校对立,予以开除处理,并致电教育厅要求撤换罢课学校校长。而对于没有参与罢课的农 医两校,则能申明赞许。以扩充和改进设备作为褒奖。 张謇此种做法.虽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其初衷完全是为学生未来打算,张謇说道:“父母之爱子,则为 之计深远。”学生如能“习一艺而专制.各本识所明,力所胜,习一事而勤之。期以三年五年八年十年,学生 其必有其成焉者”[11155。学而有所成.这才是真正的爱国;学而无所成,对学生无益,也有损政府权威。罢课是 因中国政府外交失败引起.外交失败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国家弱,弱国无外交,所以要育才兴邦。中国该如 何自立于世界之林.张謇对此认为.“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之竞争也。农工商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实 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也”l】1155,这便是爱护学生的真正想法。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租界当局大 肆拘捕爱国学生.射杀学生4名.击伤学生6名。张謇为此召集南通学生发表演说,认为这是“青年之厄 运.国家之危机”[11216 学生多为热血青年。空怀爱国热情但无社会经验,对于事情真相并无清楚的认知,所 以极易被有野心之人利用 告诫学生不应有罢课之不明之举,“罢课一日,即荒废一日之宝贵光阴,合千百 万亿学生计之.损失宁可胜计耶”[11216。张謇鼓励青年学生要树立信心,“世界虽大,我是其中一份子,只需努力 于学业.将来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皆为健全之国民。雪耻复仇,不足言也。若不此之图,而急于自见,恐未 见其有济”[12117.张謇认为,中国前途全在于学生,学生空谈罢课只会误己误国,惟务实自强方能救国兴邦。 3 未圆之梦 张謇是个转型之人.是处于新旧时代交替中的大名人和探索者。一方面他的身上留有旧时代的烙印,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叭4年 另一方面他亦是走向新社会,热心为社会服务的一个先驱者[212s6。教育救国、教育强国、启智兴邦是张謇一 生的梦想,也是他的中国梦。这样的中国梦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事实上还是未来的。他的中国梦,不是 个人的小家梦,而是以追求南通自治、区域繁荣为发端进而国家强盛的近代中国人的集体梦,凝聚着无数 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张謇不仅筑梦,而且实际践行,努力以实实在在的行 动追逐梦想。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特殊的社会现实,他的梦想未能完全实现,但历史将梦想又延续下来, 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之奋斗 在张謇的梦境里.本来还有许多色彩斑斓的画卷。“謇营南通实业教育二十余年,实业教育大端初具。 言乎稳固.言乎完备.言乎发展.言乎立足于千百县而无惧,则未也。”… 张謇认为还有许多有待完善和发 展的事情.甚至“到了病重的时候.还时时提到全县工业原动力的大电厂没有办成:全县民兵的制度没有 办成。引为遗憾。他经营地方的精神.至死未已。”[51当然,张謇的梦最终濒临破碎,除了社会大环境的险恶 外,急进务广、单打独斗,是其主要原因。“对于中国现状的深深忧虑时时刻刻刺激着他,让他为之奋斗,这 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可是他的斗争未免过于孤独了 ”[61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4p2.杜威的观点如今已经普遍被接受。常言道“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一个民族的振兴发展梦确实需要长时段的设计、考量、规划和实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 路上,教育置于何等地位,它对民族兴旺、国家富强、中国人国民性的完善究竟能做出怎样的贡献,这些还 需要进一步审视和重视。张謇的启智兴邦中国梦,对当下对未来仍有许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4卷【M】.南京:汀苏古籍出版社,1994. 【2】刘厚生.张謇传iE[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 【3】卫回春.状元实业家张謇[M】.团结出版社,2009:51.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I.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台北:学生书局,1974:379. [6]桐原健真.作为近代化的模式——新新世界之雏形【C】,/.张謇与中国近代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7. (责任编辑:胡梅) Inspiring Wisdom to Regenerate a Nation: Zhang Jian’S Educational Practices and His“Chinese Dream” LI Jian,LIAO Da—wei (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 1 620,China) Abstract:Zhang Jian was a famous educator who devoted himself to education for decades in modern China. He established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normal schools,vocationM schools,and a series of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all of which formed a complete set of educational system of Nantong City,making Nantong a nationwide educational mode1.Mr.Zhang hopes education to inspire people’S wisdom and to cultivate talents SO as to realize his Chinese dream of“saving the nation through education”.“cultivating talents to regenerate the nation’’and “a prosperous nation”.However.due to the times limitations and the special soeial realities.his Chinese dream did not come true.It still remains in the history inspiring generations of Chinese people to strive for it. Key words:Zhang Jian; “saving the nation through education”; “inspiring wisdom to regenerate the nation”: Chinese drean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