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初探
——听求小语文优质课有感
内容提要:结合求小的语文优质课,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中小学的评价标准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能相互学习,主动伸出手去,共同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形成共识,推动这一过渡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教学 衔接 “过渡期” “半扶半放”
11月5日,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工作的衔接,杭十五中的语文教师来到求是小学,观摩、学习了两位教师举办的优质课。一堂课是讲读唐诗——杜牧的《山行》。 老师优雅的形象与柔和的声音散发着亲和力,学生如沐春风。课堂上播放的音乐、图片领着师生进入一大片火红的枫树林中,感受了秋的气息,引人入胜。这节语文课有着浓郁的人文色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启迪。
第二节示范课的内容是《少年润土》。老师的教学风格平实,富有内涵,如一碟地道的绍兴茴香豆,够嚼劲。老师采取课堂对话式,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后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
这些教师是小学语文新课标改革的先行者,为中学语文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十五中语文组的教师,从中感受到了中学语文新课标改革的曙光。
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或严重的脱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讲课速度较慢,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相对来说,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教学步骤与学生能力培养只能一带而过。中小学的评价标准不同,入中学的第一次考试
1
一般给学生很大打击,中学试卷明显难度要大。这样就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
目前,语文新课标已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少小学教师已着手做新课标教育的前期工作,向实现素质教育总目标进发,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展示广阔的精神天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进入初中后,学生有了升学压力。在教学上,一些中学教师容易把语文教育变成单一狭隘的工具性、知识性和政治性的灌输与教训,忽视了它是一门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学科。尤其初一上半学期是学生的“过渡期”。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调整和适应。
讲读《山行》的小学老师在课堂上是一名出色的主持人。她营造了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了一个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老师的配乐朗读是她这堂课的亮点之一,用自身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配上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动人的情感煽动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让学生“想读”的目的。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给中学老师留下豁人耳目的印象。七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了诵读课。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七年级阅读中的第一条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如果初中教师能够继续进一步提高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这对于他们欣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培养语感、学好语文具有积极的承上启下作用。虽然,我们语文老师也对这节课的容量提出了质疑,以40分钟只教一首诗,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其次,公开课老师显然是做了充分准备的,所以,这节课具有明显的演示性。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把每节课都做到既省时省力,又臻于完美,确实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能相互学习,主动伸出手去,共同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形成共识,推动这一过渡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
讲读《少年闰土》的老师更是把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例如,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四人小组讨论:文中还剩那几件“稀奇事”?探讨作品中“我”在看到“稀奇事”时的心情?作品反映的时代距今已相当久远,对于当代的城里孩子来说,是既陌生又缺乏情感体验,学生的认知也仅仅局限于
2
道听途说,是极其抽象的感知。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自然是五花八门。学生可能并不觉得捕“麻雀”是什么值得惊喜的事,他们很少或没有象少年闰土那样与大自然打过交道,头脑里更多的是电脑、游戏机、变形机器人等等。对学生的发言,老师先予以了充分肯定,而后作了中肯的分析。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让每个学生动脑,发言,都有所得。在初中,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往往追求完美与统一,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成为教师的独角戏,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无暇顾及学生情感,学生上课往往会十分吃力而产生逆反心理。初一新生刚刚跨上新的学习台阶,大多数是童真未脱,某些稚嫩的想法,譬如“恐龙如果复活,地球将会毁灭”,看似不可取,实际上是智慧的奇妙火花。两位小学老师的教学,启迪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学生根据各自个性和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发自内心的、不同角度的理解和阐释,适时加以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
语文试用修订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言说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何谓“衔接”?它指事物间相连接。试用修订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甚至更为详细地提到“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这说明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这次在新课标中,提出的总目标则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并将阅读经典名著、背诵优秀诗文作为贯彻、落实这个目标的途径之一。从中我们可略见端倪:语文教育正力图冲破长期以来的工具性樊篱。
例如,在上课文《白兔和月亮》时,有学生说:“白兔是个白痴,月亮它根本就不可能拥有月亮。因为月亮天天晚上都在空中,任何生命都可分享它,都可赏月。”面对学生这样的疑问,老师真是应该喝彩,学生想得很投入。实际上,就这学生的基础成绩来说,是不好的。但是他能够提出如此有价值的问题。作为
3
老师,他最大的奢望不正是每个学生动起来吗?当然,学会准确地表达语言,除了学好普通话之外,也离不开自己平时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例如,对词语的理解,词语的搭配使用,语法知识的掌握,学习优秀文章的写作手法等等。所以要学好语文知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分析之后,初中老师的最初任务是把学生从兴趣中引导到认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而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与,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我们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引导:你最喜欢读哪些段落?能用喜欢的方式学习吗?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再如,你对文中那些地方感到不解?即使学生的看法是建立在他个人仅有的生活体验上,思维可能比较狭窄,但是他已经开始思考、探索了。学生的思想之花在闪烁。教师感受着一颗颗年轻、跳跃的心。
在上新教材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组织学生研讨:爸爸让小亨利·莫顿自己爬下悬崖,是正确的吗?班上2/3的学生举手表决:爸爸是不对的;还有部分学生在徘徊。“老师,我会摔死的”,一学生模仿作者,带着哭腔。逼真的表演引来全班的哄堂大笑。“如果是我爸爸,他一定会先把我抱下来,再进行口头教育,要我像一个男子汉,”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实话实说。学生的思想是活跃的,已不会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来解答疑难问题。这是值得老师欣喜的事情。我相应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首先表扬了学生的个性发言。但很明显,学生的言论是不利于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理解和尊重多样的文化,更要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出及时的引导。老师的教学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人文特性。教学是一门技术。在课程中,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
中学课堂什么样?小学教师都不了解,建议小学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去中学看看他们是如何上课的。小学的基础知识质量普遍下滑。小学实行快乐教育、成功教育,而中学实行的是刻苦教育。中学、小学两个学段的教育目标没有搞衔接,
4
中小学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不连续、不协同。多年来,不论是在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上,还是在评价体系与标准上,都存在着“小学”和“中学”的概念。从学生的角度看,小学生进入初中之后,他们的心理特征仍然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交织的状态。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学习,这件在成年人眼里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在十二三岁的孩子身上,却是学习环境上的巨大转变。初一学生很留恋或比较留恋小学的学习生活;认为中学老师留的作业很多,不能适应;不习惯中学老师要求的“预习新知识”。学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矛盾不解决,就无法谈到初一学生的主动学习。
问题还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新课程标准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给予解决。上好一次新课程,教师要做很多幕后工作。教师力求深入教育本质,回归学生的发展规律,在教育深处做文章,而非表面上的繁荣。教师们在教学前能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调整,有部分作出修改,也有整块删除调整。教师们撰写教案后记,能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
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中小衔接问题是一个全国性问题,复杂的系统工程。区域性研究有些方面还是会受限制:1)体制上的问题很难解决,如中考存在,而小学统考消失。2)在推进
5
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观不同。3)衔接面希望可以拓宽,中小学、中小教科、中小教研也要衔接。家长也要参与进来。中小学校长、教学干部要进行衔接的交流和沟通。4)中学的养成教育和校风建设迫在眉睫。中小学的管理脱节,小学的管理好比把学生关在笼子里,而中学的管理就好比把学生从笼子里放出来,所以小学生特别老实,而一进入中学立刻就变的很难管理。中小学的管理方式是否都应该变一变,也既是小学向中学靠靠,中学向小学靠靠。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健所在。新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指导很少,需要中小学教师自己去研究、探索、积极而认真地尝试。因此,我们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在“过渡期”要放慢脚步,采取半扶半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把学生引入了求知的大门,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我们初中教师要接替好小学教育递来的接力棒,诉诸少年的心灵和感觉,并由此进一步地“润物细无声”,培育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奇异的想象力、独特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为今后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比较教育学》,冯增俊,江苏出版社。
《当代教育理论择丛——意识形态与课程》,袁振国,华东师大出版社。
《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周庆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蒋成,杭州大学出版社。
《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朱益明, 广西教育出版社。 《教师行为访谈》,傅道春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6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